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士子风华>第32章 北巡结束,国公府异变
  中书省内。

  刘伯温正坐在案桌前,看着各地送上来的奏章。

  时不时还会咳嗽两声。

  “恩师。”

  突然,杨宪走了进来。

  身穿红色官服,春风得意,脸上带着笑意。

  “杨宪?”

  刘伯温听见熟悉的声音,也是不禁有些疑惑。

  “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恩师,我昨天回来的,一回来就被陛下召见,之后天色已晚,便没有来拜见恩师。”

  杨宪看着刘伯温,神色真诚,恭敬行礼道。

  “无妨无妨,不错,不错!”

  “看来你在扬州的事情做的很好,皇上很满意。”

  刘伯温看着身穿红色官服的杨宪,欣慰的点着头。看書喇

  杨宪也是他的弟子。

  虽然不如李锦行那般亲近,但是终究是他的弟子,有着一段师生之情。

  “恩师,学生现在是中书省三品平章政事。

  就在中书省内,恩师日常里若有何事,尽可吩咐,学生先行告退。”

  杨宪向着刘伯温拱了拱手,道。

  “嗯,在其位谋其政。”

  “既然皇上委以重任,那就不要辜负皇上的信任。”

  刘伯温闻言点了点头。

  对于杨宪能有如今的成就,他心里也是欣慰有加。

  ………

  杨宪在中书省任三品平章政事。

  仿佛因为一下子从七品知府升到了中书省,内心有些膨胀。

  特别是朱元璋还把他留下来谈了一个下午的话,对他抱有极大的期待。

  话里话外无不透露着让他将来执掌中书省的意思。

  所以也不怪杨宪有些膨胀。

  一开始还有些收敛,后来随着熟悉政务,杨宪也变得肆无忌惮起来。

  和胡惟庸处处作对,两人互不对付。

  不过倒是每一次都把胡惟庸气的不行。

  胡惟庸忌惮于刘伯温的右相,又嫉妒于杨宪深受恩宠。

  在中书省三天两头和杨宪吵架。

  整个中书省内大小官员都知道杨宪和胡惟庸不和。

  而刘伯温和李善长则是相处的甚是融洽,如同多年老友一般。

  任由杨宪和胡惟庸在中书省内暗暗较劲。

  ………

  两个月后。

  应天府外。

  朱标和李锦行的车架渐渐向着都城驶来。

  历经两个月的北巡,正式结束了。

  城外。

  朱元璋带着群臣等候。

  不一会儿,车驾便停下了。

  朱标和李锦行连忙下车,走向朱元璋。

  “儿臣,参见父皇!”

  “臣,参见皇上。”

  李锦行和朱标向着朱元璋拱手,躬身行礼。

  “哈哈,免礼,免礼。”

  “李锦行,不错,这次北巡辛苦你了,咱知道你思家心切,准你回府,明日再进宫述职。”

  朱元璋拍了拍李锦行肩膀,笑着说道。

  “谢皇上。”

  说着,李锦行转身向着刘伯温行礼。

  “恩师,锦行先行告辞了。”

  说完,李锦行转身离开,向着侯府方向走去。

  而朱元璋则是拉着朱标,往宫里走。

  ………

  一刻钟后。

  皇宫,武英殿。

  “标儿,怎么样,我交代你的事办的怎么样?”

  朱标闻言,回道。

  “父皇,儿臣此次考察西安、洛阳、大都三地。

  不过儿臣认为,这三地都不适合迁都。”

  “其一,西安,在历经了战乱之后,宫殿已经灰飞烟灭,重建宫殿花费资金太大。

  新朝刚建,无太多资金重建宫殿,百姓也将不堪重负。”

  “其二,西安的气候越来越差,缺少雨水,不适合居住,不利水利运输,物资运输无法保证,不适合迁都。”

  “其三,迁首都的成本将非常高,恐会遭到群臣反对,许多臣子的家族都在应天,不愿离去,这也是一大阻力。”

  “其四……”

  不一会儿,朱标就把洛阳,西安,大都三地不适合迁都的理由说了出来。

  朱元璋听完,沉默了片刻,脑海里不断的思索着。

  “嗯,标儿,这件事你做的很好。

  你母后在文华殿等你,这两个月她想你的紧,天天在咱耳边念叨,你赶紧去看看她吧。”

  “是,父皇,儿臣告退。”

  朱元璋则是坐在武英殿里,仔细的思考着迁都的事宜。

  不知过了多久,朱元璋这才回过神来,心里默想到。

  “标儿说的也对,三地已不适合迁都。

  况且新朝新建,没有资金去建新都。”

  “算了,应天是咱最初打下来的根据地,乃是一个福泽之地,自古以来也有不少王朝建都于此。”

  综合考虑了许久,朱元璋这才放下了迁都的想法。看書溂

  而最主要的,还是现在新朝刚建。

  如果迁都,重建宫殿,又将要耗费巨大的资金,加重百姓的负担。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

  另一边。

  平原侯府。

  李锦行的车驾停在侯府前面。

  “老爷,到了。”

  李锦行走下来,看着侯府大门,竟有了一种近乡情更怯之感。

  “老爷。”

  看着李锦行进来,府里的丫鬟和下人顿时行礼,齐声道。

  李锦行点了点头,向着府内走去。

  “夫君,你回来了。”

  李锦行刚走进后院,就看到了向他走来的徐妙锦。

  含情脉脉,清然独立。

  “妙锦。”

  李锦行走上前,将徐妙锦拥在怀里,轻轻捏了捏她的柔荑,眼神温柔的看着她。

  徐妙锦看着风尘仆仆的李锦行,也是有些心疼。

  不过,随即感受到李锦行不太老实的双手,她也是不禁脸颊羞红,耳根发烫,将脑袋塞在李锦行的怀里。

  李锦行看着怀里的徐妙锦,伸手一把将她拦腰抱起,走进了卧房。

  ………

  翌日。

  侯府,东院。

  “主人,暗卫已经退回去了,只剩下了日常巡逻的人。”

  许茂看着李锦行回来,便将侯府原来的暗卫撤去了十之八九,仅留下来日常巡逻,守卫侯府的暗卫。

  “我不在侯府的这段时间,可有什么异常?”

  李锦行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

  这一路上车马颠簸,回到家又被掏空了身体,还真有些吃不消。

  “主人,侯府倒是没有发生什么事,不过赵国公的府上倒是突然多了不少锦衣卫。”

  许茂想了想,将最近发生的事情说了出来。

  “嗯?”

  “可查出来了,都是哪些人?都干了什么事?”

  李锦行闻言,不禁眯起了眼,心神一动。

  “锦衣卫在赵国公府一共安排了二十个锦衣卫,这是所有潜伏锦衣卫的名单。”

  许茂说着,将一张纸条递给了李锦行。

  上面记录着的,正是锦衣卫的人。

  而其中却有一个让李锦行都感到震惊的人。

  “韩六子,没想到恩师待你不薄,你居然也加入了锦衣卫。”

  李锦行看着名单上的韩六子,眼神陡然变得犀利起来。

  韩六子。

  从很早以前就跟着刘伯温了。

  刘伯温也把韩六子当成了半个儿子看待,只是没想到,如今韩六子却是背叛了刘伯温,加入了锦衣卫。

  “目前国公府的锦衣卫没有什么动作,似乎就是普通的丫鬟家丁一般。

  只是偶尔会将赵国公的身体状况写在纸上,传递出去。”

  闻言,李锦行也不禁沉默了下来。

  思索了良久,李锦行这才开口。

  “许茂。”

  “主人。”

  “派两个影卫,盯住韩六子。

  如果他干了什么对不起恩师的事,不必禀报,秘密解决,不要引起其余锦衣卫怀疑。”

  “是。”

  说完,许茂这才起身退出了书房。

  而李锦行则是在犹豫着,要不要告诉刘伯温。

  “算了,这些事情就不要让恩师知道了,省的恩师痛心。”

  “不过杨宪回京了,一些事情,还是得早做准备。”

  李锦行靠在椅子上,心里默默想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