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古代言情>裂竹帛【完结】>第084章 战士军前半死生(二)

  禁军作乱之事被暂时压了下去,但张廷言已写了奏表送回长安,直言此事。

  曹子石料到会有人把事情捅到上面去,也写好一份奏表送去,以求自解。

  两份奏章几乎同时送到,洪维民一视同仁,全给压了下来,没让雍帝知道,只回书催促出兵。

  雍军的几千前军已经开拔,算是意思意思,但大军迟迟不动,刘绍不知周宪是如何催促的,但看着陆元谅头顶上的头发都眼瞧着少了,也知道他苦衷极大。

  这些时日,他借着身份之便,在军中转过许多地方,又同许多人交谈过,深知军中积弊——说出来怕旁人不信,十万大军屏障北地,居然落得个粮饷不足。

  他和人闲谈时,有意避开吴宗义,可不出两日,吴宗义就找上了他,和他说有什么情况可以向他了解,他比旁人还是知道得更多些的。

  刘绍心想送上门来的鸭子,没有不吃的道理,于是顺水推舟,说起自己来九边多日,还没有见识过长城雄关,两人就找了个上午,一同登上城防。

  刘绍想着来回最多也就半日,两手空空,什么东西都没带,吴宗义却在背上负了只大木箱子,看上去就沉甸甸的,不知道装了什么。

  登上外长城,举目四顾,见群山嵯峨,中间一条桑干河顺流南下,刘绍不禁感慨:“好一个山川之雄!无怪古人说此地‘拱宸京,控沙漠,北门锁钥,当第一重青天剑戟之雄’,今日一见,不愧为北方锁钥,兵家必争之地。”

  他遥指桑干河,回头问吴宗义:“我记得李白有诗云: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说的就是此处吧?”

  吴宗义有些窘迫,“我没大读过诗,不过桑干河的确也叫桑干源。”

  刘绍点点头,向西北指去,又问:“这是什么山?”

  “这些是阴山的余脉,”吴宗义回答,不待他再问,又指向东面,“这边就是燕山。”说着转向南面,“这是太行和吕梁。”

  刘绍跟着他转过一圈,史书中这些鼎鼎大名的山脉在这座城头之上一览无余,“四山夹峙,中扼一关,万夫莫开,无怪宣大为九边重镇。有如此天险,又有十万大军,将军也好高枕无忧了。”

  他这一路所见所闻,实在不像是盛世气象,可如今瞧见大同的山川形胜,不禁重又乐观起来,却没想到吴宗义道:“山河之固,古来一向如此,可为将的也少有高枕无忧的时候。”

  刘绍一愣,觉着这话从他这做大将的口中说出,也未免太丧气了。

  他近几年读了些书,片刻间就能找出好几个例子反驳,譬如唐代边患在于回鹘吐蕃,安史之乱也是发端于长城以南,宋人倒是让辽金蒙几次南下,但他们从建国之初就没把燕云之地攥在自己手里过。

  回顾历朝更迭,似乎没有几次是让人突破了长城南下的,可见此地山河之险,倒是足以作为依凭。

  可他瞧见吴宗义脸上严肃之色,也就没有做声。

  他忽然想到,吴宗义说得也对,山河之固自古皆然,可天底下还没有一个不亡之国呢,不知这雍国的国祚会有多少年。

  他将视线从高山大河间拉回,落在手掌下面的城砖上,“宣抚使催得甚急,我看两三天之内,大军必须要出城了。也亏大将军能拖延这么久,逼得宣抚使差一点拔尚方剑。”

  “尚方剑他是拔不出的,”吴宗义像是笑了一下,但刘绍转头去看他面孔时,在那上面却看不出来,“军饷之事副使也知,大将军给宣抚使看了几页军中的账册,宣抚使就不做声了。”

  刘绍心中一转:看来周宪果真和洪维民是一道人,洪家父子贪污的粮饷,要他给帮忙遮掩。

  “既然如此,朝廷怎么还不断来书催促?难道这些事洪相不知么?”

  “具体情况我也不大了解,宣抚使倒透过些口风,说是不断有太学生伏阙上书,加上陛下催促,洪相也是逼不得以,这才接连下书催促。”

  刘绍笑道:“开弓没有回头箭,他这会儿怕不是悔得肠子发青。”随后自知失言,瞧了吴宗义一眼,倒没瞧出什么异样,“将军,不如今天先回吧,我有些口渴。”

  吴宗义解下腰间水袋递给他,“喝吧,我没用过的。”

  刘绍愣了一愣,接过来,仰头喝了半袋,“多谢!时间差不多,该回去吃饭了吧。”

  吴宗义把箱子解下放在地上,从中掏出干粮和干肉递给他。刘绍心说:好家伙,野餐来了。被他递在手上,不好不接,只得拄着城墙吃起来。

  吴宗义却不急着吃,又从箱子中翻出两本书来,“不知道副使爱读什么书,我就让人随便买了两本,请副使看看合不合心意。”

  刘绍奇怪道:“将军送我书做什么?”

  吴宗义直言:“我说话无趣,副使觉着无聊时,可以读书解闷。”

  刘绍愈发奇怪,他觉着无聊,回去就是了,干什么非得和他在一排城砖上耗着?接过书,低头看看,一本《世说新语》,一本《梦溪笔谈》,犹豫片刻,还是说了句“多谢”。

  他有时觉着自己似乎察觉了吴宗义的心思,有时又觉是自己自恋,到底吴宗义是怎么想的,他闹不明白,也不太愿意多揣摩。

  这时吴宗义又道:“前两天抓到两个夏人派来的舌头,从他们身上没搜出什么书信,拷问时牙也咬得很紧,什么都没问出来,最后只得把人杀了。最近北面来人很多,这已经是这半月来的第四次了。”

  “将军为何和我说起这个?”

  吴宗义拿起自己那份干粮,“只是闲聊而已。”

  刘绍愈发一头雾水,又啃了两口肉,忽然脖颈上汗毛竖起,猛地看向吴宗义,同他四目相对,嘴里的东西咽不下去。

  他一下子明白过来,这是狄迈派来打探消息的人,恐怕打探的不是军情,而是他。

  他心里忽地一乱,张了张嘴,半晌道:“毕竟大战在即,也是正常。”

  吴宗义答:“是。”

  于是两人相对无话。

  又捱一阵,终于日头偏西,斜阳把城墙的阴影拉得老长,两人拖着影子一同下岭。

  进城之时,吴宗义问:“最迟不出后日,大军就要启程,副使不一道北上么?”

  刘绍摇头,推脱道:“屯田之务刚起了个头,还有许多事做,我又不通兵法,就在城中静候佳音了。”

  屯田确有其事,可他以此借口多少有些蹩脚。

  前些日子,他见北军粮饷不足,恐成日后大患,知道洪维民父子的窗户纸不能贸然捅破,想让他们把吃进去的吐出来更不可能,想要解决问题,必须得另辟蹊径才行。

  同荀廷鹤以书信商讨几次后,便上表请求就地垦荒、屯田、积谷,绥怀远近,此事有荀廷鹤支持,又有洪维民从旁吹风配合,雍帝自然答应下来。

  如今屯田之事才刚开了个头,挑选了几个官吏,连下田丈量之事还没做,加上有张廷言协助,他其实完全可以抽身;况且他身为宣抚副使,也担着监军之责,一同北上才是分所应为。

  这些他都知道,可他更清楚,自己可不是什么忠臣孝子,两军阵前瞧见狄迈,不用说话,只消看这小子一眼,怕就要不管不顾地把其他事情全都撇下,想方设法回去找他。

  他还有两件事未了,一是等这战安稳结束,屯田步入正轨;二是等母妃过世,为她送葬。他打定主意,等这两件事了结之后,再回去找狄迈不迟。

  反正他爹毕竟是雍帝亲弟弟,总不至于因为一个逆子丢了脑袋,大不了就当自己当年不小心生了块叉烧就是;至于荀廷鹤,也只当自己识人不明,看走了眼吧。

  而如果现在就走,对不起的人实在太多,他再没心没肺,这种事总还是做不出来的。

  闻言,吴宗义两眼瞧着他,对他点一点头,“如此也好。”

  这四个字出口,刘绍忽感让人扒了衣服,埋在心底里谁也没说过的秘密好像摊开晒在了光天化日之下。他勉强地笑了笑,又补上一句,“说来不怕将军笑话,我这人其实有些怕死,战场上动刀动枪的事,实在是做不来。”

  屯田之事算是借口,可这话的确不假。他知道自己如今在夏国的名声有点臭,贸然跑到前线,夏人士卒认不出来他,可能把他当寻常官员给宰了,万一认出他来,以为狄雄当初反水真是他指使的,对他怀恨在心,他可能死得更惨。

  别管君子还是小人,都不能没事往危墙下面站,他还是老老实实留在大同为好。

  “嗯,”吴宗义慢慢骑着马,“没关系的。”

  果然,两日后大军终于动身,越过长城北上。

  陆元谅说禁军为天子卫戍,担心有失,所以让其在后接应,不和大军混编。

  谁都知道他话说得漂亮,实际上是担心被禁军败坏了全军风气,但曹子石自己也不愿以身试险,反而欣然同意,迟了几日动身,远远缀在后面。

  大军越过长城北上,原本更加靠近沙井,但周宪一定要收复亦集乃不可,于是人马又浩荡西进,吴宗义率领前军昼夜奔驰,路上用了近十日,终于赶到亦集乃城下,然后只用不到一日就攻破此城。

  此时夏人前军也已只有几十里地,狄申单独分出三万人,往亦集乃而来,狄迈统领大军,仍是直指大同。

  幸好陆元谅早有准备,无论周宪如何催促,他所率大军每日都只行军十里二十里,探得狄迈消息之后,便马不停蹄,立刻回师向东。

  周宪虽然恼恨他不听自己调度,但偶尔夜深人静之时,也难免想到,陆元谅要是当真听了自己的,恐怕过不几日,就要眼睁睁看着狄迈围攻大同了,于是就也没吱声,反正亦集乃已攻下,对朝廷也就有了交代,他跟随前军一道进城,连夜便起草了告捷的文书。

  他在奏章中极力描绘,称夺取这座城,就是在夏人那里楔了钉子,以后我大雍背靠这座城出兵,进可攻、退可守,胡人从此要夜夜不得安枕,写完之后,大笔一挥,给俘获和斩首人数各自添了个零,一道写上。

  过了多日,刘绍拿到副本,笑了半晌,心道以后再看雍国军报,看来需要自己截去一位。

  可没过几天,大概是他这嘲笑遭了报应,周宪特意给他来信,邀他入城庆功。

  他推让几次,实在推不过,也担心不盯紧了这阉人,将来他再折腾出什么幺蛾子,坏了大事,想起答应荀廷鹤的话,犹豫一阵,终于动身。

  临行之时,他跨上马,忽然一乐,暗道:君子重然诺,我今天怎么也算是个君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