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五代十国之我是荆南王>第120章 北大门

董璋率领三千残兵败将往北逃到了汉中,却被驻守在巴中的教兵一阵拦截,几乎全军覆没。董璋夺命而逃,这才捡回来一条性命,得到汉中。此时的安重诲刚刚经历战败,士气不振,整个汉中一片颓废的景象。得到了董璋投奔的消息,安重诲派兵将他抓住,押送往洛阳面见皇帝,要皇帝治他个发动内战的罪名。同时,安重诲还向皇帝求援,请求皇帝再次派兵到汉中,否则不仅无法收复蜀地,恐怕汉中也保不住了。

然而,此时的大唐皇帝却面临着中原各地南平道信徒的叛变,这些信徒经过军事训练,战斗力、凝聚力都远非一般的农民起义军可比。而这些起义,正是高季明下令让各地百姓们发动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唐自顾不暇,无法兼顾汉中战场。信徒们以生活艰辛,拒绝缴纳不正常税收为由,发动了起义,不少暴民、生活不下去的百姓们纷纷跟随,两个月的时间,中原起义不断,从河南到河北,都有起义的队伍。大唐皇帝哪里知道这是高季明的计谋,连连派兵镇压,中原大地又一次陷入混乱之中。面对安重诲的求援,皇帝有心无力,只得派出了几千象征性的人马,可是这些人马,根本不够守卫汉中,更别谈收复蜀地了。

是继续进攻成都,还是攻取蜀地的北大门——汉中?高季明进行了一番深思熟虑。他知道,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目前渝州兵力有限,很难同时发起对成都和汉中的战争,一旦一路失利,整个局势对高季明来说都极为不利。高季明有些犹豫,始终无法下定决心。突然,他灵机一动,想起了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平定过蜀国的前唐大将郭廷信。此时的郭廷信已经无路可去,安心做了高季明的一员大将,并加入了南平道。高季明急忙将郭廷信请到节度使府来,开门见山的说道:“郭将军,本帅决定平定整个蜀中,只是不知道先进攻汉中,还是先进攻成都,郭将军有何高见?”

郭廷信见问,知道高季明的野心很大,于是就事论事说道:“眼下安重诲新败、成都遭受战争,两地军阀势力都遭到了削弱,因此,无论是进攻汉中还是进攻成都,都是最佳时机。可是,我军人数虽多,一旦分开,势必会分散。汉中作为蜀地的北大门,一定要先拿下,因此,末将建议先打汉中,到时候成都两面受敌,一定使我们的囊中之物。”说罢,他对着沙盘上的成都做出了一个剁手的姿势,意思是势在必得。

高季明听了,很是钦佩,果然是战略专家,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关键。如果先取成都,蜀地安全必然会受到汉中安重诲的威胁,唐朝皇帝一定不会容许汉中失守,到时候高季明将面临着三国时期刘璋的困境。可是一旦先打汉中,成都的孟知祥恢复了军力,到时候可是一大劲敌,想当年郭崇韬灭蜀,不也是经历了两个月的战争,才将蜀地占领,可是自己没有大唐那样稳固的后方,一旦进攻汉中,就意味着与大唐为敌,要是孟知祥投靠新皇帝,新皇帝也趁机进攻自己的汉中,自己两面受敌,哪里是唐军的对手?于是,高季明将这个问题抛了出来,希望郭廷信给他一些建议。

果然,郭廷信也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略加思索,便回应道:“眼下汉中空虚,确实是好机会,一旦大唐皇帝得知了消息,派兵增援,汉中一定难以攻取,要是没有汉中,蜀地绝对守不住,因此,末将的意见还是先取汉中,至于大唐会不会因此而与我们开战,实在是难以预测。不过就算开战,我们依托有利地形,也能守住汉中,只要尽快平定成都,再以蜀地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对抗大唐,想来不是难事。”

得到了郭廷信的支持,高季明算了算时间,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夺取汉中。可是,如何不让大唐皇帝插手?这成了他面临的一大难题,要是自己还没有拿下汉中,大唐援军已到,那时候陷入到持久战之中,恐怕会对自己不利。于是,高季明决定采取两步走的方针,一方面发兵六万进攻汉中,一方面让各地信徒在中原制造混乱。一时之间,中原各地信徒纷纷揭竿而起,唐军溃败的消息传来,皇帝一时摸不着头脑,只得派兵镇压。信徒们接到的任务是,在中原地区尽可能的制造混乱,然后进入汉中或渝州,与高真人汇合,最后一起夺取蜀地。

不得不说,各地信徒的组织能力很强,动员能力也很好,各地不满新皇帝的利益受损者纷纷起兵,整个中原陷入了星火燎原的局面。各地唐军完全毫无头绪,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往往是按下了这里,那里又露了头。不仅如此,不少野心大的藩镇也趁机起兵,反抗中央,先前火线投奔的赵在礼,也趁机反叛。此时的大唐皇帝别说支援汉中,就连中原的乱局,也够他忙得了。

高季明借助这个有利时机,在安排好了渝州和江阳的防守之后,亲自率领四万大军北上,从渝州沿荔枝道北上,直取汉中。这荔枝道得名于一句名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本叫做涪汉道,可是唐玄宗年间,养鱼坏酷爱蜀地的荔枝,而渝州的荔枝尤其美味,因此,负责护送荔枝的将士们往往从这条道北上京城,为养鱼坏送来保鲜的荔枝。另一路则是以巴中的两万大军为主,沿米仓道北上,直取汉中南门。一年前,唐军从这里南下攻打渝州,如今高季明从这里北上攻打汉中,真是时移世易。

安重诲第一时间收到了巴中大军北上的消息,于是,他第一时间将所有的兵马集合起来,也不过是三万兵马,而且还在渝州城下被高季明击败的残兵败将。眼下中原混乱,皇帝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援,所有的防御都需要自己支撑。于是,他留下一万人坚守汉中,自己率领万余兵马,准备坚守南江,挡住北上的巴中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