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五代十国之我是荆南王>第141章 四国交汇

得到荆门被攻克的消息,高季兴吓得手足无措,这是第一次面临亡国之危,虽然之前也有过被楚国、蜀国进攻的历史,可是楚军并没有直接威胁到荆州城,只是在长江南岸耀武耀威了一番之后就退回去了,马殷、王建的目的并不是要吞并荆州,而是警告南平,不要再做出对楚国和蜀国不利的举动来,相对来说,此次安重诲进攻荆州,很明显就带有灭国的气息。高季兴连忙派出使者前去打探吴国边镐的部队行进到了哪里,同时派遣信使前往蜀地求援。

荆门一战,南平军损失惨重,一万五千人丧命在唐军的箭雨和刀锋之下,相比较而言,唐军的损失连零头都不到,只有不到三千人。听到这个消息的高季兴闭不上嘴巴,要是按照这样的战斗力,眼下三万人的卫队,哪里挡得住唐军的进攻?而且五千逃回的南平军开始添油加醋地描绘着荆门的战争,这使得荆州城内的军民更加害怕,纷纷要求高季兴向唐军求和了事。高季兴为了整顿军纪,组织督战队,凡是宣扬唐军厉害的人,一律关押起来。城内的牢房人满为患,不过这样一来,流言确实减少了很多。

令高季兴欣慰的是,高从诲没有折在荆门,高季兴有九个儿子,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不过高季兴最喜爱的,还是长子高从诲,经过他多年的培养,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南平的国政,只等自己西去,南平国就交给高从诲打理了。而其他的几个儿子,不是太小,就是不太成熟稳重,不符合他的执政理念。好在王妃张氏教育得方,几个儿子虽然不成器,可还是入则孝、出则悌,虽然没有成才,却也成了人。

正当高季兴担忧,一筹莫展的时候,高从诲的一番话解除了高季兴的忧虑,只听高从诲说道:“父王勿忧,荆门虽然失陷,可是我军主力尚存,只要我们父子利用荆州的有力城防,挡住唐军的前面几波进攻,到时候援军一到,唐军必然败走。我荆州地处中原、江南、湖南之间,相信无论是江南的徐知诰,还是湖南的马殷,都不希望唐军占据荆州,所以,援军一定会来,唐军一定会败退而去。至于蜀地的叔父,一定会派兵来援,父王放心便是。至于安重诲,想用八万兵马就想打破我荆州,只怕是痴人说梦,儿臣想,大唐的皇帝也只不过是教训教训一下南唐,绝无灭绝之意,想那幽州的赵德钧,投靠了契丹,大唐皇帝也只是训斥一下、留下质子了事。我们南平没有什么大错,想必大唐皇帝不会有吞并我们的想法。”

高从诲的一番话,打消了高季兴的忧虑,他一方面命令高从诲训练士卒,一方面收拢城内流民,组成预备部队,短短几天时间内,高季兴就组织起了三万预备部队,城内的居民也开始捐献粮草,荆州城内短暂的出现了团结一心的景象。

安重诲率领的八万唐军却有些姗姗来迟,等到高从诲逃入荆州两天后,安重诲从来到了荆州城下,当然,他之所以来迟,主要还是在等各种攻城器械的到来,在他看来,要攻打荆州这种水陆兼备的城池,必须有强大的攻城器械才行,殊不知,正是这两日的耽误,致使吴国的边镐军来到了江夏江面,距离荆州只有一日的路程,若是走水路,只怕要更快。边镐之所以不直接开到荆州江面,目的就是要让荆州的兵马消耗完一些唐军人马,自己好渔翁得利。他已经盘算好了,无论如何,都要夺取荆州,保证江南的上游安全,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在接下来的改朝换代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于此同时,成都的高季明也得知了荆门被破的消息,立马命令郭廷信率领渝州两万兵马,准备随时援助荆州。而湖南的马殷也率军来到了岳阳,他的目的不是为了援助南平,而是和边镐的想法一样,夺取了荆州,他的湖南就有了一块缓冲之地。

高季兴则利用这短暂的两天,安排好了城墙上的防御,一是修补和加固了城墙和城门,荆州作为南平的主城,每年都会有加固修补的环节,可是那只是常规性的修补,面对这种大军压境的场景是不够的;二是增加了城墙上的防守巨弩,这种巨弩的射程与攻城弩不相上下,而且射杀力也要强一些。不过如果面对比较松散的阵型,那么它的杀伤力则会小一些;三是利用信使传回来的消息,广而告之,让所有的军民得到了振奋,因为吴国的援军就在江夏,走水路不过半日的功夫就能到。

安重诲有些轻视南平军,荆门一战,让他看到了南平军的战斗力,这不得不让他骄傲自大起来,他原来的军事目标只是敲打敲打南平王高季兴,可是如今,他却想要攻克荆州,做不了山南东道节度使,做一做荆南节度使也是可以的。于是,一出马,他就让将士们将攻城弩推了出来,准备给高季兴来一场箭雨。

城墙上的高从诲见了,见到就是这东西让他一败涂地,不由得紧张的提醒高季兴注意防守。在高从诲的提议下,除了必要的斥候,所有的士兵们都躲在了城墙后面和防御塔里。当安重诲远远望向荆州的时候,发现竟然没有一个士兵在城墙上,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三确认之后,他哈哈大笑了起来,这高季兴胆子也太小了,一场荆门大战,就让荆州变成了不设防的城市。

不过,为了炫耀一下自己的实力,安重诲还是给了空空的城墙一阵箭雨,巨大箭支射在城墙上和百姓的屋顶上,造成了很大的恐慌,高季兴组织士兵们将百姓们赶回了家中,街道上不允许百姓随意走动。当然,也有几个倒霉蛋被射中,成为冤魂。

经过第一波箭雨,城墙上鸦雀无声,安重诲高兴极了,看来高季兴真的逃走了,于是,他命令三万襄阳兵作为前锋,前来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