海军的三大战区的实力,出现了明显的档次划分。

原本三大战区共拥有四个战列舰队,合计十二艘风帆战列舰。

近年已陆续调入了大东洋战区,并合并为一个舰队。

这些风帆战列舰在大西洋接连遭遇风暴,每年光是修补风帆的费用就不少。

因此其中损坏较为严重的三艘,直接被送回船厂拆解退役。

而大东洋的风浪则要比大西洋低得多,也适合这些战舰在这里继续服役。

(太平洋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海浪太平了...)

同时六个郑和级风帆巡洋舰队,也全部掉入了大东洋战区。

大东洋战区的海域面积最大,也没有战斗任务。

因此本着省钱的原则,让这些风帆战列舰继续发挥作用。

而西洋战区和大西洋战区的海军战舰,则基本实现了铁甲化。

挨州战区的两支巡洋舰队首先服役,抢占了大西洋战区和西洋战区的编制。

因此原本两个舰队,由三支宝南级轻型巡洋舰队、三支戚继光级巡洋舰队、三支檀香山岛级巡逻舰队的编制。

只有大西洋战区达到了齐装满员的状态。

西洋战区目前还缺编两支戚继光级巡洋舰队。

但他们相比于大东洋战区,战斗力还是要强上许多。

陈兴显的第五次出巡,时间一直拖到了端午节后。

因为打狗港造船厂新建的镇远级战列舰首艘,镇远号年前已经下水。

等舾装、海试完成之后,将成为陈兴显的座舰。

六门八寸三十倍口径舰炮,七千吨的排水量,将使得这型战舰傲视全球。

按照海军服役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原则。

排水量达到万吨的战列舰,也已经在设计研发之中。

海军的编制没有增大,但为了维持战舰的高出动率。

陈兴显准备在大东洋战区也完成铁甲化之后,将各支舰队的规模扩大。

从原本每支舰队下属九艘,提高到十二艘。

陆军省下来的钱,海军就得花出去。

这样每支舰队的出动规模,也将从六艘增加到八艘。

三分之一在船厂维护,三分之一在训练、演习,三分之一执行战斗巡逻。

这是海军一贯使用战舰的原则。

但陆军省下来的军费,也不是全部给到了海军。

三个镇移交出去后,指挥机构被陈兴显留了下来。

三个镇的编制,被重新命名为第二训练镇、第三训练镇、第四训练镇。

这三个镇与第一训练镇一样,部署在吕宋。

但这三个镇的人数却非常少,分别只有一千多人,但大都是军官。

但一旦遇到战时,则可以从第一训练镇调入大量的士官。

然后征召预备役士兵冲入其间。

这样在两到三个月内,这三个镇就可以达到满编的状态,开始执行战斗任务。

这种特殊的编制,被三司称为预备镇。

陈兴显每次封国或是封王的时候,总是一整个镇或是一整个团的外调。

这些官兵是怎么能做到心甘情愿的?

这主要是来源于中华民族同种、同源的认同感。

中华和八大封国之间的百姓,是可以自由来往的。

中华的每个省,每年都要进行大量的移民。

所以从来没有将百姓束缚在土地上的说法。

而且中华百姓在各个国家之间的迁移,是完全没有任何障碍。

出个国也就和出个省差不多,甚至有时候出国比出省还要近。

因此有很多在八大封国服役的将士们,他们的家人依然在中华境内。

这些部队划归给封国之后,军官的待遇和升迁一如既往。

这些封国甚至为了留下这些军官和士兵,在待遇和赏赐上,出手甚至比陈兴显还要大方。

“镇远号”战列舰完成海试之后,陈兴显就登船出发了。

他的这次出巡规模特别小,小到只有一万多人......

皇家陆军第一警备镇的一个加强团,几十艘运输舰和一个前往大西洋战区服役的巡洋舰队。

陈兴显携带着汉王、唐王、陈王三人,从宝南湾出海向南而去。

舰队首先在淡马锡短暂停靠,大韩帝国皇帝孙和韵也赶到这里迎接陈兴显。

大韩帝国在彻底拿下暹罗之后,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那便是西面的缅甸。

(历史上缅甸把泰国的首都都打下来了)

这两年间双方战争不断,这也让孙和韵不得不向陈兴显寻求支援。

其实就是要贷款...

毕竟大韩帝国只靠卖人和卖粮食,实在是无法维持高消耗的战争。

对于这些老伙计的请求,只要有抵押物,陈兴显一般都不会拒绝。

随后他手书一封给中华钱庄,随后一笔数千万两的白银,就出现在中华钱庄大韩帝国的账户之中。

中华钱庄对外的贷款,从来不会按实际数额交付。

其中超过一半都要用来购买中华的产品。

只有三分之一才能归孙和韵的支配。

从淡马锡再度起航之后,陈兴显没有前往大秦帝国、大燕帝国和大赵帝国。

上一次出巡这三个国家他都待了不少日子。

大秦帝国北部的葡萄牙人撤离后,大秦帝国也开始正面向阿克巴的莫卧尔帝国进攻。

顺带还挤压着古特雷斯手下的西班牙残余势力。

总之在西洋舰队掩护后勤道路,和中华钱庄充足资金的支援下。

各个封国的进展虽说有快有慢,但一直都在向好的方向去发展。

淡马锡之后的下一站是马岛,这个岛屿陈兴显是第一次前来。

由于这次出访本身没有特别急切的行程安排,所以他和三个儿子在马岛待了数月。

马岛虽然在阿非利加州大陆的边缘,但其人口有着相当一部分的黄色人种。

经过文渊阁学士的溯源追查,发现他们的祖先大都来自南洋。

因此陈兴显这次前来,也将他们这群人,授予了新国民身份。

使得马岛本地的民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当地民族的汉化也已经开始多年。

至于岛上那些从大陆上来的布莱克人,则一律成为修路的普通劳工。

马岛上高大的面包树,和草原美景也让陈兴显一行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