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古代言情>过关山【完结】>第166章 粮仓

  面对方重德的问话, 沈凭垂下眼眸,捏着自己的指尖道:“总没有合适的时机,何况我若是说了, 恐怕惊临将我当作异类, 那时候的我又将如何自处。”

  他除了赵惊临, 一无所有了。

  方重德见他眉头未能舒展,“为何会这般觉得?”

  沈凭道:“我是这个时代的小偷,夺了别人的身份不说, 还借此在朝中为官多年,当初虽小心谨慎, 但还是露出过马脚, 每逢险些露馅之时, 内心总惶惶不安。”

  他笑得有些牵强, 低声续道:“太师,我是个盗贼。”

  偷了身份。

  偷了感情。

  他无法想象, 惊临心里那位改过自新的沈凭, 其实是来自现代,是突如其来的怪物。

  方重德叹了声道:“可这又能瞒到何时, 难道他就不会心生怀疑吗?”

  此事沈凭当然有想过, 但是他仍旧如从前一般。

  拿不出证据来质问, 他永远不会承认。

  沈凭恳请道:“还请太师继续为我保密此事。”

  方重德无奈点头说:“这是你二人之事,老身没有插足的道理, 终究还是你二人厮守一生。”

  听见厮守终身,沈凭莫名紧张。

  “其实我心中有些害怕。”沈凭捏着指尖的手不自觉间用力, “我既凭空而来, 也怕凭空消失。”

  方重德沉思少顷, 脑海里闪过神仙鬼怪, 可眼前的是凡人之躯,断不会这般夸张。

  但是沈凭的经历极为罕见,至少以方重德平生所阅,也寻不见合理的解释。

  方重德安慰他道:“有情人终成眷属,切莫因此乱了心境,而变得提心吊胆。”

  沈凭手中动作一顿,心底虽仍旧提心吊胆,但活在当下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两人的话题扯回中州的事情上,未曾察觉屋外一闪而过的影子。

  不日后,苏尝玉离京的时日定下。

  此次虽要绕过鸦川口,但为了保险起见,沈凭还是加派了人手,以免被启州驻守的府兵发现。

  方重德还在病中,想要送苏尝玉一程被拒绝了。

  老者此生饱读诗书,最是不信命运,可如今却有了改变。

  在苏尝玉启程当天,方重德在厢房中告别时,给苏尝玉送了个平安符。

  当时苏尝玉还笑他古板,嘴上说着老土,实际却由不得别人碰那平安符,将其收得严严实实的。

  方重德再三叮嘱他少用右手,让他慢慢养着不能再受伤。

  如今苏尝玉的右手能提小物件,只要不是重物,经年累月的疗养,总会出现好转。

  他乖乖坐在方重德脚边,听够一炷香的叮嘱才走。

  马蹄嘚嘚敲击着地面,溅起雪融后水凼里的泥渍。

  因要绕过启州府兵盘查,众人几乎在夜里赶路,明面上是商队,但其中皆是越州府兵所伪装。

  夜里赶路,白日休息,苏尝玉日夜颠倒了两天,整个人精神不济。

  抵达鸦川口的附近时,正值青天白日,他在小镇上发现府兵数量增多,心中有疑,便命人传信给沈凭。

  那信快马加鞭送到越州城,中途因雨雪天推迟了一日。

  等沈凭收到书信当日,与此同时,他们也接到鸦川口的急报。

  启州的府兵袭击了鸦川口的粮仓。

  事出突然,钟嚣因谈和一事去了北越山营地,唯有赵或能带兵前去。

  他留着谢长清在越州城中,当即整顿人马出发前往鸦川口。

  城门处风大,只见一袭墨蓝的大氅被刮动,城墙下伫立着一白袍身影,三千青丝贴着大氅吹动的方向而去。

  攀越行至沈凭跟前停下,垂下脑袋给沈凭抚摸之际,马上之人翻身落地,一袭淄衣银甲衬得赵或威慑力十足。

  这是沈凭第一次见他带兵出征。

  相比两人初见时,如今的赵或少了青涩,多了沉稳,唯一不变的是意气风发。

  众人整装待发,他们身侧是陆续骑马而过的兵队,井然有序出城,踏蹄声如石子相撞。

  赵或把吞山啸别在腰间,搓了把手后,抬起捂住沈凭的脸颊,嘴角噙着骄傲的笑,带着满眼的不舍。

  他忍着冲动,没在众目睽睽之下去吻沈凭,只道:“哥哥,等我回来。”

  沈凭托着他的手点头,温柔笑道:“思君千里远,盼君平安回。”

  赵或倏地俯身,但收住了吻人的动作,换作抱他,将他搂紧在怀里,附在耳边小声道:“若不是在外头......”

  沈凭知他心思,轻声说:“我会洗净在榻,等着凯旋的相公。”

  赵或心头一跳,把手朝下伸去,逮着他的腰间捏了捏,悄悄埋头在他脖颈处,用力吸了口温热的皮肤。

  两人分开时,赵或帮他整理好衣领,挡住皮肤下的一抹青紫,眼底皆是满意。

  他粗粝的指腹捻着沈凭的耳珠,呵出的白雾消散在冬日里,坏笑说:“做个标记,我会在草莓消失前回来。”

  沈凭哪能想到他又提起这茬,何况还是在百姓和府兵面前。

  他悄悄嗔怪瞪了眼,挥开耳边的手道:“小流氓。”

  赵或心满意足笑道:“等我回来!”

  说罢翻身上马,两人隔空对视了眼,沈凭目送着他扬鞭而去。

  鸦川口占领粮仓之举,是来自马继祥的提议。

  宫变和秋收的时间相近,朝廷未曾料到,当初自请捐钱修缮粮仓的苏尝玉,竟有一天会把粮仓取走。

  朝廷中不少人对此多次谴责,但是贺远行挺身为其辩驳,提及当初户部不愿拨款,才导致此事搁置。

  他振振有词,毫不避讳谈起旧事,扬言是朝廷强词夺理,夺不回粮仓向百姓交代,才以此颠倒黑白,说苏家是强盗,大骂此举惹人耻笑,愧对十年寒窗苦读的诗书道义。

  贺远行此言一出,引起不少官员斥责,唯有赵抑对此默不作声。

  直到孔伐出面,强调要趁着燕王势力不稳,尽早以绝后患,随后马继祥才说起强攻粮仓,以便试探燕王。

  此刻下朝后,尚书省三位宰相齐聚在御书房中,商讨着粮仓一事。

  孔伐说道:“回禀太子殿下,启州传来快报,鸦川口粮仓攻势良好,启州府兵会在三日内彻底取下。”

  赵抑端坐在龙椅上不语,手中拿着启州送来的战报。

  孔伐见状接着说:“太子殿下,臣以为,若鸦川口粮仓能取下,不必等到明年开春,我们便能发动兵力讨伐燕王。即便不能捉拿,起码要将他们逼至北越山一带,今后恩威并施,也算能镇守着疆外。”

  赵抑平静说道:“此举虽好,但也只是养虎为患。”

  他将视线从战报中移开,扫向张昌钦和张岷,问道:“你们两位又如何看待?”

  张昌钦闻言走出一步,行礼后道:“回禀太子殿下,臣以为,攻打之事不宜这般着急。”

  赵抑放下战报,眉梢微挑道:“不知张丞相有何见解?”

  张昌钦道:“正如贺远行所言,当初设立粮仓时,为让苏家心甘情愿捐款,苏家有权在粮道上通行。粮道本就为官府所用,眼下苏家也能用,我们便没有优势可言。其次,今年西边的秋收虽好,但西北边的静州久久不见动静,臣担心燕王会对静州下手。若要收复静州,便少不了要动粮仓,届时只要发现燕王对静州出手,朝廷也能借此攻入越州,将其打个措手不及。”

  “简直做梦。”孔伐突然直言否认,“若是他一直不对静州出手,难不成尔等要坐以待毙吗?何况静州草寇众多,当初马继祥提及此事,坦言想要收服静州,起码要有人蛰伏在强盗中一一摧毁,否则根本无法动摇。且外寇相隔北越山,静州一旦有动静,不止你我,就连外敌都对我们虎视眈眈。”

  张昌钦看了看他说:“若真如孔相和马大人所言,现在要趁燕王势力不稳,及时出兵收复,那你们可曾想过百姓的安危?”

  他朝着赵抑再一次作揖,续道:“如今粮仓被占,没有粮食百姓本就苦不堪言,越州战事平息不过数年,一旦又起战事,遭殃的还是老百姓。且燕王在越州成名,百姓哪管谁人当官,只要有口饭吃,能平安过日子,他们都会不遗余力支持。孔相所言,难道要太子殿下带着满身骂名登基不成?”

  孔伐闻言欲反驳,赵抑抬手止住,道:“两位大人所言极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燕王需平,但的确不能操之过急。民心不失,唯有取战事以外的办法。”

  从前赵渊民为了取得民心,前朝后宫皆亲手布局,前有谢望桦贵为皇后拉拢世家派的势力,后有给裴姬的一句“收复越州”的承诺,让世人忘记他是弑父杀兄的罪魁祸首,让百姓沉浸在收复越州的期盼当中。

  如今宫里再起夺位之争,百姓生怕旧事重演,惹得生灵涂炭。

  所以眼下朝中所行之事,既要保全太子名声,还要对燕王斩草除根,甚至还要竭力去避免世人的评判,不能让赵抑沾染赵渊民的前事。

  即使赵抑步了后尘,也不能表现出来。

  赵抑看向张岷,问道:“张大人如何看待越州此事?”

  张岷闻言行礼道:“方才听闻两位大人所言,臣倒是有一计。”

  众人皆朝张岷看去,只见他讪笑两声后说:“若能用计谋逼得燕王交出兵符,这样既能免去战事,又能将燕王控制在手。”

  赵抑沉吟少顷道:“你的意思是,要燕王自投罗网,把兵符交出?”

  张岷颔首应道:“太子殿下英明。”

  众人面面相觑,似乎对此并无异议。

  赵抑扯出一抹笑道:“此计的确是两全其美之法。如此的话,孤也有另一事要告知诸位爱卿。”

  宫道中狂风呼啸,把走出宫门之人的官服吹掀,两架马车从张昌钦的面前驶过。

  孔伐和张岷掀起车帘,向他告辞后离去,只剩他一人立于寒风之中。

  直到马车行至跟前,张昌钦回头看了眼宫殿,抬脚上了马车。

  在钻进车厢前,他低声朝车夫说道:“去谢府。”

  透过窗棂,能瞧见屋外的傲雪寒梅,窗台框住一支梅花,如一幅活色生香的画。

  窗边见两抹身影端坐,面前摆放着棋盘,围炉煮茶品茗,难得清闲自在。

  “你的棋艺,倒是极好。”是张昌钦。

  他面前坐着之人,正是谢文邺。

  谢文邺身着朴素,神色悠然自得,唯有鬓边的白发惹眼。

  宫变一事后,他的头发几乎一夜变白,整个人瞧着也苍老许多,唯有眼底的那抹沉静未变。

  他轻声笑道:“近日和四殿下对弈多了,摸出一点拙见罢了。”

  赵弦受命盯着谢文邺,从宫中搬到谢府里,平日里除了盯着谢文邺,还会到京中游玩,远比在宫里自在多了。

  毕竟是皇子,张昌钦多关心了两句,只是话锋一转,话题竟说到朝政之事上。

  两人颇有打太极的意思在,因为张昌钦一直怀疑谢长清一事。

  虽派人多方打听,结果都说谢长清重病在身。

  当初朝廷局势紧张,谢长清出事后,张昌钦时常留意谢文邺对此的态度,发现谢家更像有恃毋恐,不免心生怀疑。

  如今常借着下棋前来,实则想挖出真相。

  一盘棋下来,两人都是滴水不漏,

  张昌钦索性以朝政之事旁敲侧击,但依旧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他的面前被推来一杯热茶,谢文邺见他面不改色,饶有兴致说道:“你倒是有耐心在我这蹉跎。”

  张昌钦听出他话中的嘲讽,唯有自嘲道:“效命新君,自然不敢懈怠。”

  谢文邺道:“我如今不过是一介庶民,丞相大人还是免挂于心了。”

  但张昌钦权当没听见般,继续谈起朝政之事,道:“今日前来,顺道把好消息带给你。”

  他把手中的棋子落于棋盘中,续道:“太子将凿河一事搁停了,为明年的科考做打算。”

  朝中需引进人才,赵抑此举不仅能收买人心,还能让先前凿河的罪名,戛然而止在赵渊民的身上。

  如今永安学堂归国子监所管,陈写便和张子航一起共事,筹办明年的科考。

  谢文邺道:“如此一来,百姓也能稳定过个年了。”

  虽然凿河还有一年完工,可如今国库空虚,西北又有战事欲起,赵抑此举可谓是博得功与名。

  张昌钦道:“太子今后大力发展兵制,势必会牵扯着越州一带,贵公子还留在越州,只怕会坏了谢家的门楣吧。”

  谢文邺专心致志下着面前的棋,眼看他处于下风,不忘提醒道:“丞相大人若再这般魂不守舍,恐怕四皇子回来看到这盘棋,就要取笑你了。”

  闻言,张昌钦将目光落回面前的棋盘中,局势显然是落后了一截,令他不由失笑道:“看来真的是三心二意了,今日对弈又赢不了你了。”

  谢文邺停下手中的动作,看向他道:“还请日后不必在此费尽心思,我还是那句话,道阻且长。”

  张昌钦不解他为何能忍气吞声,从先帝到如今的太子,谢文邺都在固执走着自己的路,从不曾退让。

  他劝道:“谢兄,成王败寇,何必执着于那位置上所坐之人,只要是为了天下百姓,何尝不算是圆满,又何尝不算是明君。”

  谢文邺道:“明君,会为了坐稳那位置,而对臣民赶尽杀绝吗?”

  “那你!”张昌钦险些脱口指责,将当年他为赵渊民所做之事搬出。

  他瞥了眼四周,转而避开谈及道理,“若照你这般说,人人都是戴罪之人了。”

  谢文邺道:“但我的确屠了一位明君。”

  先太子,是不可多得的一位明君,心怀天下苍生,是方重德倾注毕生教出的真君子。

  是可惜,世道不容,天道不公,生错时代。

  张昌钦放下手中的棋子,心不在焉看着面前的棋盘,道:“孔相此生非要和太师分出胜负,姜挽失了本性沦为他人之物,即便我想奉劝,始终无能为力,也许真如你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罢了。”

  人纵有万般能耐,还是敌不过天命。

  保家卫国者,连家都保不住,如何还敢谈卫国呢。

  夜幕渐渐落下,天边几颗星辰乍现,随着点点星光渐渐增多,明月也从乌云里探出头来。

  待月色出现之际,宽大的粮道上涌来一支启州骑兵,朝着前方重兵把守的粮仓冲杀而去。

  然而临近百米之处,忽见四周传来一声令下,这群骑兵发现前方沙地里,竟然埋藏着拒马在其中,眨眼间,拒马被两侧的骁果军瞬间拉起,骑兵防不胜防,又刹停不住,粮道上顿时瞧见人仰马翻之状。

  未等骑兵回过神来,粮道两侧忽见有暗箭射来,令他们脸色大变,却如何都寻不见弓箭手在何处,直到那暗箭穿心而过时,才发现竟是改良的弓弩!

  等骑兵们爬起,前方见一匹烈马拦路,马上之人仗着一把长剑,未等他们拔腿逃跑,那人踩着月色,引数人跃马而来,气势慑人,动作迅猛,其一人英姿却胜浩大之势,吞山啸削铁如泥,锋利无比,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击垮骑兵前进的步履,骑兵进退两难,犹豫不决之际,人头落地,烈马长嘶。

  月光洒落,照亮赵或冷峻的面容,他冷漠盯着落荒而逃的蝼蚁,一声下令,喝道:“抓活口,把东西缴了。”

  自收到粮仓被偷袭的消息后,赵或带着一支府兵马不停蹄赶来。

  今夜之前,得知又被偷袭,当时粮仓的兵力都被迫退至回仓前守着,打算和启州骑兵殊死一搏。

  好在赵或及时赶来,派了斥候打听骑兵的动静,之后快速布战。

  他命粮仓的士兵保持现状,制造无增援的假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偷袭的方式获胜。

  眼下虽胜利了,但粮仓的危机未消。

  来之前,沈凭把潘淋漓之事告知了赵或。

  赵或猜测今夜无论输赢,恐怕此人都会前来一趟。

  他们放走一人通风报信,回到粮仓检查一番,命人在四周建营帐,捎捷报送回越州城。

  翌日一早,斥候回传,原来马继祥取下粮仓是为刺探,并未将核心的府兵派出。

  赵或猜他想为宫变事败将功补过,今夜只是试探,他日未必如此,若不派人镇守,只怕马继祥不会善罢甘休。

  但是越州的兵力不能轻易动用,赵或唯有传密信给静州的许骄阳,命他隔三岔五派人骚扰启州边境,以分散启州的注意力。

  启州骑兵战败次日,赵或并未见到潘淋漓前来。

  他沉住气等着此人出现,还派人前去鸦川口的迷宫附近探查,故意将自己抵达的踪迹暴露,偶尔能抓到漏网之鱼。

  越州有谢长清驻守,马继祥摸不清情况,不敢轻易发进攻命令,加之如今是冬季,若打起来,魏都那位也不好登基,所以赵或有时间和他们消磨。

  赵或甚至好心放了几个俘虏回去,告诉他们粮仓这边的境况,提醒他们尽早禀报朝廷,给出对策,否则一到开春,局势如何无人知晓。

  数日过后,军中来报,许骄阳伪装强盗潜入启州边境,百姓不堪其扰,闹到官署中。

  赵或计算着时日,猜测潘淋漓近日浮面,不想说曹操曹操到。

  潘淋漓管辖着鸦川口一带,瞧着年轻,瘦得跟猴似的,来时还带着一架马车前来。

  粮仓是赵或的,见人前来,以尽地主之谊在营帐中设小宴招待,命人买了最好的酒水,生怕灌不醉大伙似的,坐下就往死里喝。

  结果酒过三巡之后,醉的都是侍从,赵或和潘淋漓仍旧清醒得很。

  正当帐内最后一名侍从倒下,潘淋漓开怀大笑道:“不愧是燕王殿下,百闻不如一见,魏都霸王之称当真不是浪得虚名。”

  赵或从前听得多,但却也懒得周旋。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他知道潘淋漓今日的目的,所以免不了要迂回一番,

  “潘大人说笑了,比起潘大人的谋划,本王这只是小巫见大巫罢了。”说话间,他举杯朝着潘淋漓相敬。

  两人隔空敬了杯酒后,潘淋漓坐姿略显散漫起来,他看着赵或打趣道:“话说,从前听闻王妃风华绝代,如今殿下来了越州,怎的不见把美妻一并带上,好让尔等凡夫俗子见上一见?”

  赵或笑道:“内子身体不适,且这等场合,若让他踏足,被凡夫俗子瞧见了,委实才叫糟蹋了他。”

  潘淋漓嘴角的笑僵住,脸上有些挂不住笑,遂起身整理了下衣袍,垂眸说道:“既然王妃不在,今夜众人又喝了酒,少了美人作伴,着实是无趣了些。”

  赵或瞥向他道:“哦?看来潘大人另有安排。”

  随着话落,只见潘淋漓拍了拍掌心,随后听见营帐外有马车响起。

  潘淋漓说道:“今日微臣带了些极品好礼前来,还望殿下笑纳。”

  言语间,只见营帐门口处出现一抹身影,此人带着面纱,身形瘦小,皮肤白皙,秋瞳剪水,步履轻盈,行走时有铃铛作响,细看发现竟是位男子。

  赵或将小娼上下打量,最后目光停留身上,眼神饶有趣味,端详着小娼那席若隐若现的衣裳。

  那衣裳颇有异域风情,琉璃珠子铃铛流苏一样不少,却不会让人眼花缭乱,刻意装饰之处引人遐想。

  好比脚腕是铃铛,身前是红琉璃珠子,后边是流苏挂着,走的每一步,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对赵或而言,就是该遮的地方一处没遮住,不该遮的地方朦朦胧胧遮住了。

  还别说,倒是件好衣裳。

  只可惜,穿错了人。

  作者有话说:

  赵或:上链接,本王要下单!

  沈凭:你有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