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破解宫九燕心上的魔咒,没有任何捷径,只有提升战力这一条。

  在厥麻传说中,从来没有人能够跃出十八洞天,连宫九燕这个厥麻第一女战神,三级战力也只能跃上第十二个洞孔。

  她的天赋已经算很高了,从十二岁到十九岁,整整七年才提升两个洞。

  跃出十八洞天的得多少级战力?那家伙简直不是人,直接封神了。

  他这条1.3级战力的小虫虫,哎,想想都令人沮丧。

  1.3?怎么多出0.1呢?没有搞错了,昨天打了大半天,又疯狂逃命,最后还和红魔打到扑街,今天帮助宫九燕疗伤出地母宫时,他发现莫名其妙又涨了0.1级。

  再联想前天晚上在这里搞了四个洞,弄虚脱了,第二天战力也涨了。

  他隐隐觉得,这或许就是修炼战力的窍门。

  想提升战力就是要不断去挑战自己的极限。

  现在没架打,也不用拼命,哪来的极限?

  只能自己给自己创造。

  这法子纯属自己的臆想,成不成还需要检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万三千年前的一位圣人说的。

  他很想问问那位圣人,既然已经是真理,还需要检验吗?

  可惜那位圣人早就已经成为历史尘埃,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之中。

  在那位圣人之前的六百年,有一个叫欧洲的部落,一群科学家为了对抗当时的教廷统治,提出实验检验真理标准。

  凡罡认为这个提法更科学,是驴是马,我不跟你废话,拉出来遛一遛就知道。

  最终,科学战胜了愚昧的教庭洗脑统治,带来了欧洲部落乃至地球科技文明的空前繁荣。

  当然,后来科技也被人性所控制,最终导致大涅盘的降临,才有了今天的乱纪元。

  是驴是马拉出来溜溜,话俗理不俗,说出这话的人,那才是圣人。

  后来想查他资料,可惜已经无史可考,此话一万六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

  他想创建一个战力提升的科学理论,类似于纪元年前的围棋,拳术,医术,茶道等等。

  人体有两大平衡系统,内平衡和外平衡,这两大平衡系统维系着生命的运作。

  他把极限分为两个极:外平衡的极动和内平衡的极静。

  他想借用十八洞天的极限跳跃和控物术的极静修练,让外平衡的极动和内平衡的极静辩证统一,相得益障,成为挑战极限,快速突破战力的一条捷径。

  目前这一切只是一个构想,八字还没一撇,需要实验来证明。

  此处平台,下面是霍河细柔的蓝光,河水潺潺,许多鱼儿在藻类碎石间穿梭嬉闹,头顶上却是无尽虚空,一片死寂。

  这片环境一动一静,一光一黑。

  光与黑在这里交错,动和静在这里交融,勾勒出天地大道的地平线。

  有阴有阳,有刚有柔,阴阳交替,刚柔并举,非常符合内平衡和外平衡的平衡原理,是验证战力提升理论的好地方。

  是驴是马,溜溜才知道。

  他在大脑中,回忆之前十八洞天前面五个洞的跳跃路线,纵身跃起,开始了第一次测试:极动。

  他一口气跳上第六洞,在上第七洞时,气不够,松口呼吸,人直接掉入霍河之中。

  这次他用力过猛,在上第七洞的时候,大脑已经严重缺氧,睁眼闭眼都是一片的星星。

  掉下来的时候,大口大口的喘气。

  结果掉到河里,咕噜咕噜咕噜,喝了一肚子的水,还从鼻子吮进去,刺得泪管,咽管酸酸麻痹。看書喇

  四肢出现严重缺氧性的抽搐,掉下来时候吸进的那两口氧气,就够维持大脑的运作,全身却动弹不得,目前状态是躺在河底,睁着眼睛等死。

  这简直是一种折磨,运气算是背到家了。

  没过多久便晕厥过去了。

  幸好这里离篝火场不远,下游洗澡的人把他捞上去。

  他现在也算是名人,村民都认得他,四条大汉过来对他捶胸踩肚,倒提挤水,大臭嘴巴给他送气,折腾了好一会儿,他才哇哇大吐,就差胃都呕出来。

  村民们第一句话便问:“外乡人,有啥想不开?”

  他的第一句话却是:“谁没刷牙?”

  几条大汉哈哈憨笑,给他塞了一瓶岩果酒:“来涮涮口,俺们都不刷牙。”

  凡罡接过道了一声“谢谢,”

  此时霍河的篝火已经点起,吃肉喝酒,载歌载舞,走马川的忧伤恍惚散去了。

  荒原每天都见惯死亡,逝者如斯,生者向前,总不能老哭鼻子过日子。

  篝火场上,男的豪情奔放,女的极尽温柔,荷尔蒙在觥筹交错中紧密碰撞。

  生生不息才是他们生存的硬道理。

  不用感到诧异,公鸡也是这么干的。

  走马川的一役之后,凡罡好歹也算是小有名气,这里大部分人认识他,纷纷邀请他坐下去,美女们投来求基因的眼神。

  凡罡顾不上向他们解释“为何想不开?”抓块岩果饼,叨了块滚猪肉,吃吃喝喝赶回十八洞天。

  这次测试,他仿佛有了一些心得:

  极限只可以无限的接近,不可以突破,必须要有耐心,不可操之过急。

  就像长跑运动,平时缺少耐力锻炼的人,突然越过承受极限,很可能导致休克甚至猝死。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极限是一个动态常数,好像一艘船浮在水面,水缓缓上涨,可以让船升起。要是突然洪水泛滥,只会把船淹没。

  极动则损,极静则溢,挑战极限需要把握好一个度。

  刚才极动差点丢了小命,体能还没有恢复,他不敢再去挑战十八洞天。

  在小.平台面对镜湖盘腿坐下,开始了第二项测试:极静。

  《控物系手记》中并没有成系统的修炼方法,他只能依靠自己去摸索。

  极动带来的疲劳和伤痛,只能通过内平衡的极静去消除。

  这和白天劳作,晚上睡觉一个道理。

  之前他已经进过一次静海,熟门熟路,磕齿百次之后,此我闭息,彼我生息。

  静海之中,无上无下,无阴无阳,无生无死。

  内视境第三重:静海之后是听意。

  听意,意是何物?在《控物系手记》中,并没有详细的说明,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就是说精神师对意的理解,没办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只能靠修习者自己慢慢去领会,去摸索。

  不知其意,如何听之?

  历代精神师简直是在瞎扯蛋,起码留个只言片语描述一下,也好让他们的徒子徒孙有一些启发。

  这样瞎抹黑,难怪他们快绝种了。

  凡罡只能凭借古中医中内平衡去理解。

  意,指的就是内世界。

  在静海之中,除了屁股下坐的这片蓝色镜面,极目可见的地方都是雾蒙蒙的一片。

  这种鬼地方,一眼都能看穿,用什么听,又想听什么。

  《控物系手记》中甘蒙的描述,听意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

  人有五识:望,闻,问,听,触。

  内视境中,心也有五识:感,知,联,融,御。

  感而知之,知而联之,联而融之,融而御之,而后内无魔心,触无魔障,视无魔影,方可内外共像,醒炁渊。

  这段文绉绉的文字,结合“听意”的字面理解。“意”在这里大概就是指内环境,或内世界。

  内环境之中,有很多魔鬼,在佛教之中叫心魔,佛教的修行就是斩除心魔。

  大意就是在静海之中先感受内环境,认识内环境,认识之后还要和内环境建立某种联系,然后和内环境融为一体,驾御内环境,扫除心中魔鬼之后,才可以和外环境形成共像。

  共像这一点,他已经有过几次经历,反而好理解,就像鬼魅每天嗡嗡嗡的围在自己身边,而远在千里的秦老头子坐在舒舒服服的办公室上就能看到他的一举一动,并且熙气指使他干这干那。

  甘蒙在描述内视境中也说过一句话:此我有限,彼我无极限。

  这句话看起来也不难理解。意思就是说,外五识看到的声色犬马世界毕竟有限,而内五识不但可以看到外五识所看的,甚至可以看得更远。

  共像,说明内五识和外五识是同步的,五官之所及,心之所及,心之所及,五官也能所及。

  这不就是等于说,秦老头在办公室能看到我在干什么,我也能看到秦老头在办公室干什么。

  这怎么可能?有过一次走火入魔的经历,他明白这种修心的玩意儿不可操之过急。

  只能一步一步来。

  反正这个也不急,修炼控物术的内视境只是副产品,他的目的是取其极静,提高战力。

  他在镜面上盘坐下来,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下阴,磕齿百遍,运转周天,让彼我进入清明之境。

  此我彼我的修行方式,看似相同,本质却大相迳庭。

  此我闭息,彼我生息。

  彼我闭息,此我生息。

  如此周而复始还有什么意义,这个方法肯定不对。

  在这里如果要开启内视境,彼我肯定不能闭息。

  感,知,联,融,御,从内五识的理解,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去修炼。

  他先从“感”开始,全身心放松,了无挂怀,去感受内环境的的“意”。

  静坐了一会儿,一无所获,连心跳声都听不到。

  看来这个方法还是错误的。

  正当他想收工,彼我闭息,回到声色犬马世界的时候。

  就在此我彼我切换之间,那点时间尤如白驹过隙,他感到有点不对劲,一股不一样的气息闯了进来。

  这股气息很遥远,却又很接近,很陌生,但是又似乎很熟悉。

  只能用佛家的一个词汇来描述:如来!

  仿佛来了,又仿佛没来,仿佛存在,又仿佛不存在。

  就像婴儿闻到妈妈的气息,长大以后那股气息早就荡然无存,却又始终觉得妈妈很亲切。

  他感到头皮凉凉,浑身起鸡皮疙瘩:有人入侵!

  这是我的静海,我的心,怎么可能有人入侵呢?

  他在确定和不确定之间排徊。

  极力想去捕抓那股气息,刚动起这个念头,那股气息又消失了。

  难道,这就是听意?

  不可能吧,第二次进入静海,坐飞机都没这么快。

  何况那种如来的感觉,他可以肯定不属于自己的,更象是第三类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