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都市情感>别闹,不会真有全家穿越这种事吧>第444章 搞大了.....
  次日,八方县免费招收女学生的消息,就在长街上传开了。

  自从犯困之后,就再没到处瞎溜达的夏安茹,正好在芳蓉轩,听说了这事儿。

  听完这事儿,她就乐了,“哈哈哈哈,肯定是我跟娘一起问郑二夫人要人,把郑二夫人给逼急了。娘,这事儿你有责任啊。”

  正在教新来的姑娘,如何用纺纱机的姚蓉,转身就道:“既然如此,那把人还我。好不容易找了十个姑娘来,被你掳走一半不说,还抢了咱们芳蓉轩的三个婶子,掌柜的,你怎么能这么好说话呢?”

  “呵呵呵呵,这不是因为将军夫人说,到时候做了帽子,成品便宜卖给我们,让我们也赚钱吗?我想着咱不得先支持支持,以后才好合作嘛。”元娘装模作样的回答。

  夏安茹立刻点头,“还是掌柜的懂得人情世故,东家,听见没,咱们这个是双赢。”

  “赢赢赢,”姚蓉朝女儿摆手,“你在这儿都磨了一上午了,怎么还不回去休息,赶紧回吧,一会儿我忙完了再去看你。”

  再让这小土匪待在这儿,说不定一会儿连元娘都被她薅走了。

  夏安茹打了个哈欠,然后站起身,“休息啥呀,我还得去趟县学,找郑二夫人。我这劳碌命哟~”

  “找郑二夫人?为啥?她那儿没有合适的人了啊。”姚蓉不解。

  “不是要人。既然郑二夫人这把火都烧起来了,我不得帮她添点柴火?

  我也去捐点钱,就搞个......厉害点儿的名头,也给考试前三甲的姑娘们发奖学金。”夏安茹说着话,就从凳子上‘蹭’的站了起来。

  吓得海棠赶忙扶住了她,阿芳则在旁边叨叨着您可千万慢着点,小心闪着腰啊。

  “你等会儿,”姚蓉喊住了女儿,“我也要捐!你跟郑二夫人说,每年刺绣手工再设两次考试,头三甲的都有赏。还有,咱们高薪聘请头三甲的姑娘。”

  “........娘,您是不是在跟我抢人?”夏安茹挑眉眯眼,看着老母亲忙忙碌碌的在机器间穿行。

  “没有不是别乱想,赶紧去吧。”姚蓉现在连敷衍都那么的.....敷衍了。br>
  没了,母女之情,没了。

  夏安茹悲悲戚戚.......那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她们母女之间的正常相处之道,互相嫌弃,又互相宠爱。

  到得郑二夫人那里之后,老母亲的那份钱,夏安茹也帮她掏了。

  而郑二夫人手里的预算,因为有两个‘人牙子’的支持,达到了千两之多。一下子就阔绰了的郑二夫人,那干起事业来,更是得心应手。

  她决定,既然如此,就干脆干票大的,索性把男学女学分开,立刻着手扩建县学,以后的县学,男学在东边两进,女学则是西边一个大院儿,饭堂,校场,和县学的田地就男女共用,大家平等相处。

  不过光建设,不宣传那也没用,于是郑二夫人喊了家丁,沿着八方县往泰平城的一路,到处张贴了招贴。

  很快,八方县县学招女学生,还给钱的招贴,就贴满了临近的县城。

  被逼急了郑县令,也紧跟其后,女学有的,他们男学也必须有!虽说钱......是不能跟着老娘们儿比了,但是!他郑智明还是认识些道上的朋友的.......

  不过这个‘道上’可不是江湖上的帮派,而是那些个所谓文人。

  他用了一些小小的,非常善意的手段,‘诱拐’了几位虽然并不算声名显赫,却在专业上很有建树和造诣的大家,到了八方县。

  至于是怎么诱拐来的.......“你这么随便承诺人家,大哥知道吗?”郑二夫人简直无法直视自家老爷。自己当初肯定是被鬼遮眼了,才会找了这么个玩意儿。

  可郑智明无所谓夫人怎么看他,更无所谓大哥怎么想,“这不就知道了吗?我正在写信给大哥呢。”

  要知道,他邀请人家的书信里头,口口声声说的也是大哥想要振兴边镇,他郑智明只是打辅助的。

  反正到时候如果大哥不接受人家的访学与拜帖,那丢的也是他自己的脸,跟他郑智明,无关。

  郑二夫人冷笑两声,浅浅的同情了下被弟弟坑惯了的大伯哥。然后便撇开手去,再不管自家老爷死活了。

  等着吧,再这么坑蒙拐骗下去,总有一天会被人家套麻袋。

  很快,临近八方县的人们就发现,但凡有八方县女学招贴的地方,就有八方县男学的招贴。

  虽说奖金没八方县女学给的多,但是人家写的清清楚楚,他们八方县男学的先生里,有大荣前三的词人,曾经的先生;有擅长策论释义的道学学究;更有才告老还乡不久,就被拐来八方县的,前翰林院老翰林.......

  这样的阵容,粗看之下,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

  虽在肃州是够看的了,但是放到都城或者江南的富庶之地,却只能算得上是还行了。

  可懂的人,立刻就给自家孩子停了私塾的课,连夜装点了行李就去了八方县。

  大荣前三的三位词人,都出自同一位先生门下,而那位先生,以前则与郑智渊同门,据说两人因为抢老婆,而有了隔阂,当然,这个是野史。

  不过与丞相同门,且非常会教弟子,是板上钉钉的。

  而道学的老学究,是如今帝师的老师,心情不好的时候,估计能骂皇帝小兔崽子。

  最后一个翰林......从翰林院三进三出,履历成迷,但是据说写的奏折从不会被先帝批驳,是翰林院年纪最大的老翰林。

  就这三个人,扔大街上,可能没人会知道他们。但是,郑智明请他们来,却也有自己的道理。

  虽说科举不考诗词歌赋,但是语言通顺,用词优美,朗朗上口的策论会比普通的文章更受阅卷官员的喜欢,所以郑智明还是请来了自家大哥野史中的情敌。

  帝师的老师和老翰林,那就不用多说了,对于试题的解析,解题的思路,和每一个主考官的喜好,那简直就是了如指掌,是郑智明刚想请先生,就最优先考虑的人。

  至于什么办法把这三位给攒到了一起?呵呵呵呵,卖哥求先生,这种事儿,应该不违法吧?

  其实呢,他写信诓骗的,可不止三个,也就是这三位最实心眼,被他骗来了而已......

  不过三个也够了,郑智明对八方县男学的未来,非常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