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大明:从1566开始>第276章 白话的心学军纪军歌
  朱墨的才学自然不如他们几个,才半个时辰不到,他们就改好了一篇很简短凝练的半白诗——

  “大明官军何处来?来自平常百姓家。

  大明官军何处去?保家保国保天下。

  不做家丁和部曲,只为子孙不为奴。

  不怕艰苦不怕难,不讲资历不讲老。

  相互团结如手足,要把人间正气扬。

  要问正气是什么?人人一心归尧舜。

  如此方能百战胜,大道无瑕日月明。”

  好好

  号,

  朱墨大声念了一遍,又默念了三遍,感觉已经妥妥的,当即题名为《大明王师歌》。比起原来世界的子弟兵虽然还差很多,可也将就用了。等忙完了,还要找人谱成曲子,让每个士兵都能轻松唱出来。

  接下来还有军纪词,他想着三个书生就写不好,干脆也不麻烦他们,直接把能想起来的纪律拿出来几条,提笔就写道:

  “大明官军纪律:

  一、不得抢掠民财;

  二、有借有还、有耗有偿;

  三、避让庄稼地;

  四、不可开口辱骂;

  五、不可大呼小叫;

  六、不可调戏女眷;”

  这六条军纪,在中古时代,可谓是破天荒的事情了。尤其是精神重塑,朱墨以为基本上还是避免了家丁军的那些毛病。

  大明军人是来自天下人的,是为普通人的利益打仗的,内部不讲家丁军的那套等级观念,只讲军事上的服从,平时以手足相待,人人都奉个尧舜之心、大道之想,也就不会有家长式作风。最后的六条纪律,主要是要让普通人从心理上认同这支子弟兵。

  一天之内,这事就做好了。第二天,何心隐、李贽、吕坤带着一些弟子,就到各处军营讲道。第一站自然是模范新军火器营,如今已有二千人了。

  当说到大明新军绝不是谁的家丁护院,而是天下人的军队时,整个校场爆发了前所未见的欢呼。人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全新的气息。那是一种普通士兵对国家的深层的认同感。

  朱墨更是能清晰看到尧舜心学之道对士兵的深层震撼,在他们的眼中,出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活的灵魂,不再是原来那种工具人面目了。这些白话也很容易记诵,没过几天,火器营个个都能朗朗上口了。

  第二站,朱墨特意去了三个屯垦卫,殷小虎、陆飞、顾刚三个千总,也都能理解这个主旨,加之契奴对新法十分拥护,热烈程度更有甚于火器营。

  只是可惜,俞大猷的闽海水师、戚继光的嘉兴大营,义勇习气还是太重了。王如龙、陈子銮这种人就是全军的灵魂,家长式作风随处可见。那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压迫感,始终难以消散。br>
  何心隐虽然能把道理讲得非常明白,可这些家丁军即便心里认同,却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说出来。

  随行的朱墨自然感慨万分,心想这件大事,恐怕要慢慢来了。至少要先把这些家丁军裁撤了

  ……

  四月十二。

  朱墨最后一次梳理政务,与张居正忙了一整天,说到外洋商人往年这两个月就会陆续来看货下定,但如今也在南洋各处滞留不前。

  张居正不禁有些焦急,道:

  “子玄啊,如今摊子铺得越来越大了,这花钱就像流水,去年的利润只剩下一半,今年要想过关,一要收到一些定金,二来呢,还是要再开源啊……盐场的事,几个月被战事耽误了不少,茶叶也是一样,我看呐,这仗打完,就得动动瓷器了……”

  嗯嗯,

  朱墨也早想动瓷器的念头了,便道:

  “以往的瓷器,主要是供应礼器,拿出来卖的不多,吾有个想法,太岳兄先斟酌,等打完仗就试行……呃,吾想呢,这瓷器是中华的名宗,要大量卖给外国,自然是不能便宜。要想卖得贵,那就得拍卖。”

  拍卖?

  饶是张居正见闻广博,也实在没听过这个词。

  朱墨笑一笑,道:

  “也就是竞价嘛,谁出的价钱高,就给谁……这还需要一些牙行的人来做,也需要成立一个交易栈,干脆就在九江吧。到时候把那些来买丝绸的外洋商人也都叫到九江去,当场拍卖一批上品,看看情况,如果反响好,就可以让他们先付定金……你看如何?”

  张居正沉吟一会儿,道:

  “原来如此,那就是珠宝行的做法,我看可行!子玄啊……我虽是兵部尚书,可这仗只能你去打了。眼下还有许多事要做啊。各省团行都要换了行总人选,也要给他们立章程,事情很细,子维他们做了一些,我看着还是不行……子玄啊,时不我待,趁着这当口得赶快做,我担心严嵩他们还是不甘心啊……”

  那是自然,

  朱墨当然心里有数。就是为了让严家能长期蛰伏,他这才定下来“辱寇”战法,就是要不断施压,才能避免反扑。

  但这些话,他暂时还不想让张居正知道,因为有些东西说多了,他们清流又会害怕狐疑,而且这仗过后,一些深水底下的分歧就会慢慢冒出来了……

  朱墨当即岔开话题,两人又聊了一会儿。

  ……

  次日,

  四月十三。

  朱墨赶到葫芦山水寨。

  此时,

  新买的二十五条海盗船早已入寨。

  俞大猷也让他们参加训练,这阵子已经把作战意图演习好几次。

  他自然没有明说作战意图,但众将都是多年的手足了,也猜到这是一场奇袭战,要点是在敌人识破后回防时,本军要能迅速转向追击。

  朱墨看了好一会儿,感觉转舵追击时,动作还是太慢,但如此仓促,也只能先将就了。真不行,就只有靠铁菩萨护佑了,到时候硬刚,就看谁的火炮厉害。

  当晚,

  两人最后一次商议作战细节。

  朱墨把统领海盗船的两个副参将叫来。这两人,一人叫林明国,一人叫陈祖德,都是跟随俞大猷十几年的卫军。

  俞大猷想到这次作战,最危险的还是朱墨这一路埋伏,万一被倭寇发现,又或者倭寇没有被诱出,他们一旦进了历港水道,就会凶多吉少。因此,他让这两个多年心腹手足亲自辅佐朱墨,多次嘱咐,发生任何危险,都要以保住朱墨为最优先。

  朱墨与两人拉了一些家常,却没有谈更多东西。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