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穿越成苏辙,升官发财只为捞亲哥>第54章 突遇洪灾,制作简易滤水装置
  苏辙拽着沈括的衣领,把他拽到了二楼。

  原来是上游下大雨,汴梁城又河道密布,上游来的水不能及时排出去,引发了严重的内涝。

  漆黑的夜晚,嘈杂无比。

  人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大洪水弄得措手不及。

  汴梁城是容易涨水,可这么大的还是第一次,百姓们个个手忙脚乱。

  所有人纷纷往高处撤退。

  就连皇城内的仁宗都给惊动了,站在高台瞭望城内,担心得一夜未眠。

  天亮了,水退了一点,但还是有齐腰深。

  百姓的生活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食物和干净的水十分紧缺。

  有商贩划着小船卖馒头和水,价钱是平时的十倍还多。

  肚子可以饿两天,可没水一天都活不下去。

  没办法,好多人只能高价买水。

  沈括骂骂咧咧道:“趁人之危发国难财的怎么哪朝哪代都有?”

  苏辙悄声对沈括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算水退了,但水质被污染,吃水问题依然会很严峻。”

  偌大的汴梁城,常住人口超百万,这样庞大体量的饮水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

  沈括恍然大悟道:“子由,你还记得嘛?咱们曾经跟随登山队进山。在野外,咱们做过简易的滤水装置。”

  苏辙点头:“虽然这个时代科技落后,但简易的滤水装置还是没问题。”

  “可是我们怎么告诉全城这么多百姓呢?”

  沈括不免担心。

  苏辙脸色沉郁,转身和沈括进了屋。

  夜晚,一支穿云箭直直射中包拯书房的窗棱。

  此时,包拯在书房里不停来回踱步,就为了奸商哄抬物价的行为。

  听到巨大的声响,他赶忙出来看个究竟。

  府兵已经把箭取出来,箭头上有一封书信。

  包拯伸手要拿,被下属制止:“大人,小心有毒!”

  包拯浑然不怕,取过书信一看,里边写着净水的方法,步骤和材料都写得清清楚楚。

  为了更直观,还画了多层的过滤图。

  第一层是小石子、第二层是砂砾、第三层是草木灰或者木炭。

  经过三层的过滤就能得到能饮用的清水。

  包拯暗暗想着,民间多高人,一定是高人给自己的指引。

  为了稳妥起见,包拯按照步骤先自己操作了一遍。

  当亲眼看到浑浊的水经过三层过滤变成清水的时候,在场的人都发出了惊叹。

  包拯吩咐道:“通判,赶紧撰写文书把这种净水方法贴满全城的大街小巷!”

  吩咐完,包拯又进了宫,向仁宗禀报了此事。

  仁宗关心百姓疾苦,大笔一挥给钱给人,让包拯总理赈灾事项。

  包拯带着官兵运送了大量的小石子和砂砾,以及木炭和草木灰帮助百姓恢复日常生活。

  另一边,苏辙和沈括看到了官府的布告,但依然忧心忡忡。

  苏辙道:“洪水带来了大量的淤泥,也将带来大量的病菌。俗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就是这些致病菌带来的。如今城中清淤缓慢,急需消毒杀菌。”

  沈括在屋里急得是团团转:“可是宋朝没有消毒液,虽说雄黄能有一定作用,可是量太少可根本起不了作用啊!”

  两人都沉默了。

  忽的,沈括道:“除了消毒水和雄黄,还能用石灰消毒!”

  苏辙道:“就像你说的,现在城里的需求量那么大,哪里去找那么多?”

  沈括道:“草,你忘了吗?地理书上河南可是自然矿产大省,铁矿、石灰石矿不少,而且就在开封不远的焦作!”

  找到了矿区,接下来面临的阻碍更大。

  那么多的矿石花多少人力、物力去开采和运输,这一切的一切最终的落到了一个“钱”字上。

  就在这时,胡缨来敲门。

  苏辙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的不只是胡缨,还有韩世英。

  “世英,你怎么来了?”

  苏辙又惊喜又疑惑。

  “哥哥,让我进来说吧!”

  韩世英道。

  进了屋,韩世英看见一个陌生人。

  苏辙解释道:“世英,这是沈存中,也是我的至交好友,有什么事不必瞒着他。”

  “既然是哥哥信得过的人,那我就说了。”韩世英拱手道,“哥哥走后不久,嫂嫂就对我说哥哥不是池中物。眉州太小,你一定会想在汴梁发展自己的产业,所以让我带着人和银子来东京找哥哥。”

  苏辙高兴极了,真是及时雨啊!

  末了,韩世英还补充道:“嫂嫂让我转告哥哥,不用担心家里,老夫人和屈臣记她都会好好照料。”

  沈括叹道:“子由,我说你怎么能‘英年早婚’,原来是有这么厉害的贤妻。”

  苏辙内心十分感谢和敬佩妻子。

  “世英,如今银子在何处?”

  韩世英道:“就在城外一个废弃的庙里,兄弟们看守着,我一个人进城来给哥哥报信。”

  城外,满满五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白银,整整十万两,看得沈括眼睛都花了:“子由,你居然在大宋挣了这么多钱!”

  苏辙道:“我一个人哪能呢?都是诸位兄弟的功劳。”

  苏辙虽然是幕后的大老板,可是对手下的兄弟十分大方,大家也都死心塌地跟着他干大事业。

  苏辙跟着父亲和哥哥上京的目的是参加科考。

  为防父亲和哥哥起疑,苏辙留在了京都观察事态的发展,沈括则带着韩世英和胡缨,以及他们手下的人去了百公里外,寻找石灰石矿区。

  和苏草对文科的厌恶不同,刘波从小对地理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初中时,他就能根据自己对老家的考察画出详尽的地图。

  在众人出发之前,他就凭借自己的记忆,画出了石灰石矿区的位置。

  只是古今地名有变化,寻找起来要费一番功夫。

  事情紧急,不能耽误时间,好在韩世英和胡缨机敏又得力,沈括也省心不少。

  另一边的汴梁,苏洵和兴国寺的主持慧远有些私交。

  兴国寺坐落在半山腰上,是念书绝佳的地方,因此一家人去了寺庙借住。

  慧远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小沙弥照看,要茶饭都很方便,可以省下不少旅居的花销。

  直到现在,苏洵和苏轼还不知道苏辙已经是个不大不小的富豪。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