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古代言情>过关山【完结】>第137章 巷风

  宫道之上, 朝臣们迎着晨阳往宫外走去,各司官吏垂头走得极快,行色匆匆, 对路过的户部同僚避之不及。

  近日早朝突发一事, 江州凿河账目出现折收钱粮的敛财之举, 朝廷近年因凿河为江州拨去额外的粮食,但是这批粮食并未落到工程之中,而是变相成了银子出现在江州户房。

  此事一出, 连疏忽许久朝政的皇帝都亲自出现,当场质问户部, 可户部却表示对此并不知晓, 此言令天子震怒, 命江州巡察使钱观仲携皇令彻查此案, 要求在上京述职前给出结果,否则人头落地。

  此刻户部尚书正随行在谢文邺的身后, 面色惨白, 唯唯诺诺。

  谢文邺一言不发行走在前方,神色沉静, 步履稳重, 并未因此有所动摇。

  直到身后传来一声恭敬的行礼, 他才顿足脚步,缓缓侧身朝来人看去。

  “哦?竟是孔相和张相。”他噙着笑在嘴边, 但那笑意却不达眼底。

  四周有官员见此不敢上前,只能压着头快步离开。

  孔伐和张昌钦朝他揖了下, 三位相爷面面相觑, 唯独无人关心户部尚书的存在。

  宫道吹来一阵寒风, 卷起三人的衣袍。

  孔伐率先道:“下官听闻谢丞相的贵公子近日回京, 不知可是会带回越州边境的好消息?”

  谢文邺道:“多谢宰相大人关心,越州如今一切安好,届时犬子回到后,将率先入宫拜见陛下,不劳诸位操心。”

  “倒也不是操心。”孔伐负手看了眼皇宫的方向,“下官只是担心陛下身子抱恙,若没有功劳在身,恐怕又惹得陛下不悦,丞相大人替陛下日理万机,在这些小事上还是多些注意为妙。”

  谢文邺低低笑了两声说:“提醒得是,若不说,恐怕犬子当真会如此鲁莽。”

  他偏头扫了眼身后的户部尚书,续道:“话说回来,朝中有孔相为下面的人指点迷津,也省了许多给陛下添堵之事。今日朝堂上,户部办事不当被责骂,幸得孔相的慷慨出手解围,本官才瞧见陛下颇有几分缓色,这大恩大德堪比赦免,还不上前叩谢宰相大人。”

  谢文邺话落,站在身后的户部尚书立刻站出身来,在人来人往的官道中朝孔伐磕头行礼,令孔伐见状脸色刹那一变。

  他并未朝跪在脚边的官吏投去目光,而是凝视着谢文邺道:“丞相大人此举何意?”

  但他没等到谢文邺的回话,反倒见户部尚书再度叩头,拔高声说道:“多谢宰相大人点拨!”

  此言一出,引来四周不少官吏的偷看,从他们身旁走过之后,还能听见窃窃私语声。

  孔伐黑着脸看他们,却不能随意反驳。

  其实他心知肚明谢文邺此举意图何在。

  今日朝堂检举户部之人,乃是孔伐栽培的官员,只是那官员并未多言,而是旁敲侧击说了户部之事,旋即便引来御史台的连番质问。

  清流派见缝插针把凿河的事情牵扯出,很快账目就被搬上台面,压迫当前,连呼吸都成了奢侈,冬日的风吹不走户部尚书的冷汗涔涔,眼看查出端倪,户部百口莫辩更显疑虑重重。

  这时,御史台竟翻出旧事,以当初户部曾联手徐泽海,举荐孟悦恒和沈凭接手纳税案一事再度质疑,认为他们暗箱操作行蝇营狗苟之事。

  御前的一番质问,令户部尚书当即失控,抖出当初联手举荐之事,是因为自己的误判所致,并非刻意为之,更无结党营私之心。

  然而无论他如何解释,都没能消减皇帝的怀疑,也为此在百官面前将他骂得狗血淋头,如此情急下,未料却得了孔伐出面为户部说话。

  平日孔伐在朝中端的是铁面无私,敢于直言的形象,对事不对人,所以众人并未往深处想。

  但谢文邺清楚,在户部被点名那一刻起,直到孔伐的出现,便明白这不过是一个局罢了,等的是请君入瓮,只是清流派没能力把自己请进去而已。

  所以眼下他让户部尚书谢恩,以跪地磕头的方式,还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立于皇宫的青砖之上。

  他要警告孔伐,以谢家对这位君主的了解,想要触怒龙颜的方式并非只有政事,一旦谢家的地位在没有主动让出的情况下被挑衅,也足矣让皇帝对挑衅谢家之人好好揣摩一番了。

  因为谢家是赵渊民弑君的刀。

  一旦动了这把刀,便有弑君的嫌疑。

  今日户部尚书跪谢的是孔伐,他日便有孔伐向皇帝主动表忠心,想方设法打消皇帝对弑君的疑虑,向皇帝证明自己绝无二心。

  一出看似跪谢孔伐的戏,实则暗示孔伐远比谢文邺更得君心,更适合尚书令之位。

  如此,便足够让皇帝多虑了。

  谢文邺见孔伐不语,遂道:“下边的人不懂事,日后还需孔相多多海涵。”

  “你!”孔伐倏地上前半步,但手臂忽地被张昌钦拉住。

  张昌钦站在两人之间,压低声道:“凿河事关重要,两位大人为君分忧,实乃大魏之幸,切莫为了一戴罪之人伤了和气。”

  孔伐欲言又止,忽地余光瞥见有人朝自己走来,转眼看去间,瞧见是自家的小厮时眉头紧蹙,待那小厮颤颤巍巍来到面前行礼后,在这群高位者中挪着步伐,颤抖着和孔伐耳语片刻,竟瞧见孔伐眼底闪过一丝喜色。

  随后孔伐朝面前的同僚看去,无视脚边之人,最后作揖了下告退,甩袖快步离开。

  宫道的寒风渐渐停息,风声随着马车的疾驰离去而消散,站在宫道的人相视一眼,目送马车消失在眼中,直到马车停在一处狭窄的巷口前。

  孔伐快速落地,不顾雪融后泥泞的地面,不惜踩脏朝服和靴子,看着不远处的一道院门喜出望外。

  “大人慢些,柳大哥他们的消息不会有错的。”身后的小厮叮嘱道。

  可这并未让孔伐的脚步放慢,今早的怒气更是被此刻的喜悦冲散,他难以抑制住自己的情绪,急忙说道:“太师就在眼前,如何可以就此错过!”

  这一次,他定然势在必得,请方重德出山扶持赵抑。

  行至院门前,孔伐紧张地整理着自己的衣袍,将鬓角的几缕白发藏在耳后,低头瞧见衣摆满是污秽时,心中暗暗责骂自己失仪,但又想到尊重的师长就在眼前,等不急回府换衣,唯有警告自己在礼仪上多多注意。

  待准备就绪后,他信心满满上前,然而,却在抬手欲敲门的那一刻,所有的动作都戛然而止了,脸上的笑也慢慢僵住。

  因为他听见高墙的后方传来熟悉的声音,那是赵或和方重德的交谈声,赵或口中说出的每一句“老师”,他都听得一清二楚。

  不仅如此,他也看见巷口转角出现的沈凭。

  那日巷子中有微风拂过,孔伐的衣摆被污泥沾染而变重,风吹不动他的衣摆,却吹散他整理好的白发,也让他感觉这阵巷风,远比宫门前的还大。

  将他胸腔的期盼全部吹熄,燃起了另一束烈焰。

  后来,他未等沈凭走上前,选择沉默掉头离去,袖下的双手紧握成拳。

  当沈凭推开院门,和赵或对视上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意识到大事不妙,立刻为方重德的离去开始动身做准备。

  户部尚书在宫门叩谢一事,很快传到了皇帝跟前,孔伐被皇帝单独召见,户部则为折收钱粮案忙得晕头转向。

  时值元宵节前夜,沈凭和苏尝玉为暗中搬家一事来回奔波,直到最后一车书籍搬进了苏府书房后,两人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自打孔伐发现了住处,他们连忙作出决策,先让方重德回到苏家,这样一来,即使再多拜帖前来打扰,也不会有人怀疑赵或拜师引起风波。

  如今作此下策皆被逼无奈,他们只能盼着谢长清早日回京,尽早把方重德和苏尝玉送走。

  待最后一箱书搬进书房后,苏尝玉跌坐在门边,仰天长啸道:“为了不暴露你的行踪,我连家丁都不敢带过去,偷偷摸摸才给你搬完,老头你真的很难伺候!”

  方重德将箱子里的书一本本摆上博古架,笑道:“方才老身让人备好了热水和点心,去歇着吧。”

  苏尝玉疲惫地朝他扫了眼,哼了声道:“算你有些良心。”

  他瞧见沈凭竟还有精力相助,忍不住打趣道:“杏仁儿,你倒是勤勤恳恳替燕王照顾老师,不枉你嫁入王府。”

  谁知话音刚落,怀里就被丢来一个废弃的纸团。

  沈凭剜了他一眼说:“少说两句废话。”

  苏尝玉笑道:“瞧你这般神色,倒是有几分燕王妃的气派,只可惜他都没能将你公诸于世......”

  “谁说不能!”突然一道高亢的声响打断他的话。

  众人循声朝着门口看去,见到来人出现时,沈凭有些意外道:“惊临?”

  苏尝玉连忙把横在门边的脚收回,心想真倒霉,说曹操,曹操到。

  赵或站在门口,朝地上横七竖八倒着的人看去,一字一句道:“本王不仅要昭告天下,还要叫人八抬大轿把自己嫁入沈府,到时候苏当家可别忘了随份子钱。”

  苏尝玉瞧他一副上赶着嫁人的模样,嫌弃地躲开他的视线,讪笑道:“给给给,一定给。”

  但赵或跨步入门时,还是故意踩了他一脚,见他疼得呲牙咧嘴时道:“倘若份子钱不是最大的,就把这脚剁下来喂你的鱼。”

  苏尝玉乍然一惊,扶着房门拖直身子,躲开他那双吃人的眼睛,一溜烟跑到方重德身边告状。

  沈凭迎上前去,发现赵或手中捏着书信,又是风尘仆仆赶来,不由令人心生不安。

  他率先问道:“怎么了?”

  赵或把手中的书信递给他,随后看向方重德他们,神情凝重说:“越州出事了,谢长清在追踪敌寇时失踪了。”

  “什么?!”苏尝玉喊道。

  方重德则紧握了下手中的卷轴,转头和沈凭对视了一眼。

  沈凭拿过书信在手,翻看后朝众人说:“越州冯奇的密报,盖官印,此事不假,看来他们动手了。”

  不想静观其变的计划被迫提前,而方重德又处京城未能脱困,朝中突起凿河工程折收钱粮,一切显然是有所预谋,目的过于明显,让他们不禁怀疑清流派和前朝人联手了。

  只见方重德将手中的卷轴按在博古架中,缓缓朝赵或望去,沉声道:“殿下,这一次将由你来作决定了。”

  救谢长清,还是救世家和户部,只在赵或的一念之间。

  作者有话说:

  前情回顾:58章,户部之所以误判,是赵或命莫笑前去户部点醒坠楼案,让户部误以为赵或讨厌沈凭,当初纳税案是烫手山芋,户部为讨好赵或和世家,推动徐泽海举荐沈凭接手纳税案一事。

  谢谢阅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