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五代十国之我是荆南王>第150章 大义宁

尽管杨干贞努力推辞,表示自己德薄,不敢接受王位,可是刘太后却独断了一回,说道:“大王继位以来,猜忌忠良,险些引起云南大乱,幸得有丞相在,云南才能安堵如初。虽然有些兄弟,可是各个都不识大体,不值得继承大统。丞相若是推辞,这云南只怕要大乱了。还是请丞相不要推辞,接任王位为是。臣妾定当让汉王支持丞相当这云南王。”

杨干贞的顾虑就在于自己贸然篡位,得不到云南士民的认可,以及中原王朝的承认,如今刘氏愿意以汉国为后盾,帮助他夺取王位,杨干贞何乐而不为?若是再推辞,只怕是要便宜他人了。于是,杨干贞假装非常勉强的答应了,内心却是高兴异常。他一生最崇拜的人就是司马懿,如今自己真的做到了和他一样的功业,如何不让他欣喜异常?

于是,杨干贞从衣袖中拿出一份早就草拟好的禅位诏令,这份诏令是蜀国谋臣李旻为他起草的。原来,李旻投靠高季明之后,为了按照约定接回王衍留在云南的亲属,再次来到太和城。杨干贞以为王衍已经夺回了蜀王之位,说什么也要李旻答应将之前分治蜀地的许诺。李旻跟随高季明以来,知道高季明肯定是不肯将所打下的疆土分给他人的。于是一方面拖延,一方面假意派人向高季明汇报。两国开始打起口水仗来,说之前的承诺是王衍的,高季明并不应当履行之前蜀王的承诺。为此,两国不惜在边境地区部署大队兵马,眼看战争一触即发。好在杨干贞是篡位的关键期,不愿与高季明为敌,让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于是让李旻给他书写一份禅位诏令,自己就放了王衍的家人。李旻知道杨干贞老奸巨猾,岂能轻易放了王衍的家人,于是一再推脱,要求杨干贞表示诚意。杨干贞无奈,只得先放了王衍的皇后高氏以及小儿子王承祀。并承诺在李旻写完了诏令之后,将皇太后徐氏和大儿子王承祧一并放回。李旻得到了杨干贞的许诺,在亲自送高氏和王承祀渡过大渡河之后,立马返回太和城,为杨干贞写下了洋洋洒洒的一篇诏书。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李旻一生都想要为朝廷服务,却不想自己的才华帮助了乱臣贼子。

杨干贞看着引经据典的诏书,心里很是满意,说道:“到底还是中原人墨水多,一场不光彩的政变竟然写的如此正义凛然。”李旻听了,俯首默不作声。好在杨干贞履行了承诺,立马将徐氏和王承祧放了回去,但是他却要求李旻留下来为自己的政权服务。李旻知道自己要是不答应,只怕徐氏两人走不了,于是只好答应了下来,暗中寻找脱身的机会。

当杨干贞弑君篡位的时候,李旻正在太和城,虽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可是太和城内的军民们却始终站在杨干贞这边,认为是郑隆亶罪有应得。杨干贞是三朝老臣,郑隆亶竟然怀疑他谋反,这让百姓们如何能忍?就算是郑隆亶谋反,杨干贞也不可能谋反。因此,当刘太后宣布让杨干贞接任云南王位之时,除了少部分忠于郑氏的军民之外,基本上全部都臣服在杨干贞的脚下。杨干贞发动了一场没有战乱的政变。

望着昔日的同僚们跪在自己的脚下,杨干贞心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认为,凭自己的军政才能,早就应该君临云南。大理的段思平也及时的赶到了太和城,跪伏在杨干贞的王位之下。其他的小部落没有实力对抗杨干贞,见段氏也臣服了,只得归附杨干贞。杨干贞也是软硬兼施,一方面废除了几个忠于杨氏的小土司,任命了自己人。他还想将段思平留在太和城,让大理失去主心骨,从而彻底消灭段氏。关键时刻,李旻位段思平说了话,认为如果留段思平下来,大理只会更加混乱,杨干贞一时拿不定主意,只好放了段思平回大理。对于杨干贞来讲,这无疑是放虎归山,如果杨干贞能够预测到十几年后,正是段思平将他赶下王位,杨干贞无论如何都不会将段思平放回去。在李旻的建议下,杨干贞将国号大长和改为大义宁,意思是他是遵循天下道义、让云南安宁的真命天子。

虽然控制了云南内部,可是没有中原王朝的任命,杨干贞依然只是篡位者。所以,杨干贞以刘太后为人质,要求汉国皇帝刘?册封他为云南王。刘氏是刘?的妹妹,刘?当然很在意,于是同意册封杨干贞为云南王兼任大义宁国王。可是对于杨干贞来说,地处岭南的汉国的正统性不是那么的足,因此,他另外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要求刘?向大唐上表,请求大唐皇帝册封杨干贞为云南王。为了妹妹的安危,刘?明知不可能实现的事,他还是上了一封书信,交给使者出使大唐。李嗣源正为刘?的称帝而气愤,哪里会批准一个篡位者的封王请求?将汉国的使者痛骂了一顿,汉使仓皇逃命而去。

没有得到大唐的册封,杨干贞很是不爽,认为是汉国不认自己是盟友,想要继续扣押刘氏。好在李旻出面,承诺自己回到蜀国,劝说蜀王高季明上书大唐皇帝,册封杨干贞为云南王,并认为眼下王位初定,不宜得罪汉国。汉国虽然地处偏僻,可是实力确实不弱。在李旻的承诺和汉国的威慑下,杨干贞接受了汉国的册封,与汉国结成了盟国。

杨干贞不知是计,放走了李旻,李旻一回到成都,向高季明汇报了云南的政变消息,决口不提请求大唐皇帝册封杨干贞的事情。高季明认为有机可乘,派遣使者与杨干贞签订了和平协议,两国不得在边境地带驻扎重兵。两国互相不得干涉内政。高季明不得干涉杨干贞夺取黔中一带的西南夷,杨干贞则不得干涉蜀国与吐蕃的战事。

虽然没有得到中原的册封,可是在杨干贞的强力领导下,云南还是一片和谐安宁的景象。不过正是这一疏忽,让日后段思平找到了借口,推翻了杨氏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