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珏在这边担心陶荣谦回京后会因为他拐走了外孙女而拎着拐杖揍他, 皇帝那边对当年的事也查出了些眉目。

  陶荣谦学识渊博、为人刚正,他不仅仅是裴珏的授业恩师,也曾与先帝朝太子萧权一道谈古论今, 两人素来交情匪浅。

  先帝废黜太子萧权后,不少人上奏求情, 其中就包括陶荣谦在内。

  但先帝并没有因此动摇, 反而因为萧权得百官拥戴而愈加恼怒。

  萧权最后被圈禁至死。

  而自萧权被圈禁后,陶荣谦也没有对他避如蛇蝎, 反而时不时送些吃食、物件儿过去,就怕旁人见萧权失势, 欺辱于他。

  两人过从甚密是事实。

  萧权在先帝驾崩的同一年病逝。

  当今皇帝即位后, 对从前那些萧权的拥趸也照用不误。

  只是后来生出了旁的事, 皇帝不乐意再看到与萧权有关的人和事。

  偏生这时有人告发陶荣谦在萧权忌日时作诗缅怀, 诗里行间多有对当今皇帝不敬之意。

  皇帝看了那诗后大怒,认为陶荣谦就是在暗讽他不如萧权,命人将陶荣谦锁拿下狱。

  陶荣谦曾于狱中陈情, 言他确实作了诗缅怀先太子,但绝无对当今陛下不敬之意。

  可皇帝不听, 在陶荣谦下狱后不久, 皇帝命人搜捡了陶家,找出了不少陶荣谦从前与萧权过从甚密的证据。

  皇帝怒不可遏, 当即下令将陶家罢官免爵、阖家流放。

  当年那首诗是整件事的导火索, 皇帝记得这类证据都在大理寺存放, 便着人回京调出当年的卷宗, 尤其是要把那首诗带来行宫。

  可他遣去的暗卫却回来禀告, 大理寺的记事录载明, 十六年前大理寺失火, 一些卷宗也付之一炬了。

  而陶荣谦案的卷宗便在其中。

  皇帝不是傻子,很快便理清了其中的关窍。

  大理寺失火是在十六年前,正是在陶荣谦一家被流放后不久。

  事情不可能这么巧,那只能说明这中间确实有猫腻,所以才会有人这么急着毁灭证据。

  皇帝冷笑,他竟不知,有人敢在他眼皮子底下瞒天过海。

  李中官见他脸色难看,唯恐殃及池鱼,不免又劝解了几句:“陛下,此事未必就是有人欺瞒您,您是天子,谁敢呢?”

  这不劝还好,一劝皇帝更生气了。

  皇帝怒道:“不敢?朕看他们敢得很!都把朕当傻子糊弄不成?”

  李中官忙道:“陛下息怒。”

  皇帝独自气了半晌,当年的卷宗全付之一炬了,他便是想替陶荣谦翻案,那也是不成了。

  他静坐了会儿,又唤来李中官,吩咐他:“你遣人去一趟春来晚,让裴慎之把陶荣谦那外孙女带来。”

  李中官领命,去殿外叫来了自己的小徒弟,命他走一趟。

  小内侍匆匆赶去春来晚时,裴珏正在与姜窈对弈。

  姜窈当年被姜庆先送去了寺里一阵,没事便自己与自己下棋,棋艺还算不错,与裴珏对弈,竟也没有太过落下风。

  听闻皇帝召见,姜窈惊讶之余,下意识看向了裴珏。

  裴珏先起了身,而后朝姜窈伸出了手,“无事,我随你一道去。”

  姜窈点点头,把手放在裴珏手心上,由着他把自己牵了起来。

  有裴珏在,她便安心许多。

  两人出了屋,便松开了彼此的手,随着那小内侍往行宫去。

  两处离得近,两人不一会儿便到了咸阳殿。

  李中官正候在殿外,见他们来了便迎了上去,先是粗略地打量了下姜窈,然后又客气地与裴珏道:“陛下有事要与姜姑娘说,请左都御史在外稍候。”

  李中官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裴珏素日对他也是客气,可今日却没想听他这话。

  裴珏:“有劳李中官在此相候,我带她一道进去。”

  李中官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允了。

  裴珏与姜窈对视一眼,给她使了个让她安心的眼神,便带着她入了殿。

  这是姜窈第一次见大齐最尊贵的人,可兴许是行宫不如皇宫庄严肃穆、叫人喘不过气,又或许是有裴珏在,姜窈竟然没有过于紧张。

  来之前,裴珏已经教了她该如何见礼,她中规中矩地行了礼后,便低着头与裴珏站在一处。

  皇帝只略看了她一眼便收回了眼神,而后没好气地对裴珏道:“朕不是让李中官告诉你在殿外等吗?裴慎之,你这是抗旨啊,就这么担心朕会对你的心尖尖不利。”

  裴珏知道皇帝并非真的生气,便道:“陛下恕罪,臣并非担心陛下对她不利,而是担心她无意中冒犯了陛下,是以跟着进来了。”

  皇帝哼了哼,倒是没再提让裴珏出去的话。

  他复又看向姜窈,淡声道:“你就是陶荣谦的外孙女?把头抬起来,让朕看看。”

  姜窈落落大方地抬了头,毫不露怯地看向皇帝,声音清脆地回他:“禀陛下,正是臣女。”

  皇帝那双已经有些混浊的眼睛细细地打量着姜窈,暗道了一句惊艳。

  姜窈方才进殿时皇帝没看清她的模样,只注意到她身姿窈窕,但能让裴珏倾心,那必然是个美人。

  可他没想到竟然如此出众。

  皇帝倒是没什么旖旎心思,多看了两眼后,便没再看。

  他道:“见了朕也不怕,倒是个有胆色的。朕且问你,朕当年如此处置你外祖一家,你对朕可有怨?”

  姜窈毫不犹豫地点头,“有怨的。”

  此言一出,皇帝并李中官等人皆愣了会儿,唯有裴珏微微勾起了嘴角。

  他就知道,姜窈会如此答话的。

  皇帝愣了会儿后又笑了起来,“你就不怕朕治你的罪?”

  一般的小娘子哪有这么与皇帝说话的?便是心中真的有怨,只怕也要说没有。

  谁也不愿意触怒皇帝。

  皇帝饶有兴趣地看着姜窈,这小丫头倒是有些意思,裴慎之眼光真不赖。

  听了皇帝那话,姜窈也是不怵,道:“陛下天威之下,臣女不敢欺瞒陛下。”

  皇帝也不气,又让她继续说下去。

  姜窈道:“陛下将外祖一家流放,先母与我父亲一道去了建宁府,终日郁郁寡欢,最后病逝。臣女没了人庇佑,日子也过得艰难。陛下您说,臣女不该怨您吗?”

  皇帝收起了笑意。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他流放陶荣谦一家,虽说不至于伏尸百万,可却也造成了不少恶果。

  更何况,当年的事,十有八九是真的有人蓄意害陶家。

  皇帝自认不是暴戾之人,登基时也曾任人唯贤,想要做一代被后人颂德的明君。除了陶荣谦这事,他所做也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他应该算一个合格的君主。

  既然如此,哪怕抛却皇后之故,他也不能让受了冤屈的人继续蒙冤。

  他睨着姜窈,问她:“你方才说你无人庇佑,朕记得你父官位虽低,却也是个主事,你应是衣食无忧才是。”

  姜窈正想细数姜庆先的不是,裴珏便抢先开了口——

  本朝重孝道,姜庆先纵再有不是,若姜窈在皇帝面前揭露了这些,也难免为人诟病。

  裴珏对姜家的事清楚得很,三言两语便把姜庆先对姜窈做的事说了个一清二楚。

  皇帝听后久久不语。

  姜庆先的所作所为确实让人恼怒,可他自己不也是如此?

  甭管真假,之前外头的人都认为他宠爱赵王、冷待太子。

  也难怪太子恨他。

  皇帝心中郁结,倒是又想起了另外一事。

  赵王前些时日曾说他府中有一侍妾,甚得他的宠爱。但因其父官职不高,是以他不好提那侍妾的位份,便想求个恩典,先提一提那侍妾父亲的官职。

  皇帝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

  可方才听了裴珏的话,倒是猜到那侍妾之父就是姜窈的父亲姜庆先。

  这个姜庆先……

  实在是可恶,又好钻营,那便让陶荣谦这个做岳丈的去收拾他吧。

  皇帝沉吟片刻,心中已有了计较。

  他并未将此事说与裴珏、姜窈,只道:“姜家的家事,以后再说。现下有一事,朕需得让你们知晓。”

  皇帝遂把大理寺十六年前失火、烧毁了陶荣谦案卷宗的事告诉了他们。

  姜窈蹙眉:“事情不会这么巧的。”

  这更证实了她外祖是冤枉的。

  皇帝挑眉,慢悠悠地道:“此事是否是巧合暂且不论,但现下没有当年的卷宗,朕无法替你外祖翻案啊。”

  姜窈心道,谁说翻案一定要当年的卷宗的?

  她道:“陛下容禀,臣女倒有一法子。臣女听郎、听左都御史说,当年一事与兵部尚书有莫大的关系,陛下不如诈诈他?”

  皇帝:……

  亏他方才还觉得这丫头是个聪慧的,怎么转眼就犯糊涂?朝廷大员,是想诈就诈的?况且那段长青难不成是个傻的?诈他就能知道当年真相?

  裴珏却道:“陛下,臣以为此法可行。陶公与人和善,被人陷害必定事出有因。臣想,若能查出十七年前段家与陶家是否因事生过龃龉,便可对症下药。”

  虽说十七年前的事与段长青有直接关系,但那时段长青刚入仕,凭他一己之力怎能害了陶家?

  这背后,肯定有段家的手笔。

  皇帝意味不明地道:“当年之事还没水落石出,你倒是一口一个陷害。既然如此,此事便交由你去办吧。”

  裴珏还能不了解皇帝?他能找他们过来,便是已经认定了当年之事,陶荣谦是冤枉的。

  既然皇帝把此事交给了他,他便也应下了。

  只是——

  “陛下,段尚书是贤妃娘娘的叔父,臣恐行事有所不便。”

  皇帝沉吟了会儿,便让李中官给了裴珏一块令牌,准他便宜行事。

  作者有话说:

  皇帝:我要搞事了,不咋样的女婿要留给老泰山收拾。

  已经入土的老护国公:小子,我也等你很久了

  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