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都市情感>逃荒囤货:全家靠超市系统爽麻了>第65章 花钱毫无负担
  顾朝北问道:“伙计,你们家酒楼的菜有外送到家吗?”

  “有啊,客官你要送哪里去?要订什么菜式?您提前告知,我们会按您说的好时辰送去。”

  “要加价吗?”顾朝北要打探清楚。

  “不加价。您都是老客户了,怎么能加价呢?”

  伙计还挺会做生意的,明明第一次看到他们,就和他们认“老客户”了。

  一回生,二回熟,马上要下订单,也算老客户了,没毛病。

  顾朝北点点头,结了账,告诉伙计说,回头会经常来订餐外送到家,届时再提前通知他们。

  现在他们自家的宅子还没收拾好,让酒楼送到客栈也不方便,只能等宅子好了,再让酒楼大量外送。

  三个人大鱼大肉一顿吃,一结账,只要580文钱。

  换算成现代货币,不到200元,真够便宜的。

  在现代,200元钱想要点这么好的菜,只有做梦了!梦里全有!

  最主要的是,这些钱他们得来不费吹灰之乐,花得毫无心理负担,吃到就是赚到。

  顾朝北把剩下的一串铜钱放进袖子里,凡尔赛地说:

  “什么都好,就是这零钱也太沉了,兜着它们在街上走一圈,就好像练臂力一样。”

  话是这么说,他也希望天天都这么练臂力!

  顾倾城和娘亲哈哈一乐!

  爹真有趣!

  这一乐,顾倾城又收到了系统发的3个爽点,来源:亲情和谐有爱的满足!

  出了杏花酒楼,沿街都是差不多的酒楼,这里应该是酒楼一条街,顾朝北有经验了,挑了几家顾客多的酒楼一问,都可以点餐外送。

  三人暗暗高兴,就准备等宅子收拾好了,让酒楼天天往家里送菜。

  光让一家酒楼天天送菜太打眼,他们得每天轮着,让不同的酒楼送菜。

  沿街逛时,顾倾城看到有一家店黑乎乎的,店门口摆了一堆煤球,挂了块招牌,上书:出售煤球。

  啊?原来这里的人都已经懂得烧蜂窝煤了?

  顾倾城熟读历史,知道在古代,一般将煤烧制成碳,然后再进入家庭,作为加热的能量源。

  采煤及烧制碳的过程成本较高,因而,在古代民间,一般是经济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宦家庭,才用得起煤炭。

  甚至到清代,下级进贡上级官员的物品中,就常常有煤炭,当时称其为“碳敬”。

  只是没想到,大周朝的老百姓已经懂得直接用煤取暖了?

  真是大利于她!

  顾倾城停下脚步,进去问店老板煤球怎么卖。

  店老板是个三十出头的汉子,因为做煤生意,手上脸上都是黑乎乎的,只有牙齿和眼睛在闪闪发亮。

  “您要买煤粉还是蜂窝煤?煤粉的话一钧500文钱,蜂窝煤的话,换算成煤粉的重量算价。差不多500文钱180饼,因为蜂窝煤还要加黄土,所以会折一些价。

  顾倾城掐指一算:

  一钧相等于三十斤,三十斤煤500文钱,一斤煤差不多要18文钱,换算成现代的货币,一斤煤要三元钱。

  而在现代社会,正常年景煤一斤4毛钱左右,最高一元左右,相对于如今的物价,这时候的煤价格高昂,普通的老百姓肯定烧不起,能来买煤烧的肯定都是达官贵人。

  难怪店老板看她问价,神情犹豫了一下,也许觉得穿着粗棉布衣的顾家烧不起煤。

  但这个价格对于顾倾城来说不算贵,主要是她有源源不断的爽点可以兑换银元宝。

  “我订一百钧煤粉,再订1800饼煤球,可以送货上门吗?”

  “啊?一百钧?真的要这么多吗?”店老板瞠目结舌。

  一百钧相当于3000斤,价值50两银子,1800饼煤球也要5两银子,加起来是55两银子,看起来,顾家不象是能付出这笔钱的人家。

  “我家宅子在崖山,您可以送货吗?可以的话,过几天再送吧。”

  店老板听她说得肯定,就问她为何要一下子买这么多煤。

  顾倾城说崖山比较冷,烧煤方便取暖。

  店老板听了,倒是好心的说:

  “那你们要注意通风,不然煤烧了会产生稀薄的毒气,如果屋子关太紧,会毒死人的。”

  顾倾城觉得这个老板还挺善良的,对他表示了谢意,好感大生。

  他们一家在店里站了好一会儿,顾倾城也没觉得冷,开始以为是屋里避风的缘故,后来就觉得不对劲,暖和得羽绒服都要穿不住了,这绝不是现在正常的温度。

  顾倾城便问店老板,为何他家里如此暖和。

  店老板笑说,他们是北方迁过来的,最近天气骤然变冷,家里有老人,怕老人受不了,就弄了地龙,用煤供热,所以温度比店外高多了。

  顾倾城一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便和顾朝北商量,是不是在自家宅子里,也弄一间有地龙的卧室。

  顾朝北夫妻当然没有反对的道理。

  于是,顾倾城问店老板,能不能帮忙弄地龙?以后她家烧地龙用的煤就直接从他这里订。

  店老板一听有钱赚,那还能不乐意呀?

  问了地址,他表示明天就带帮手去做,但估计得弄几天。

  一听说是崖山的老宅子,店老板也知道,说那宅子已经荒废很久了,没想到那宅子还能卖出去。

  他还好心地告诉顾朝北,说老房子要清理仔细,可不能光表面除个草,抹个墙啥的。

  太久没人住,下水道那里估计堵了,要疏通,屋顶瓦檐上的枯枝杂草也得清理掉,不然万一雪下大了,会压坏了瓦片,大冬天找不到人处理就麻烦了。

  顾氏夫妻这才恍然大悟,看来,维修又得不少费用,难怪孙三娘一副迫不及待出手的样子。

  要不是得了这老板的点拨,还真不知道要处理这么多琐碎的杂事。

  顾朝北便和老板寒喧讨教,打好关系后,便让老板再多招呼几个懂行的,明天帮他去处理宅子。

  店老板自我介绍姓张,是18岁才从北方来这做生意的,后来娶亲生子,就在这扎根了,所以懂得北方的御寒之术。

  张老板还感概,这几年除了煤的生意好做,其它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