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大宋:南七北六第一人>第196章 强硬的宋仁宗
  平了一处匪患又了结了一桩人命案的庞昱返程的路上心情一直不是很好,文武之争是古代封建社会必不可少的难题。如今的局面就是文官贪腐问题并不是很大,可军队之中已经不能再继续姑息了。

  郓城县县令和郓州禁军、厢军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县令贪财巧立名目征收民间钱财。照理来说这种人必须要惩治,可他偏偏不止是收钱,更多的是拿百姓的钱来办百姓的事,事情办好之后才从中牟利。禁军和厢军就是明面上吃空饷,连演都不愿意正经演。

  “侯爷,你一路上愁眉不展,是出了什么事吗?”展昭不解的问道

  “没出什么事,我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县令。我恨贪官,我恨不得将天下的贪官统统查办,用来震慑天下官员之心。他现在就像是一个空肚子的鸡,多吃米的同时也会产下蛋来反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不想出手惩治。”

  展昭做官后跟随包拯四处办案对于这些政治问题的敏感度大大增强,这位县令现在不动他比动他更加有利。现在鸡并没有养肥,就算是肥鸡日后依旧能多多下蛋也是一件好事,若是杀了他并不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反而会引来一只饿狼。

  “行了,别想了,我就是念叨念叨。这也不是我该管的事情,相信老黑也会有更加高明的做法。”

  其实庞昱如今就是在说谎,他所担心的从来不是县令而是将要来梁山泊练兵的萧天佐。庞昱深知火器在两军阵前的重要性,虽说现在只是一个雏形面对骑兵冲锋依旧十分疲惫,但也不可不防。如果不是大宋缺将真的不想赌萧天佐的不确定性,可跨海征战没有一个能力出众的主帅就是对整个大军的不负责。

  话分两头,庞昱如今还能逍遥一阵子,同意萧天佐率军前往梁山伯的宋仁宗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老丞相王延龄恨不得带领着文武百官一起逼宫,请求皇上收回旨意,如果不是八贤王力排众议坚定地站在宋仁宗的那一边估计大军根本出不了金明池。

  “八皇叔,您说朕该怎么办,王延龄的奏折一天三本,就差指着鼻子骂朕是昏君了。”宋仁宗苦笑的说道

  “那皇上可曾动摇?”八贤王反问道

  “不曾,但朕估计后宫可能会生事。”

  八贤王闻言也是放下了那颗一直悬起来的心,天高皇帝远让萧天佐领兵在外风险确实很大,但换回来的利益也是可以预见的。如果宋仁宗这次退缩了朝令夕改将大军调回来,那日后每一个领兵在外的将领都会有所顾忌,对江山社稷同样不利。

  “皇上,太后请您前往宫中饮宴。”内侍跑进来禀报道

  “八皇叔,您看朕说什么了?这不就来了吗?你去告诉他们朕等下就去拜见母后。”

  宋仁宗此时不禁有些头痛,生母李太后最近跳的实在是太厉害了,单单扶植外戚也就认了,现如今恨不得干涉朝政就有些过分了。

  “皇上,那老臣就不打扰了。”

  “朕恭送八皇叔。”

  宋仁宗起身恭恭敬敬的将八贤王送出御书房,自己也带着内侍前去拜见李太后。所谓摆宴也不是什么好宴,除了逼迫自己收回成命外估计也没有别的话可谈了。心里想着这个事情,脸色也难免阴沉了几分。但他还是强行压制住自己,让自己看起来平静些,因为今天不只是他和八贤王在商榷这个事情,他还要向李太后解释,只要堵住这位生母的嘴王延龄也不会再跳出来。

  “皇上驾到!”

  宋仁宗走到李太后跟前,屈身行礼恭敬的说道:"儿臣参见母后。"

  "嗯,免礼吧。哀家那侄女等下也会过来,正好我们一家人一起吃一顿饭。"

  李太后端坐在椅子上上,淡然的扫视了一眼行礼的宋仁宗,调色板目光再出现,其中透露出几分无奈,又带着几分冷冽。

  “哦?李昭容也要来吗?那朕就不打扰母后与侄女叙旧了。如果母后无事,那朕先去看看孩子。”

  宋仁宗站直腰身,对李太后拱手告辞。他的语气很平常,仿佛在述说着一件极为寻常的事情一样,可是却给李太后的感觉却不同了。单单从称呼上就能彰显出亲疏远近,她知道宋仁宗在隐忍,也在压抑自己的怒火。

  从李昭容进宫以来,跟被打入冷宫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宋仁宗是一次都没有见过这个人,哪怕李太后多次催促都被以照看孩子为名遮掩过去。

  “皇上留步,哀家确实有要事想说。”李太后突然叫住宋仁宗,脸色也严肃起来。

  "母后请讲,朕洗耳恭听。"

  "哀家听闻那辽国降将萧天佐已经领兵出京了是吗?哀家知道庞家势大,皇上可要万分小心。"

  李太后的声音并不大,但却字字如钢针扎入宋仁宗的心头,让他的胸口一阵闷疼。庞贵妃是自己心爱的妻子,二人如今更是有了孩子,自己更想将他立为太子继承这大宋江山。多次想要立后被阻拦也就忍了,可庞昱为国为民,为了国家鞠躬尽瘁,立下汗马功劳。与包拯配合可以说是自己最信任的一文一武。

  可现在自己的母后竟然用这种方式来威胁自己,让宋仁宗如何不气,不由得冷笑:"母后想说的是庞昱和庞家吧,朕有些不解还请母后言明。”

  宋仁宗的表现在李太后预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她没有任何惊慌,而是缓缓说道:"皇上乃是哀家怀胎十月亲身生下来的,知晓你宽仁的心性。可皇上却忘了当年太祖皇帝也不过是一个驾前的武官,小心日后尾大不掉。”

  “母后不就是让朕小心庞家吗?何必绕弯子呢?可母后你知道朕为什么宁愿冒着风险也要相信庞昱吗?”

  “哀家不知。”

  李太后摇摇头表示不解,宋仁宗见状却冷笑一声,怒声说道:"母后不知,那朕告诉您。我大宋连年征战,又有了许多地方需要赈灾,国库的银子花的跟流水一样恨不得就是个空壳子。"

  李太后听后心中暗惊,但面上依旧淡定,"哦?那皇上是怎么改变的呢?"

  "这些年来,庞昱不断地派出商队前往海外与周边国家做生意,当时开封府的赈灾款项几乎都是庞家姐弟出的。之后庞昱将挣回来的银子大多数全都交给了朕,国库才逐渐充盈起来。"

  “可皇上,这并不能说明庞家没有二心。”

  太后皱眉反驳,虽说她很清楚自己儿子的秉性。但她也知道儿子的性格,他不像历代皇帝那般处处掣肘高官,反而光明磊落的授予权利。

  "那母后您认为什么能够证明?当年赐婚之时一文一武两家结合,有造反之嫌朕岂能不知?庞昱娶了西夏公主,如今又让萧天佐领兵在外,有造反的风险朕又会不知?"

  李太后闻言,顿时哑口无言。她的确不能否认,当初赐婚之时宋仁宗就考虑过庞昱野心的问题,可事实证明如果庞昱有机会早就不管他这个皇帝前往青州过起闲散的日子。

  "皇上......"

  李太后还想劝诫几句,却被宋仁宗挥手制止。

  "母后,朕知道您在顾虑些什么,的确庞昱的生活过得奢侈了一点,可您想想他还有什么?他结党营私吗?他把持朝政吗?就这两点您翻翻史书,这样的臣子天底下有几个?这样的臣子朕又如何不能信任。"宋仁宗的语气很坚定,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

  庞昱生活过得奢侈倒不是空穴来风,安乐侯府几乎每天都会宰杀一只羊,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只。这么做的代价就是宋仁宗和庞贵妃的餐桌上总会出现由羊肉做出来的美食。

  “母后,朕已经决定好了,要立庞贵妃为后,这件事情谁也改变不了。”

  李太后闻言无奈叹息一声,只能作罢。

  "既然如此,哀家也不勉强。"

  "谢过母后,儿臣告退。"

  李太后心里也明白,宋仁宗对她的感情如今也只剩下了敬重,再说些什么也没什么用只能放手。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几乎为零,拉拢王延龄却反而触动了宋仁宗的神经,要是再继续下去只怕会让李家落得一个丢官罢职的下场。

  宋仁宗离开后径直返回了御书房中,让其他人都出去看着先皇留下的屏风怒气冲冲的拍打了一下。人在愤怒之时,总喜欢用一些别的方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宋仁宗面对这么不识相的王延龄,也只好一脚一脚的踢着屏风,发泄自己的情绪。

  “我这个皇帝当的真憋屈,一天天什么事征求你们的意见还不够还要受气,还不如个囚犯过的好呢?陈公公你说的是不是!”宋仁宗对站在暗处的陈琳说道

  “皇上,您怎么能拿自己跟囚犯相比呢?”

  宋仁宗闻言叹了一口气,以为陈琳要安慰自己,心里顿时有些安慰,却听到陈琳缓缓说道:

  “这囚犯总有放出去的一天,您可是要当一辈子的皇帝的。”

  宋仁宗转头惊讶的看了一眼陈琳藏身的方向,顿时怒从心头起,又是一脚踢向了屏风。这次的力度大了一点,屏风上面的装饰有些脱落,紧接着就响起了一阵齿轮转动的声音。

  陈琳护主心切也顾不得藏身,连忙跑到了屏风后面查看情况,失声说道:

  “皇上,这后面竟然有密道!”

  “行了,不就是密道吗?小点声,再把别人招来!陈公公,你可曾听说过宫中有密道的这件事吗?”

  有密道的存在对于自己而言这是好事也是坏事。但以当前的局势来说,密道的收益绝对大于危险出现风险。可是这密道真的没人知道吗?

  “老奴不知,但先皇在世之时曾经多日在御书房中不曾离开。”

  “先把密道关闭,之后再想想别的办法。陈公公你先回去吧,让朕静一会。”

  宋仁宗望着坐下来望着那处屏风出神,想要在被禁军团团守护的皇宫中挖掘一处巨大的地道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当朝皇上下的旨意。陈琳曾经说过先皇曾经多次留宿御书房中,这个密道最大的可能就是先皇所建。

  "是。"

  陈琳退出去后,宋仁宗的双眸闪过一丝不解,喃喃自语道:

  "父皇特意留下这么大的秘密,难道其中藏着些什么朕不知道的东西吗?"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