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五代十国之我是荆南王>第183章 完结:登基称帝

占领淮南之后,高季明并没有急着发动对江南的进攻。而是收编南平的高从诲。自从高季明占领了关中,击败了耶律德光之后,高从诲多次向高季明表示归附,可是高季明出于战略考量,并没有同意。可是,不知死的南唐李昪,竟然想要控制长江之险,与大周对抗到底。发兵进攻南平。

收到了高从诲的求救信,高季明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进攻,一路从淮南陆路进攻江南,一路从重庆调来水师从水路沿江而下。面对周军的两路进攻,南唐显然无法招架,纷纷溃逃。南唐境内不满李氏统治的将领纷纷投降。周军水军沿江东下,直扑金陵。李昪退守紫金山,金陵守军不战而降。此时,陆路周军早已经攻到了紫金山,挡住了李昪逃跑之路。李昪无奈,只得学习李从珂的模样,出城投降。

南唐的覆灭,让南方各小国震惊万分,他们没有想到,曾经强大一时的吴国(南唐)竟然被周军轻易灭亡。吴越王钱元瓘、楚王马希范、闽王王昶意识到,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已经崛起,中原的统一不可避免。于是,他们先后亲自出使汴京,交出了国王大印,归附大周。

此时,不少大臣纷纷建议杀掉这些人,高季明依然选择了相信了他们,让他们做好交接工作,等待周军的进驻。吴越国是真心归附,所以,当周军进驻到杭州时,百姓们热烈欢迎。可是在楚国和闽国内部,有着不同的声音,趁着周军进驻,不懂得地形的时机,地方上的实权军阀纷纷自立。楚国的周行逢、闽国的朱文进纷纷割据自立,在汉国的支援下,与周军抗争。

南唐的被灭,让岭南的汉国大为吃惊,他没有想到,中原的周国能够灭掉南方强大的南唐,这让他感受到了危机。此时,吴越、楚国、闽国先后入京归附,更让汉国皇帝刘玢坐立不安。他抓住机会,策反了周行逢和朱文进。准备利用他们的势力长期与大周南北分治。

高季明一眼就看出了刘玢的阴谋,在他看来,与其在湖南与福建与周行逢和朱文进周旋,不如直接进攻岭南,攻占番禺,解决掉他们的后台。如此一来,两人失去了后台,必然会惊慌失措,投降大周。于是,高季明在保持对湖南和福建的战略性进攻之外,还从周军中调出一支大军,从洪州南下,直扑番禺。同时,另派一路大军从潭州出发,进攻岭南。

在周军的进攻下,原本已经乱成一团的汉国内部不堪一击,东西两路周军在番禺会师,汉国皇帝刘玢出城投降。被周军押赴汴京。湖南的周行逢、福建的朱文进,得知了汉国被灭的消息,失去了主心骨的他们,面对周军的进攻,只好带领着少数的游击队员出山投降。

汉国投降之后,汴京城内的大臣们,纷纷来到宫内,向高季明劝进,希望他能当上中原的皇帝。高季明虽然占领了中原,可是始终没有称帝,理由当然是天下没有统一,自己不敢称帝,想当年秦始皇也是在天下统一之后才称皇帝的,所以,他说自己不敢称帝。如今南方各国先后被平定,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汉国的投降,让大臣们找到了突破口。以李旻、桑维翰、冯道等人为首,开始向高季明劝进,希望他能做全中原的皇帝。

按照儒生的规矩,高季明一定要拒绝,才能显示自己的谦虚。于是,面对群臣的第一次劝进,高季明正气凛然的拒绝了,理由当然是自己德薄,无法承担天下之主的重任。可是,天下不可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越来越多的大臣们加入了劝进的行列。就连投降的南方各王也纷纷劝进。可是,高季明还是拒绝了。

最后,大臣们联合汴京的士农工商,全面劝进。百姓们在早就拟好的万民书中签名。当长达几米的万民书送到高季明的面前时,看到那长长的签名,高季明震惊了。说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今日,本王终于知道了。”于是,高季明最后还是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上天同不同意自己当这皇帝,要是上天认可,他就同意当这中原的皇帝。

几天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高季明在早就修筑好的社稷坛上,祭祀上天、先祖。看着香气袅袅地飞上蓝天,大臣们高兴极了,这就意味着,上天接受了高季明的祭祀,这就意味着上天已经认可了高季明的天子之位。

于是,回到宫中,高季明穿好早就准备好的皇帝朝服,来到文德殿,接受百官们的朝贺。这文德殿是进行朝会、议政的重要场所。望着焕然一新的高季明,大臣们高兴极了,立马跪倒在地,三呼万岁。按照先前拟好的圣旨,大内总管开始宣布各位大臣的官职。众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官职,纷纷喜笑颜开。整个汴京一片祥和之气。

三个月后,高季明乘坐御辇,来到了荆州。他之所以要来这里,就是要告诉自己的王兄高季兴,自己完成了统一大业。坐在高季兴墓旁,高季明用略显兴奋的语言,告诉高季兴,自己这些年来的艰辛历程。高季明说,要是没有王兄将自己带大,自己恐怕早就死在外面了,因此,他非常感激王兄的养育之恩。他还告诉王兄,高从诲已经长大了。高季明很想让高从诲做自己的太子,可是在群臣们的反对下,高季明只好让高从诲做了大将军,立了自己的儿子高从仁做太子,小凤做了皇后。虽然高季明为了政治原因,娶了不少女子,可是高季明还是只对小凤一个人好。

祭奠完高季兴,与高季明同来的高从诲则在高季兴的墓前继续祭祀,高季明则率先返回汴京,因为桑维翰来信,说是安南吴王、云南杨氏上表归附,契丹耶律德光上表称贺······(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