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抢劫白银数百万,不如灭国一大片>第200章 先进装备的支撑

鸿胪寺在外交战场上做着不懈努力,情报司在暗地里使劲,各大战区在明面上战斗,这一切都是为了中华的扩张。

而陈兴显在宝岛也没闲着,他和穆堂纯在科学院里正在研发中华的下一代主战火炮。

火炮在射击之后会有巨大的后坐力,带动着火炮整体向后移动,这就导致每发射一发就需要重新固定一次。

而穆堂纯现在正在研发的就是架退炮,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把炮身和炮架分开了。

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只让炮身在炮架上后退,再借助后坐力完成复位。

这个发明,在海军上的作用看不出来什么,因为海军的舰炮重啊,靠自身的力量就可以抵消很多后坐力。

可在陆军中的作用那就很明显了,陆军为了方便携带火炮长途行军,对火炮的重量可是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陆军中甚至有一个说法,只有轻便的火炮才是最好的火炮。

而之前一直在研发的铜壳子弹步枪,现在也已经研发成功,将原本弹仓的位置加大之后,现在新式的步枪最多可以一次性压入五发子弹。

只是,现在铜壳子弹还不能批量生产,只能靠人工制作。

冲床将铜板冲压成型之后,要人工装填火药、弹头、底火。

虽然自从中华占领了南大陆之后,这铜是不缺了,可在中华还是缺人的。

之前的纸壳子弹,都是纸张、火药、雷火、弹头,分开运输到前线,由士兵自己手动组装的。

因此这铜壳子弹虽然面世,相应的步枪也正在试验,可陈兴显并没有大规模装备的打算。

至少要把铜壳子弹的生产线研发完毕,才可以批量的生产。

这型步枪被命名为中华三式步枪,中华一式就是把旋转式燧发式火枪,改造为碰撞式燧发火枪。

只在发火的方式上做出了改进,其余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动。

而到了中华二式步枪,则增加了膛线、使用纸壳子弹、撞针式击发、后装等诸多改进。

其实中华二式的所有技术并不是一次性到位,而是前后进行了多次的改进,各种小版本多达七八个。

之前陆军的枪支型号大都没有专门的命名,直到中华三式的出现才开始对以往的枪支进行统一命名。

而且现在中华陆军的战术,主要是围绕炮兵来进行的。

真正前线使用的子弹不少,但杀伤的敌人却十分的有限,十个敌人起码有九个半是被大炮给炸死炸伤的。

因此陆军在乎的,反而是先进火炮的研发。

纵使铜制炮弹的价格再高,陆军还是采购了一部分。

这型铜制炮弹,采用针刺发火的触发引信,平时运输的时候弹体和引信分开运输,直到发射之前才会组装成完整状态。

而相对应的火炮,也采用了螺栓尾门式后装,并且增加了膛线和架退式的炮架。

新式火炮和中华三式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个字,“贵”。

而陈兴显在研发了探照灯之后,甚至开始研发专业的炮镜。

碰撞引信研发成功之后,就连曲射炮都在研发之中。

军事工业是所有工业中最重要的一门,陈兴显多年的布局把中华的基础工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特别是南大陆那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资源,更是让陈兴显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中华海军和陆军的武器装备发展,至少领先对手几个量级。

大家还在玩风帆接舷战的时候,陈兴显发展火炮,打造出以炮战为主的战舰。

对手们也开始转变为炮战为主的时候,陈兴显给战舰加上了铁裹外壳。

对手们也开始给战舰增加铁板的时候,中华海军战舰已经安装上了蒸汽机。

而现在,陈兴显已经开始试制铁壳战舰了。

这型战舰的排水量为二百吨,将采用一根主桅杆,加一台蒸汽机和一对明轮的布局,主要就是为了替换海沧船。

战舰从龙骨到外壳将全部采用铁质,在这之前陈兴显已经建造了一个1:100比例的模型,计算出了浮力的配比等详细参数,这才敢开工建造。

可以说陈兴显每年往科学院里扔进去的二三百万两银子,一连扔了七八年,直到这一年才是产出成果的时候。

而这些完善的科研制度,和领先时代的武器装备,才是陈兴显下一步东征西讨的底气所在。

黄兴昌的叛变事宜刚消停不久,从北部战区传来了一条消息。

在北海附近猎杀毛皮的商人护卫队,和草原部族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这个事情的起因是因为马匹。

陈兴显为了登陆美洲大陆所做的准备,不光在先进的武器装备上,还新成立了一个兵种。

那就是骑兵,骑兵作为一个极为耗钱的兵种,在中华陆军的编制中,最大只有一个团,后来还被解散了。

孙德胜作为那个骑兵团的团长,最后也升任了一个镇的总兵,自此以后骑兵的最大编制就是各镇下辖的骑兵营。

纵观中华的领土,除了南大陆之外,其余大都是岛屿。

岛屿的特点就是主要的城市都在沿海,中间高山河流流向海洋,这人自然也是逐水而居。

所以对于这些岛屿的占领,海军从火力支援到后勤运输上都有很大的便利。

这也是中华一直没有大量马匹的原因,这是偏重海权的一个必然结果。

一艘运输船可以运载至少二十万斤的粮食,本身还没有多少的消耗。

而陆军呢?一匹马能拉动多少的粮食,路上又得消耗多少?

一匹马运送一车两千斤的粮食,抵达一千里外的战场,最后能剩下五六百斤就算不错了。

陆权国家的远征,那需要的战马和运输马匹是一个天文数字,绝对不是现在的中华可以进行的战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陈兴显惯出来的中华陆军,对炮弹的使用根本不节制。

再加上现在的陆军战术,就导致陈兴显作为最高统帅,必须提前谋划好以后在陆地作战的补给问题。

而陈兴显的解决方案,是从两个方面同时来展开的,第一就是重建骑兵,第二就是海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