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古代言情>逐出家门后,我又被娶了回去>第24章 是思也

  若是只有身影相像便也罢,她们走得更近,小颂发现,就连衣裳,包括头上戴的金冠甚至是完全一模一样的……

  她绝不会看错的,况且这样的衣裳,京都里也只有那么几人能穿。

  怎会这样?国公爷白天不是在宫里么?

  国公爷又怎会出现在小郎君那处?

  她宁愿相信是自己的看错了。

  小颂差点连路都忘了走,她向来稳重,反倒是活泼的小雅拉了她一把,低声道:“你怎么了?应该是国公爷!我们快去拜见了!”

  “哦。”小颂收拾起纷杂的心情,与人上去,一同给祁淮见礼。

  祁淮不以为意地叫起,淡声道:“我只是来瞧瞧,你们都散了吧。”

  “是!”

  其他人都散了,小雅小颂好歹是清音居的大丫鬟,不好走,还留在林中。

  祁淮转了一圈,见她们俩还在,管事小心解释道:“回国公爷,这两个小丫头是清音居的丫鬟,您可要喝些茶,用些糕点?叫她们去办。”

  “不必。”祁淮瞄了眼这俩丫鬟,倒是觉得有点眼熟。

  他亦不放在心上,随口问了句:“此处从前是谁住?”

  否则何必还要放俩大丫鬟在这里,恐怕从前二婶或是堂妹在这儿住过,这些是留下的人。

  管事却是突然闭嘴,两位丫鬟也低头不敢说话。

  祁淮想了想,心道,难不成这儿是他的便宜儿子的住处?

  他轻笑一声,不再问,抬脚走了,留下句:“挑几枝好的剪来给我插瓶。”

  说罢,他的人影很快便消失在梅林里,小雅大松口气,小声道:“国公爷好吓人呢!”又看小颂,见她脸色雪白,笑道,“你看你,脸都吓白了呢!”

  小颂是有苦说不出,她哪里是被这事儿给吓的……

  祁知年早上醒来,便去赶早市买了花灯专用的竹篾子与纸张、长段的蜡烛回来,还买了些颜料,林秀秀给他们来送热豆浆喝,被范嬷嬷留下,还把林寡妇请来一同用早膳。

  两家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了顿早膳,得知祁知年想做花灯的生意。

  林寡妇便笑道:“我昨儿去城外做生意,确实比平常、也比城里赚得多呢!上元节前,我都打算去,你就和我们一起做个伴,在我们家隔壁摆个摊儿吧!”

  林秀秀连连点头:“没错!昨儿许多人说今天还要来咱们家吃豆腐花呢,今晚的生意一定更好,这样你的花灯一定也好卖!”

  范嬷嬷正不放心晚上让祁知年单独出去做生意,听了此话更是感激不尽。

  林家母女回家准备晚上要卖的豆腐花,这一天,除了出门给姜七娘、范嬷嬷各买了身新衣裳外,祁知年便一直在家在做花灯。

  原先是国公府的小郎君时,祁知年就会做花灯,那时这样的事情是消遣,他是很有钻研的,做出来的花灯极好看,也好在还有这点手艺功夫在,此时做起花灯来,也算是又快又好。

  他读的书又多,想出一些有趣的灯谜也毫不费事。

  范嬷嬷也在一旁帮忙,到下午时,他就已做好十盏花灯。

  数量上是有些少,却个个精致,再配上有趣的灯谜,祁知年猜测晚上应该不算难卖。

  为了不被认出来,祁知年还顺便做了些面具,用笔在上头画些小猫、小狗的花样,他也给自己画了个小老虎的,预备晚上戴,这样就完全不怕被人认出来。

  大夫也是下午来的。

  祁知年问过范嬷嬷,得知这位大夫是个很年轻的小伙,是个游医,姓黄,去年才到京都,却很有名气,且他专门治一些奇怪的别的大夫不敢治的病,他还敢直接给人肚子上划道口子,说是取瘤子还是怎么着。

  总之他头一回使这一招时,即便对方是个穷到已经没钱看病马上就要一命呜呼的大爷,也把众人吓得不轻。

  谁料这位年轻的大夫就把那大爷给治好了呢!

  本已是濒死之人,如今好吃好喝红光满面的,还开了个茶摊子,家里日子倒越过越好了!

  这位大夫也因此一战成名。

  但这人的行为在很多人眼中依旧荒诞,有几个人敢在肚子上直接开口子的?

  即便如今,不到快死的病,或是极穷的,依旧没多少人敢请他。

  程渠之所以请他过来,也是因为御医请不得,知道那位小郎君的娘亲常年体弱,寻常大夫也请过,也不过如此,恰好在街上撞见,便请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大夫来看看。

  范嬷嬷道:“那黄大夫还真有些能耐呢,一来就说些我也听不懂的怪话,精神衰弱?还有什么抑郁症?却在咱们娘子头上这里、这里——”她点了几个穴位,“这里都扎了针,再醒过来,娘子自己也说好很多呢!心里很是舒畅!小郎君,我还纳闷呢,这身子弱,往脑袋上扎针竟然也有用!往常也不是没有大夫使过针,却都是往手臂与腰腹上扎的。”

  祁知年听了这些话倒是很佩服,觉得这位黄大夫是真的很厉害。

  “就是大夫写的那手字,实在不敢恭维。”

  范嬷嬷拿来药方子递给祁知年看。

  祁知年看了那狗爬字也不由笑了:“确实,不过人无完人,人家大夫是行医救人的,只要会治病,字写得如何倒也无需强求。”

  范嬷嬷笑着称是。

  一刻钟后,那位黄大夫再来家里,祁知年便很热情地去接待他。

  黄大夫果真很年轻,也就是二十来岁的样子,穿着件松松垮垮的棉袍子,相貌平常,面相却很疏朗,有股子逍遥味儿,祁知年很有好感,笑着与他打招呼。

  那黄大夫倒是夸张地“嗬”了声,说道:“你还是我来这里见过最好看的一个人呢!”

  “……”

  时人讲究含蓄,祁知年头一回见到这么直接的人。

  黄大夫又笑:“生病的那位娘子是你娘吧?你们母子俩很像呢。”

  说完,他便落落大方地进屋给姜七娘看病,床帐子厚厚地放下来,姜七娘的手腕上放张帕子,他把脉片刻,点头:“不错不错,有疗效,继续吃我抓的药,以后每五日我便来施一次针。”

  祁知年与范嬷嬷连忙道谢,黄大夫到一边写方子。

  见他用很奇怪的法子拿着毛笔,一脸痛苦地开始写字,祁知年主动道:“黄大夫,不若你来说,我帮你写?”

  “你识字?!”黄大夫惊喜地看过来,这个时代读书太贵,识字还会写字的人终究是太少。

  祁知年笑着点点头,黄大夫看着祁知年的模样,低声嘀咕:也是,看这娘儿俩的样子,就不像是普通人,他大方地起身:“你来,我念,你写。”

  “好。”祁知年坐下,帮黄大夫把方子写好。

  “我一个不懂行的都看得出来,你这字儿写得可真是好看!”

  祁知年谦虚地笑笑,正想送黄大夫,顺便付诊金,再去抓药。

  黄大夫却看向他,问他:“你想不想学医?”

  “……”

  “不过我很穷,你跟着我学医估计赚不来钱,我也无需你拜我为师,保你学会,实在没有天赋,头疼脑热之类的病总能会治!你就帮我写写药方子就成,还有一些我看病的心得要记,也得麻烦你帮我记下来。”

  范嬷嬷一听正要阻止,祁知年已经爽快点头:“好!不过我很忙,每天学习时间有限,我也不能跟你学很长时间,我们不会在京都久待,但凡只要我有空余时间,我便去寻你。”

  “好!能学多久是多久!能帮我写多久便是多久!我也不喜欢这儿,过些日子我也要离开的!”黄大夫也爽快,朝祁知年伸手。

  “这是?”祁知年不解。

  “哈哈!握手啊!”那人握住祁知年的手上下晃了晃,“我姓黄名连,就是那贼苦的黄连!随你称呼!”

  祁知年虽觉得云里雾里的,却也觉得这个举动挺有意思,黄大夫的名字更是有趣,他也晃了晃手,笑着问:“我叫你黄大哥,可好?”

  “没问题!”

  黄连扔下本书给他:“先从背药名开始吧,背得差不多,我教你旁的。”

  “多谢你!黄大哥!”

  “好说好说!好好背,五日后再来,我要考你的!”拍拍他肩膀说完,黄连背着他破破烂烂的医药箱大步流星而去。

  范嬷嬷担忧:“小郎君,这样忙碌,您的身子吃得消吗?”

  “嬷嬷,技多不压身,即便我不是那块料子,认识些草药、学些药理知识,倒也不错,将来我们离开京都,总要找个营生的,我是想开铺子,书斋、纸墨铺子是首选,若我能认得草药,也懂点医术,开个药铺子也使得啊!总归多学习是没错的!”

  范嬷嬷一想也是,又道:“那您可要注意休息,咱们不强求,身子最重要。”

  “嬷嬷放心吧!我正是最年轻的时候,此时不学,何时学?不过背书而已,再难不倒我的!”

  那是,说到背书,范嬷嬷就不得不骄傲了,他们小郎君打小就聪明,哪个先生都说他是状元料子,也许有夸张成分,但他背书背得极快,这点是骗不了人的,范嬷嬷都是亲眼所见!

  说句倒背如流都使得。

  只可惜,他们小郎君这辈子是没法再考状元了,不仅是状元,童试都考不得。

  去考试,身份是要经礼部核实的,人家一看你叫“祁知年”,哪个还敢让你去考。

  若说改名的话,也要去专门的衙门,这个时候又如何去?即便真能改了,又要姓什么,名什么?这些只能待日后离开京都后,再做打算了。

  去外乡生活,在当地生活一年以上,便可在当地重新落户,届时便可重新改名,如今倒也好想一想到时改个什么名儿。

  祁知年却是满身的干劲,多一门知识,便是多条路,况且他原本也是好学之人。

  出门去抓了药回来,趁着时候还没到,他又抓紧做了几盏灯,傍晚时分,林家母女准备好东西,来他家门口唤他同去。

  林家母女推着板车,车上是锅碗小桌小凳等物,母女俩都是做惯这些的,额头上有微汗,脸上是淳朴的笑容。

  祁知年却有些心疼,他请他们等一刻钟,他又跑到巷口,赁了辆驴车来。

  林家母女连说不用,直说浪费钱。

  哪怕过年时候样样价高,赁一辆驴车一整晚也不过一两银子,这于从前的自己又算什么?如今他们虽然穷了,却已经度过最难熬的时候,祁知年坚信自己能赚更多的钱,林家母女对他们这么照顾,一辆驴车又算什么!

  他甚至直接付了二十两,一直包到上元节。

  他钱已付,林家母女俩都不好再多说,侧过脸,母女俩也在偷偷抹眼泪。

  祁知年与范嬷嬷看在眼中,也都很心疼。

  孤儿寡母的,日子又怎会好过?

  整理好心情,祁知年与林家母女便高高兴兴地将东西都装上车,板车吊在驴车后,往城外去。

  城外的摊位也是要付租金的,五十文一晚,昨天林家母女选的地方,四周摊贩并不多,据他们说,他们隔壁还有很多空地,祁知年不愁没地方摆摊。

  结果可能是因为昨夜大家都发现林家母女的生意好,今天她家摊子附近的空地全都被抢光了!

  祁知年只好到离她们远些的地方租了个摊位。

  说来也巧,祁知年租的摊位,就在昨夜买糖画儿的对面,其实此处位置是相对好,也比较紧俏的,是因为街这一边比较黯淡,以及今儿的人全往林家母女那处涌去,他才能租着这个位子。

  祁知年手快地赶紧将小老虎面具戴上,这下就再无人能认出他!

  节庆里,街上戴面具的人并不少,他这般也并不突兀。

  赶驴车的小哥帮他将灯架子搭起来,再将十几盏灯挂上去,此处霎时便变灯火璀璨起来,就连赶车的小哥都笑着说了句“好看”。

  天渐渐变黑,街上的人也逐渐多起来,祁知年没有干过这样的活计,有些不太会招揽客人,今天生意比较好的摊贩又全部集中在林家母女那边,就连卖糖画的大娘今儿也没来,他这里的人就很少,很是冷清。

  祁知年倒也没有很急,若不是林家小摊人太多,实在没他站的地方,说不定他还会放下自己的摊子去帮帮忙。

  索性他这里全是灯,亮堂得很,他便坐在小板凳上,拿出黄连给的那本草药书看起来。书上从普通到珍贵,列举了不下百种的草药,祁知年看得津津有味。

  等他看了一半,他基本上就把看过的那些草药名和功效背了个七七八八。

  “四面山溪虾戏水——”

  忽听有人念他出的灯谜,是生意来了!

  他赶紧放下书,预备起身,刚抬起头,看到摊前站着的人,他便顿住了。

  面前之人,是祁淮。

  他显然并没有认出祁知年,径自伸手,从灯架取下那盏腊梅花灯,看着灯上那支纸签,慢声道:“四面山溪虾戏水,是‘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