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五代十国之我是荆南王>第146章 继承王位

门外不远处的高季明听到了军医的喊声,立马跑了进来,望着王兄僵硬的身体。高季明心里难受极了,想不到曾经照顾自己长大的哥哥就这样离开了自己,他好恨,恨自己没有来的早一点,恨自己强要进攻蜀地引来了唐军的进攻;他好悔,后悔自己没有多陪陪王兄,原本以为王兄还能陪伴自己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想到现在就到了阴阳两隔的地步。高季明悲从中来,放声大哭。听到高季明的哭声,刚刚还是在轻轻啜泣的高从诲也忍不住大声哭了起来。

很快,内府的王妃张氏得到消息,急忙带着高季兴的几个年幼的儿女,一齐来到了高季兴的卧室。看到已经四肢冰凉的高季兴,以及正在放声大哭的高从诲,他明白,眼下不是哭的时候,需要有人来主持葬礼,派遣使者向各路诸侯报丧。她强忍住心中的悲痛,来到高季明身旁,轻声说道:“叔叔节哀,请以大事为重。”

高季明此时满脸泪水,伤心欲绝,听到了张氏的话,知道眼下自己为大,只能强忍住悲痛,操持起了葬礼。他先是派人到吴国去,将高季兴去世的消息告诉在吴国作为人质的高从诩;接着派人到大唐报丧,这样的目的有两个,除了报丧之外,更重要的是请大唐皇帝决定王位人选,高季明想要通过大唐的皇帝的手让高从诲顺利继位;最后,再派人分别前往各国报丧,除了相邻的楚国外,岭南的汉国、两浙的吴越国、福建的闽国,他都派去了使者。对于中国人来说,葬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即使是没有交情的南方各国,也需要派遣使臣前来参加葬礼,送逝者最后一程。

很快,在吴国当人质的高从诩回来了,同时与他来的,还有吴国特使韩熙载,韩熙载是徐知诰的得力文臣助手,徐知诰派他来,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巴结小小的南平国,而是加强与高季明的关系。眼下高季明已经控制了全蜀地,就连唐军也不敢轻易出兵攻打他,若是吴蜀联合,大唐就算是有什么想法,自然也要掂量掂量。眼下徐知诰正处于夺权的关键时期,因此,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拉好外援非常重要。

大唐的使臣是冯道。对于高季兴死后封谁做南平王的问题,李嗣源和大臣们商量了许久,有人认为,高季明已经控制了整个蜀地,还没有称王,意思很明显,就是想要接任哥哥的南平王。朝廷想要拉拢高季明,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接任,这样高季明则会因此而效忠大唐;而不少大臣则认为,父死子继乃是古礼,若是因为高季明势力大,就封他接任南平王,岂不是乱了天下礼法?因此,他们强烈主张让高从诲接任,让高季明听从高从诲的指挥。如此一来,高从诲位高权卑,高季明权高位卑,两虎并存,必然刀兵相见,如果高季明不满,高氏内乱,得利的同样是大唐。冯道则提出了第三种意见,认为高季明之所以不称王,就是因为高季兴的限制,如今高季兴一死,他高季明想称王,难道高从诲阻挡的了他?眼下,南平王缺位,自然需要人选。可是既不能破坏父死子继的礼法,又要拉拢实权在握的高季明,既然如此,何不将两人都封为王,这样蜀地和荆州都成了大唐的藩镇,岂不妙哉?李嗣源听了,深为冯道的和稀泥技术所折服。于是,颁发两份诏书,一份是封高从诲继承南平王位,一份是封高季明担任蜀王位。

楚国马殷也派出了使臣吕师周,职位是楚国的平北将军,吕师周名不见经传,不过他的祖上倒是非常出名,就是令人刮目相见的吕蒙。想当年吕蒙在孙权手下担任将军,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因此劝他多读书,增长智慧。后来鲁肃出使荆州,见到了吕蒙,被他的学识所佩服,因此有了刮目相见这个成语。吴越国和闽国也派出了使臣参加追悼会,唯独汉国以地远为由,没有派出使臣。这汉国也是十国中的一个奇葩,首任皇帝乃是静海军节度使刘岩,他凭借父亲打下的基业,在岭南自称皇帝,起初国名叫做南越,后来因为姓刘,认汉朝做了祖先,因此改称南汉。无论中原王朝如何变化,就算是李存勖打下了蜀国,刘岩也依然称帝,丝毫没有臣服的意思。李存勖虽然气的要命,可是山遥路远,不便出兵,因此,刘岩才算是躲过一劫。他在岭南大肆征税,百姓生活民不聊生,最近他还想到了一招奇招,他认为大臣们不值得信赖,因此将所有的大臣们阉割,做了宦官才允许做官。刚刚进士及第的状元不晓得这个规矩,刚刚从刘岩处得到了任命状,没多久净身房的宦官们就拿着特殊工具上门。状元郎想要罢官,却被宦官们五花大绑执行了腐刑。好好的一大才子成了宦官,令人啼笑皆非。好在刘岩也认识到国家也需要一些人口来纳税,这才没有将这项措施普及,不过不要以为百姓们的日子就好过,南汉的刑罚非常残忍,而且刑法非常细,大到谋反,小到日常出行,都有规定,百姓们是动辄得咎,监狱早就人满为患。

在高季明的主持下,高从诲作为高季兴的儿子,接受了各国使臣的祭奠,并给各个使臣回礼。高季明则负责后勤和指挥工作,整个葬礼进行的整齐有序。高季明对各国使臣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各国都是友好邻邦,应当秉持互利互信的原则,处理好多边关系。各国使臣纷纷回顾了十年来南平与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并表示会继续将这种友好的关系推向前进。

冯道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葬礼结束后,冯道当着众位使臣的面,当面宣布高从诲接任南平王。高从诲有些惊讶,毕竟在父亲的劝说下,自己已经承诺将王位让给了叔父高季明。他想让冯道劝说皇帝收回成命,任命高季明为南平王。冯道却说道:“自古君无戏言,南平王之位岂能私相授受?”在高季明和诸位使臣的劝说下,高从诲只好接受了任命,成为新一任南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