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大宋:南七北六第一人>第150章 八贤王的敲打
  庞昱骑着马前往八贤王府,一路上不禁想到宋仁宗是不是有点太惨了,好像皇室中就没几个省心的。不是这个造反,就是那个涉案,除了明面上知道的襄阳王外,貌似暗地里还有好多密谋造反的“人才”。

  “十八年前安邦侯邓宁谋反一案,庞昱你为何会突然提起这陈年旧案呢?要是包拯前来询问,本王还不惊讶,可你却又为何要参与此事?”八贤王不解的问道

  ’“不瞒王爷,有人为了申冤已经告到了我这里来,要求对此案重新调查。了解了一下这件案子,发现安邦侯爷邓宁和我好像。要说与江湖的联系,比起邓宁我更加紧密,早些将此案平反也好不至于有人那同样的手段坑害与我。不知王爷可否记得此案?”庞昱如实回答道

  “当然记得,当时先皇下旨命本王幼弟德刚亲自查办,他与邓宁乃是至交好友却又不得不奉旨而行。回想起来实在是令人不忍啊。”八贤王惋惜道看書溂

  庞昱闻言不禁皱了皱,大理寺的卷宗记录实在是过于省略,其中有太多的事情并未记录。至交好友大义灭亲,为什么自己总能想到前不久开封洪灾那件案子,同样都是至交好友,又同样都是犯人。

  “王爷,想必当时这件事已经罪证确凿?”

  “那是当然,通敌谋反何等大罪。若不是及时截获密报后果就不堪设想,而罪证也在接获密报时取得。若非如此本王定会阻止先皇降旨的。”

  “那当年截获密报的不知是何人?”

  直觉告诉庞昱这件十八年前的案子一定另有隐情,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其中幕后黑手绝对就是这个截获密报的人,大概率是此人通过造假证据栽赃陷害邓宁。

  “正是德刚自己!他带着证据向先皇举报,内心不知道经过多少挣扎和煎熬。”

  这件事关乎到这大宋江山的安危当然不容小觑,先皇连夜急召八贤王进宫共商对策。先皇对康王上缴的证据深信不疑,邓宁通敌叛国更是触动了他的紧张神经,抱着宁可杀错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心理当即绝对无论邓宁叛国是否属实都要派人办了他。

  八贤王年少时期也曾经与江湖人士来往,对于康王说邓宁广交江湖人士并未觉得有何不妥,就算是看到康王拿出一本邓宁亲笔写下的一本关于往来江湖人士的花名册,也不愿意相信邓宁谋反的事实,忙问邓宁对这本花名册有何解释。

  可康王却说郑宁根本不知道花名册已经落入他手的这件事,八贤王心中起疑极力建议先皇派人查明此事。可先皇心意已定,当即下旨命令康王捉拿郑宁全家和一切相关人等,连大理寺都不想惊动。八贤王深知江湖人士的秉性,不断从中周旋保住了那些名单上的江湖人,不然只怕民间将会有更多的人加入造反的行列。

  “王爷,您不觉得单凭一本还未证实是否是邓宁书写的花名册,就抄家灭门不是太荒唐了吗?”庞昱不解的问道

  “本王也知道,可毕竟是皇命难为,此事又关乎到我大宋江山,马虎不得。庞昱,你既然想要查下去,那份花名册本王保存多年不敢损毁,本王这次就交给你处理吧。但是你得答应我,此事无论结果如何你都要通知本王一声。”

  “是,庞昱遵命。”

  庞昱坐在王府之中不断翻看着手中的花名册,这件案子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实在是太过荒唐,为了这大宋江山的安危?实在太过可笑。

  什么是江山社稷?

  社为土,稷为谷,江山社稷就是君王统治万里河山,老百姓在万里江河山川的土地上种庄稼。社稷之福就是百姓之福,君王的江山百姓的社稷,百姓就吃穿不愁,君王江山稳固。

  百姓的诉求很简单,只要有一口吃的,他都不会谋反。

  为何许多封建社会的当朝者就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呢?

  “庞昱,你是不是觉得先皇这么做实在是太不人道了。”八贤王突然问道

  沉浸在思维中的庞昱突然被惊醒,沉默良久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王爷,我知道我的想法有些异想天开,但我这么长时间的努力就是为了让律法更加严谨,限制的范围更大一点。我也是其中的特权阶级,我这么做无疑就是在同类人的身上割肉。”

  “就像这件事一样,就凭一位王爷几句话再加上这本花名册,就能判一个国家能臣干将死罪,这不是太荒唐了吗?科举每年选出来的人才,里面有几人能用我想王爷应该知道。”

  八贤王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庄重的庞昱,欣赏的注视着庞昱,他此时明白了当年京东王为何要拿自己的生命成全庞昱的名声。对于当朝皇上而言需要这种不畏强权的愣头青,但这种愣头青却也不能太多。对比于包拯而言,庞昱的手段和风格比包拯温和很多,就凭这潜移默化的手段能够影响皇上的认知这就足以证明庞昱存在的价值。

  “那庞昱,你说说科举究竟是为何?”八贤王意味深长的说道

  “牢笼志士。”庞昱一字一顿的回答道

  “为何不是江山社稷?”

  “江山社稷是先辈传下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百代君王更没有不变的天下,盛极必衰的道理适用于所有地方。所谓科举第一要义从来的不是选材,也不是化育天下。唯有让天下的聪明人全部落入科举的陷阱当中,让他们有做官的希望,这样他们就不会异想天开也不容易被歪门邪道所迷惑。”

  庞昱起初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可从他开始了解大宋官职以来,以及多次想要惩处贪官之时对此却深有感悟。对于那些贪官污吏,不是不想杀,而是有些不能杀。像是民事监管一类的官员,杀了就杀了,反正还有那么多人能补上来。可像是牧民官呢?把他们都杀了,上哪去找那么多符合标准的人。

  这天下终究还是贪官多,想要全部铲除根本不可能。一个清廉的无能之辈和一个贪婪的有才之士任谁都明白怎么去选择,贪点就贪点,只要能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安定和保障贪了又何妨。

  “不错,那文人如果是布衣,那他就想怎么想就怎么想,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要是做了官,他就会患得患失做事畏首畏尾,他舍不得手中的权势。就算是有人造反也不过就是些草寇之流,成不了什么大事。所以庞昱你还年轻,需要懂得进退。”八贤王提点道

  “多谢王爷教导。”

  庞昱这一礼行的是心服口服毕恭毕敬,八贤王的话字字珠玑落在地上都能砸出声音。治理国家不同于查案,什么人都得用。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是都用了包拯这样的人,这个国家很可能会乱;要是都用了庞昱这样的人,那国家就更没好了。

  可宋仁宗却喜欢用包拯和庞昱,反倒有时会冷落当朝丞相王延龄和当朝太师庞籍,他们二人认死理有时虽说会让宋仁宗头痛不已就是被指着鼻子骂也得忍下来。可除了这些他们还有什么地方不妥的吗?既不把持朝政,又不结党营私,办过的事情没有一件不让皇上开心让百姓高兴的。

  这样的臣子宋仁宗能不喜欢吗?

  不聋不瞎不配当家,这也就是身为老大的苦恼。

  “庞昱,你不是想要知道当时为何本王非要将你引到武官里面吗?”八贤王笑着问道

  “愿闻其详。”

  “因为你很特殊而且也没有包拯那么刚正不阿,本王看得出来你对于这个官位根本不在乎,说句大逆不道的话你甚至都不在乎皇家。”

  庞昱闻言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受到后世教育影响确实一直以来对于皇家并不看重,如果不是因为当朝皇上是自己姐夫,自己早就辞官归隐安安心心的吃着侯爷的俸禄了。八贤王不愧是八贤王,就冲人家这双眼睛,堪称是一对照妖镜。

  “别害怕,这件事皇上也知道。以你的性格,或许根本不适合为官更加适合去开镖局。起初的你跟着包拯一起查案为民伸冤是因为好玩,谁也不知道你会持续多久。可本王就伸手这么小小的一推,现在的你却已经蜕变成为了一名真正为国为民的国家栋梁了。经过了那么多的考验,皇上也能放心的让你看管兵权了。”

  “不知王爷是怎么看出来的?”庞昱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缓缓问道

  “这需要查吗?你见过哪个臣子带着烧羊肉夜晚入宫的?又有哪个臣子将皇上灌醉自己收拾残骸后吩咐内侍悄无声息离开的?”八贤王笑着回答道

  庞昱无力的扯了扯嘴角,谁说八贤王从不过问朝政,有些事情甚至比当事人都清楚。

  等一下!

  八贤王不会跟陈琳陈公公一样吧!而自己之前的一举一动全部都被宋仁宗看在眼里!

  这谁说的准?

  当时自己为什么非要嘴欠,劝说宋仁宗成立一个隐藏在暗中类似于皇城司的机构!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叫什么事!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