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士子风华>第223章 朝堂变动,刘莲奉召回京!
  “殿下,你还真是给我出了个难题啊。”

  李锦行坐在椅子上,右手食指轻轻敲打着椅子扶手,面目沉吟。

  这一次他却是真的犹豫了。

  朝堂不是个讲感情的地方,和皇室谈感情,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可在朱标身上,李锦行始终有一丝犹豫。

  “唉,君恩厚重。”

  “究竟是提携玉龙为君死,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呢?”

  李锦行他自己也不知道,营帐内一时沉默无言。

  一刻钟…两刻钟

  一个时辰…

  …………

  直到天色完全暗淡,一轮圆月逐渐显现,李锦行依旧没有丝毫的动作。

  营帐外的木架子上的火盆里火焰袅袅,一阵阵干柴炸裂的声音和着夜间的虫鸣,让人心神也不禁放松了许多。

  “都督。”

  突然,一个声音打断了李锦行的思索。

  “汤鼎,你来了,进来吧。”

  李锦行看着走进营帐的汤鼎,回过神来。

  “都巡查过了?可曾发现什么问题?”

  “禀都督,属下已全营巡查,一切正常。并无任何不妥。”

  李锦行闻言,点了点头。

  “你待会再去巡查一遍粮草,将刚才嘉陵关送来的军饷和原来的军饷分开放置,准备妥当后便休息吧,明日卯时出发。”

  “从明日起,大军加快行军速度,争取早日到达北平。”

  “末将遵命。”

  汤鼎看着李锦行,朗声应道,随即向着其拱手行了一礼,缓缓退出了营帐。

  ……………

  九江府。

  德安县城往东四十里外。

  一座生机勃勃的村庄里,明月高挂,村庄里一排排的房屋亮着烛灯。

  村落里时而传来一声声犬吠,充斥着一股宁静致远的乡村气息,让人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恬静舒缓之感。

  村东头,一间简陋的房屋里。

  改头换面的凌荀坐在窗前,看着一封从安平送来的信。

  “文渊兄亲启,……愚弟已平安返乡,暂住安平县长乐坊熏南巷,他日若文渊兄游学至此,愚弟定扫榻相迎……”

  许文渊看完手中的信,将其放在蜡烛上点燃,心情平静,并没有太大的波澜。

  …………

  京城。

  平原侯府。

  “夫人,那我就先告辞了。”

  吴涛朝着徐妙锦躬身行礼,神色尊敬。

  “许茂,你送送吴大人。”

  “是,夫人。”

  待吴涛离开,徐妙锦这才带着李谨年回到侯府内院。

  今天朱标和吴涛在望江楼一直在考察李谨年的学问,时不时看着望江楼内的士子们争论,这也是为什么晚了吴涛才讲李谨年送回侯府的原因。

  在李锦行启程离京后,东宫时常会有礼物赐下,并且太子妃常氏也会召徐妙锦带着李芷兮和李瑾年进宫作陪,可谓是恩宠有加。

  侯府也因此并未因李锦行的离京而有什么不同,依旧炙手可热,是这京城里最具权势的勋贵之一。

  不过如今朝堂上的官员却是变动频繁,和较之以往算是有着巨大的变化。

  除去吴涛任吏部尚书外,原吏部右侍郎升任左侍郎,右侍郎则是由原翰林院李进担任。

  原本李进不过是一个六品官,如今却是一步登天,吏部侍郎,从三品!

  而李青也被升任为兵部侍郎,也是从三品!

  至于原来的兵部尚书章寻秋后问斩,如今兵部尚书则是由原来的翰林院院长黄鸣担任。

  而空出来的翰林院院长,朱元璋下旨,由青田赵国公刘莲担任。

  没错,在李锦行离京后的第三天,朱元璋便下旨,召青田赵国公刘莲入京,担任翰林院院长一职。

  如今的刘莲怕是已经接到了圣旨,择日准备启程回京了。

  至于都察院,杨林本意准备辞官养老,但被朱元璋驳回了。仍然是杨林掌控都察院。

  由于此次大量官员空缺,许多进士都得到了重用,而方孝孺和齐泰、黄子澄三人也因此得到了些许机遇。

  齐泰入礼部,为仪制司员外郎,方孝孺入都察院任监察御史,黄子澄入工部屯田司员外郎。

  许多空缺官员都由前几年的进士补齐,朝堂也恢复了运转,仿佛刚刚过去的血案只是黄粱一梦。

  …………

  月明星稀,夜深人静。

  通州城。

  朱棣在巡视完北平大营后便回到通州的府邸住了下来。

  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让刘清河捉摸不透。

  北街,凝烟巷。

  徐府。

  此时的徐辉祖卸下了身上的盔甲,穿着一身便服,整个人看上去威武不凡,臂膀孔武有力。

  他坐在庭院里的石桌旁,看着京城的方向,不由得有些担心。

  “前几日侯爷传来消息,父亲已无大碍,虽说今后不能再动武,但也是平安无事。”

  “倒是这北平府,就连我对局势如此愚钝之人都感到了一丝压抑的气氛,侯爷此次任监军,只怕是困难重重。”

  徐达受伤之时,徐辉祖并未在其身旁,而是在另一处战场,待他知晓消息时,徐达已经在回京的路上了。

  “燕王殿下一直以来都住在大都王府,如今却住到了通州,而且丝毫没有想要回去的意思,估计是得到了侯爷准备住在通州的消息。”

  “而且军营内的气氛也不太对劲,总让人压抑的难受。”

  徐辉祖依靠着石桌,细细思索着近日以来微妙的变化,脑袋有些发胀。

  “唉,这北平,一下子变得跟京城一样,不知道又会发生什么事。”

  …………

  大都。

  金城巷。

  李府。

  李彧是北平承宣布政使,在北平可谓是位高权重,也是当朝大员,算得上是封疆大吏。

  在这大都内,除却燕王府和徐达的大将军府,便是他的李府最为鼎盛。

  “平原侯?中军都督?”

  “这倒是和我没有多大的关系,李锦行此行携带圣谕,担任北平监军,并且他素来和那群淮西武将有着久恨,我倒是不必过多在意。”

  “只不过李锦行此人在朝中影响力颇高,凤阳一案,倒是给了我提醒,以后得让下面的人小心些,省的给我招惹麻烦。”

  李彧担任北平承宣布政使,在朝中自然也有为他说话的人。

  不然这位置可坐不稳。

  所以对于李锦行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他还是知道的。

  更不要说太子朱标对他的重视。

  “来人。”

  “老爷。”

  “你明日去将城东的那间院子打扫一下,再安排几个侍女和下人过去每日打理,将里面的家具全部置换成新的,我有大用。”

  “是,老爷。”

  李府管家闻言,躬身应着,随即缓缓退出了房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