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大明:幕后推手,老朱让我继位>第一百一十四章 再获良才
  老朱定下的规矩,对元人俘虏相当的宽容。

  因此只要这群元人不乱来,朱橚对这一众元人王侯贵族也不会为难。

  他们的日常生活保障与破城前依旧。

  至于先前元人守城的八千士卒,按老朱的方式官是官、卒是卒打散了纳入军中。

  但朱橚并没有这么做。

  因为再过不久,元人大军应该就会兵临城下,届时这些人要是倒戈一击,那将是个不小的麻烦。

  所以朱橚没收了他们的武器战甲一类,由自己的夜卫营、火头营还有其余精兵接管城防。

  之后朱橚又将这群人打散充入了城中的兵器坊。

  当然,朱橚也明白这些人就是颗雷。

  只要王保保亲自带军来攻,这群人很容易哗变。

  对于此,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毕竟王保保的威望放在那里,这些不是一时半刻能扭转的。

  在朱橚的安排下,整座城又开始重新走上了正轨,全然没有经历过战事的模样。

  并且朱橚发现在这和林自己还挖到了块宝。

  那就是北元的枢密知院张玉。

  这人在历史上也是由北元的枢密知院投到了四哥朱棣麾下,最后军功累至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是靖难之役的大功臣之一,只是最终在东昌之战为救朱棣力竭战死。

  永乐年间被追封国公,洪熙年间又进封河间王。

  是一等一的强将。

  如此良才美玉放在眼前,朱橚自然是抛出了橄榄枝,初时张玉本是不愿意。

  但当从海别那里得知了朱橚正是那大明的五皇子后便扭转了态度,主动来投。

  因为去年年关时张玉随着公主海别一起去过应天府调查大明。

  那时京中正在盛传五皇子三月平旱灾,为百姓怒斩一府百官,杀恶国公之事,当时张玉便对朱橚产生了兴趣。

  之后在百兵演武见识到了夜卫营的强大后,他已经彻底为大明的这位五皇子折服。

  张玉本就是开封府汉人在元朝为官,他做官为的不是什么天下,更不是什么黎民苍生。

  他很纯粹,他敬他所敬之人,忠他所忠之君,这也是为什么张玉在对朱棣效忠后愿在东昌之战为朱橚赴死的原因。

  在这元廷做官,空有一身能力,但却因汉人身份处处受气,当的实在窝囊,何况这元廷也就一个王保保能看,但那王保保他张玉也看不上效忠。

  他早就再等一个人,等一个真的值得自己效忠的人。

  如今五殿下出现在这里,正是天赐良机啊!

  至此,张玉主动来投。

  为此,这两天朱橚看到四哥朱棣时都有些心虚,毕竟按照正常历史走向徐妙云是朱棣老婆,姚广孝是朱棣的宰相,张玉是朱棣的大将。

  当然心虚是心虚,但愧疚倒也谈不上。

  毕竟在这个世界,一切尚未发生。

  况且只要朱橚在,那朱家便永远不会到兄弟手足相残的那一步。

  在诸事安定后,和林便开始了第一次军议。

  这次军议夜卫营有张宣、火头营有常茂、精骑兵有蓝玉副将耿炳文,再加上张玉、朱棣。

  “殿下,漠北辽阔,以我大明目前的国力就是拿下也守不住,况且和林一城守住也无用,我们应当尽早押着元人王侯去与徐将军汇和。以免元人来攻和林,届时我们功亏一篑啊。”

  耿炳文开口,他这人圆滑世故,因此打法多是保守。

  在蓝玉麾下时,蓝玉这人桀骜不驯,压根不会听他建言,所以耿炳文这副将也是名存实亡,一点话语权也没有。

  如今跟了五殿下,自然是想多多表现。

  他这一开口,朱橚还没说话,便惹下了其他四人,几人都是眉头微蹙。

  “殿下不可,如今这片草原上我军就只有这两万兵马,徐达大军赶来还需要时日,但元军可遍地都是,我们若是放弃城池险要,没了依守若是陷入重围才真的可能会功亏一篑啊!”

  “我们应该固守和林,等徐达大军驰援,再里应外合大破元军。”

  开口的是张玉,此时的他已经换上了朱橚命城中工匠赶制的明军百户官服,这也是目前以朱五郎的千户身份能给他的最高官职了。

  耿炳文与张玉针锋相对,谁也不让着谁。

  耿炳文冷哼一声。

  “张百户可别口上叫着我军,其实心底是在为那元人谋划?你怕不是就在为王保保拖延时间吧!”

  “你!”

  耿炳文说话夹枪带棒,张玉直接拍案而起,大有动手的意思。

  眼看场面越来越火热,一声冷哼入耳,二人火气顿时被浇灭大半,赶忙规规矩矩坐好。

  朱橚视线淡淡的扫了一下二人,二人都是如坠冰窟,再也不敢放肆了。

  朱橚低着头在沉思。

  其实二人说的都对。

  先说耿炳文所言,如今大明既要伐蜀还要北伐,而且处于建国不久的空虚期,国力确实不足以支撑守住漠北。

  而且,就算真的拿下了漠北,但漠北之外可是还有着国家的,届时没了缓冲,大明还是要面对新的敌人。

  在这个年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大鱼吃小鱼,别看大明可以轻易碾碎周边一些小国,但在那些小国看来大明也是块肥肉。

  所以目前对漠北最好的处理方案还是打怕北元,或者打垮北元,让北元先替大明守着北方。

  当然,在朱橚的计划中,这片天然的牧场未来当然是大明的一部分,只是暂时还需要时间而已。

  再说张玉所言,张玉本就是元朝官吏,在此为官数载要说对漠北的了解,他要称第二,在场怕是没有人敢称第一。

  这草原有多少元人就连元人自己都不知道。

  因此他对离开和林呈悲观态度。

  对于两人的争论,其实朱橚在军议前便已经有了决断。

  不,不应该说是军议前就想好了,应当是在向徐达承诺救出朱棣时便已经计划好了。

  从一开始,朱橚选择的主战场便是和林,自始至终从未改变。

  明军与元军相比本就长于城池的攻守战,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才是优选。

  况且想要打怕打服元人,那在这元人的王庭所在,在这元人的命脉所在,打断元人王保保这根脊梁才是最优的选择。

  如此一来,起码能保大明的北方在十几年内无忧。

  之后朱橚便可放手去做更多的事。

  心中规划好后,朱橚便开口安排。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