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五代十国之我是荆南王>第118章 入主渝州

安重诲兵马虽多,可是在渝州城的坚决抵抗下,唐军遭受了不少的损失,再加上唐军长途奔袭,原本没有携带多少重型攻城武器,所以,安重诲只能让将士们的性命去填平挡在他们面前的鸿沟。为了对渝州形成合围的态势,安重诲先后派兵控制了北、南两个方向的关口,只留下了东方的夔关,在安重诲看来,渝州的守军一定能在董璋回援之前四散而逃。到时候以渝州为根基,从渝州和葭萌关分两路向成都进兵,整个蜀地必将重新回到大唐的怀抱。在安重诲的心里,孟知祥和董璋虽然没有背叛唐朝,可是却已经实际上脱离了大唐的控制。

几天后,正在苦苦等待孟知详开城投降的董璋得知了巴中被破、渝州遭围的消息,此时的他开始有些慌乱。自从王处回向董璋表达了投降的意思之后,孟知祥一直没有履行自己“投降”的诺言,这让董璋很是不满。而孟知祥则利用这段最佳时机,亲自率军出城击败了南门外的蜀军,王衍和李旻被杀的夺路而逃。退回外河南岸,继续整顿兵马,此次蜀军损失了两万多人。要不是孟知祥担心董璋袭击成都,王衍可能再次被孟知祥杀回云南境内。

郭廷信得知了孟知祥诈降的消息,急忙前来劝诫董璋,告诉他孟知祥为人伪善,绝不可能投降。可是,眼看胜利在望的董璋哪里听得进郭廷信的进言?他以为郭廷信报仇心切,所以才这样诬陷孟知祥。在董璋看来,孟知祥再怎么不好,也是一起从蓝田大营走出来的兄弟,而郭廷信虽然是郭大帅的儿子,可是关系好歹还是差一层。所以,董璋就这样任由孟知祥出城击败蜀军,而没有趁机夺城。因为王处回说了,孟知祥需要先击败蜀军,这样才能向董璋投降。郭廷信虽然想率领手下的南平军夺城,可是兵少,成都城墙太高,董璋又不给支援,结果被赶回来的孟知祥与城内西川军联合击败。郭廷信到董璋营中求援,董璋反而以郭廷信违背军纪为由,要惩罚他。好在董璋被左右劝下,郭廷信这才免除了皮肉之苦。经过这件事,郭廷信也彻底看出了董璋想要独霸蜀中的野心,他绝不容许自己再利用蜀中的威信来威胁他的统治。于是,郭廷信趁着看守不注意,悄悄的往南平逃走了。

可是,孟知祥击败蜀军已经有几天了,却还没有开城投降的迹象。董璋派人去催,孟知祥则以尚未整理好档案文书来进行搪塞,就连手下的将士们都看出来孟知祥是在拖延时间,可是董璋还沉浸在孟知祥投降,自己一统蜀地的梦境中,在他的意识中,自己一定会让孟知祥做个手下的大将军,好一起夺取这天下。

正当董璋第三次派人去催孟知祥投降时,渝州的信使来到,他向董璋汇报了渝州被围的消息,董璋顿时如同听到晴天霹雳一般。要是渝州丢了,他何去何从?于是,气急败坏的董璋既想要拿下成都,又想要守住渝州,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无法抉择。可是孟知祥始终不给出答复,于是,董璋只好再次命令士兵们强攻成都。东川军驻守成都几日,早就丧失了往日的士气,不少士兵们已经开始想着孟知祥答应投降,战争快要结束了,因此放松了戒备。突然听到攻城的指令,东川军将士们有些反应不过来,在董璋第二次发布进攻指令之后,他们这才反应过来,朝城墙冲去。

可是,经过几天整顿的西川军,已经恢复了基本的战斗力,城防也加固了不少,比起先前两面受敌的状态,孟知祥的心态已经轻松了许多。任凭东川军如何进攻,成都城是纹丝不动。看着伤亡越来越重,董璋渐渐地沉不住气。

与董璋的境遇一样,安重诲的唐军也在渝州城下陷入了持久战中,进退两难。若是退回去,不知道何时才能打到这里,可要是抛下渝州,直接进攻成都,一旦渝州切断粮草线,自己会陷入更加不利的局面。因此,虽然唐军无法攻克眼下的城池,却也不得不硬着头皮,用人命去填满深深的壕沟。

渝州守军虽然战斗力坚定,可在唐军的持续攻击下,渐渐露出了疲态。第五天,小股唐军开始登上城墙,渝州将士们奋力拼杀,才将他们赶了下去。虽然拉了不少青壮年补充到守城的队伍中,可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市民,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到了第六天,东川军已经陷入疲惫,连日作战使得他们身上精疲力尽,此时,只要唐军再次发动一次进攻,渝州必定陷落。围城的安重诲看到了东川军的疲惫,他开始招降渝州守军,希望他们看在同为大唐效力的份上投降自己,并保证不劫掠百姓。得到了这个消息,不少士兵和百姓们纷纷动摇。在他们看来,与其为董璋这个军阀送死,还不如归降大唐朝廷拉倒,反正在谁的统治下,都是大唐的子民,都要给皇帝交税。

正当安重诲指挥将士们准备拿下渝州城头之时,一片紫色的云朵从东而来,一支高举“董”字旗号的十万大军从夔关而来,直奔安重诲的中军,唐军猝不及防,纷纷溃败,再加上连续几日鏖战,使得他们无心再战。一看到董璋的兵马从东而来,安重诲一时也吓得呆了,他没有想到董璋能突破自己的防线,而且还有这么多的兵马。城上的东川军见状,高兴地不得了,欢呼雀跃了起来。打开城门迎接自家军马进城。安重诲落荒而逃,东川军也无意去追。

可是当这支十万兵马接近城池时,渝州的守军这才发现,原来救援他们的并不是东川节度使大人董璋,而是被前朝皇帝册封的镇南大将军高季明。这六天的时间里,高季明基本上集合了南平国内的所有教兵,驻扎在渝州东面的夔关,时刻准备援助渝州。为了顺利进城,他命人缝制了一面“董”字军旗,这样城头上的守军才会以假乱真,开门迎接他们。

渝州的守军发现了这个失误,想要关闭城门已经来不及了,高季明的教兵已经冲上前来,控制了城门,渝州百姓不得不迎接高季明入城。高季明几年的谋划,终于走出了第一步,打开了通往蜀地的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