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其它小说>三春七夏>第51章
    徐清在一瓢饮学习手作一段时间后,小七开始用“井底之蛙”形容她,毕竟她连日用瓷所用瓷土的种类都不清楚。

    除了高岭土,她对神秘的瓷土学一无所知。事实上除高岭土以外,叶蜡石、骨粉,还有蒙脱石都可以制作陶瓷,不过传统瓷和艺术瓷一般只用高岭土。

    高岭土的材质更适合传统瓷和艺术瓷的表达形式,即便景德镇本地瓷土价格高昂,他们也不愿意采购外地瓷土,这就给不良竞争又添一笔重负,加之景德镇本地各种创意陶瓷之间的抄袭模仿现象十分严重,基本没有版权可言,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没有多久,模仿“蝶变”、“脱壳”的改良作品就在市场上迅速流通起来。

    回想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徐清总觉得如梦一场。好像当初回到景德镇,一个黑夜过去,周遭的一切就都发生了改变,她才发现原来跨出那一步并没有想象中艰难,她离手作也并没有想象中遥远,可为什么她从不肯面对?

    是害怕失败吗?还是害怕失去尊严?或是内心,还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吧?

    如今抄袭风波告一段落,洛文文重新恢复她的职位。再回公司,她能明显感觉到同事们或讥讽、或嫉妒,或唏嘘的神色,也能察觉夏阳偶尔的沉默和梁梅一再的欲言又止,甚至连天天跟她作对的江意都像是霜打茄子一般,而顾言、廖亦凡之间剑拔弩张的气氛更是彻底打响了办公室战争的第一炮,从此一组、二组水火不容,三组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

    洛文文从“一个名设计师,一夜之间从天堂跌落地狱”的事件中得到启发,发现企业缺乏实战性,于是正式颁布裁员通告,要求按照北美标准缩减团队设计师名额。所谓竞争淘汰制,终于登上历史舞台。

    抄袭、模仿、替名、内耗、斗争,把格子间那些人变成野兽,疯狂蚕食所剩不多的蛋糕。

    鉴于元惜时一直没有接见廖亦凡,四世堂竟稿机会重新回到徐清手中。

    有蝶变的失败在前,这一次她不敢麻痹大意,是否能重整旗鼓为自己正名,也在此一举。她每天晚上把自己关在书房设计试稿到半夜,原来从不会关心成品的过程,这次从瓷土的选择到拉坯成形,再到上色,全部过程她都在脑海演练成千上百次,继而发现在成型之前,还缺少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陶瓷最重要的环节——烧制。

    她无法想象陶瓷在涅槃时窑洞里的焰火是什么形状、颜色,那千年不灭的窑火究竟有什么样的温度?

    她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去窑厂学习一下。

    洛文文合作工厂用的是气窑,气窑用液化气为燃料,利用火焰喷嘴加压,调整烟囱闸板和空气风门大小,可以稳定地控制烧瓷所需要的升温温度和气氛。而程逾白常用仿古柴窑,完全凭借松木燃烧的火焰和肉眼来控制温度和气氛,比之气窑虽然成品率非常低,但成瓷在色泽度、饱和度,广度各方面,会更加丰富。

    这一点微小差别或许对设计师而言无足轻重,对一个品牌而言却事关荣誉。四世堂注重传承,意在传统,倘若在她的设计方案里包括对烧窑这个过程的考量,相信一定会更加分。

    徐清试图通过程逾白“作弊”,打听元惜时的个人喜好。

    程逾白冷冷一笑,告诉她:“我可以告诉你,但是,你会因此失去跟我一起去窑厂的机会。二选一,给你十分钟。”

    徐清立刻说:“我选后者。”

    程逾白打量她:“你故意的吧?”

    “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

    “打火机在左还是右?”

    徐清不愿意陪他玩幼稚的游戏,却习惯性朝右边看了一眼。

    以前他每次都把打火机、烟盒和钥匙零零碎碎的东西塞在右口袋,翻找的时候乱七八糟,她以还问过他,为什么不把钥匙和耳机之类会缠在一起的东西分开来放?结果他竟然说没想到。她提醒了他,可下一次他还是会这样,时间长了之后她发现他的左口袋并非空空无物,偶尔里面会出现彩色鹅卵石,颜料笔,或是随便捏的一个什么小玩意。

    程逾白用身体力行告诉她,在他的口袋里,有属于手作人的某种矛盾且和谐的秩序。偶尔,她会为此停留和思考很久,然后把这点记在心里。

    记着记着,就养成了习惯。

    程逾白把手探进裤子右侧口袋,摸索了半天,从里头费力地拽出一只金色翻盖打火机,尔后斜眼乜她:“你可比蛔虫厉害多了。”

    两人开车到了雕塑瓷厂附近,程逾白说要先去见个朋友,让她自个儿去找秦风。

    秦风的窑厂就在最里头,徐清沿着砖房旁边的小道走了大概十分钟,七拐八绕的,居然还给她找到了。

    红色砖墙围起的窑厂,说是仿古柴窑,其实很多方面没有办法和古代一模一样。秦风说:“晚清到现在一百多年,配料配方都还能找到,往前一点,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那些名瓷仿起来可就难了,明代的更难,瓷土难找,色釉难配,那些皇家御制还都是当时民间最牛的工匠,一个个的看家本事,要做出以假乱真的效果,真难死了,就更不用说烧制,这天气哪能跟古代一样?完了还要做旧去玻化……搞一玩意得折腾个半年,要是大花瓶,那至少一年开外。别看我这里名声响亮,听着好像有多厉害,其实我快累死了,每天跑前跑后吃力还不讨好,光给程某人打工。”

    秦风逮着她就跟见到亲人一样,一张嘴说个不停,精准拿捏着“凡尔赛之王”的腔调,“乾隆那审美你是知道的,一个瓶子七八种工艺,谁要订那玩意,窑厂可就别想关门了!”

    徐清微微挑眉:“辛苦您老了。”

    “哪能啊,不辛苦不辛苦,为人民服务。”秦风摆摆手,往后头看看,这才发现正主没在,“咦,一白人呢?”

    “去见朋友了。”

    “哦,那多半是去找老张了。”

    “老张的工作室也在附近?”

    “算是吧,他也住这儿,在哪儿画就在哪儿睡。”秦风挠挠头,本来不想说的,不过他这人嘴上不把门,心想反正藏不住,索性一股脑说了,“昨儿个老张低血糖晕倒了,要不是我刚好去找他下馆子,估计死了都没人知道。他这几年过得有些潦倒,爸妈车祸都走了,家里房子也卖了,他一把年纪不谈恋爱不成家,全心全意画瓷,没多少人买,也不肯接商画,日子就越过越差……我估计一白是去当散财童子了。”

    穿过甬道,一道道窄小的门在眼前打开,徐清看到一座蛋形窑。蛋形窑从外形看像半个鸭蛋,是从古代龙窑、葫芦窑逐渐改造的景德镇本地窑,又叫做镇窑。

    “原来小胖上学,胖子准备买套学区房,手头差点钱一直没凑齐,一白就送了两件小玩意。那对他来说不算什么,只是这么多年,大大小小的不管什么麻烦都是一白给解决的,这次说什么胖子都没肯要。”秦风叹了声气,“要不是生日那天嫂子没来,我们还不知道缘由。话说回来,那天你怎么提前走了?”

    她被程逾白从后厨拽出去后就再没回来,席间有老同学问了一嘴,程逾白没吭声,胖子全程也黑着脸,好好的一次生日,最后没几个心里痛快。

    想到这一茬,他也颇为头疼。跑前跑后忙活了一场,好像白忙活了。

    秦风悄悄打量徐清的脸色,看她不想多说,就不再多问。反正她和程逾白之间那点事,谁也甭想插手,谁也插不上手。

    徐清围着蛋形窑转了一圈,发现它规模不算大,因下好奇:“你只给程逾白一个人烧瓷?”

    “哪能呀,光给他一个人造我恐怕早就裸奔了,那头还有两座窑,平常也做公共窑,对外出租。”秦风拿来两张凳子,让她先坐一坐,“他霸道得很,每次要烧什么东西,都得把整座窑给他腾空,烧不成还得再来,当祖宗一样供着,脾气还死倔,什么都得按照他规矩来。”

    他嘴上说是一回事,要不受用,两人也不会合作这么久。徐清看到墙角堆放着许多残次品:“这些要怎么处理?”

    “放着卖,也有人喜欢破碎感,尤其开片那种,说什么缺个角的更加惊心动魄。真就行话了,对外说要笑死人,其实我一直没搞明白那是什么审美,一白说是残缺美。”秦风咬着烟,从一堆次品里挑挑拣拣,拿出个釉里红开片给她看,“诺,就是这种,惊心动魄吗?”

    开片是一种釉面开裂的现象,配制特别的颜料,在升温和冷却过程中就会发生相应的膨胀、收缩,继而裂变成大片、小片等,有多种形状。

    秦风给拿的是梅花冰裂纹,在釉里红的瓷器表面绽出一朵朵花,加上一些残次黑点,确实有画龙点睛之感。

    “他那张嘴我是说不过,我就问他,要真认同残缺美,为什么他自己的陶瓷从来不卖?有一点点瑕疵就要摔碎埋了,你猜他说什么?他说正是因为欣赏残缺美,才要保护起来。”秦风又找了一圈,给她拿几件瓶子,让她回去随便摆着玩。

    徐清却没有接,怔然地看着他:“你说他的碎瓷都埋了?”

    “啊,怎么了?”

    “听说原来瓷山里挖出来很多碎瓷,里面也有一瓢饮的,二手市场、鬼市里走一圈,倒手就能翻好几倍。一瓢饮的碎瓷在行家手头不是很吃香吗?到现在都还有人在找吧?”

    秦风手里一只盂险些掉下去:“这事你听谁说的?”

    “之前认识个朋友,他跟我提过这个事。”

    “外头传的那些个风言风语你也信?在你清妹眼里,究竟一浮白不是好人,还是我也没什么道德?”

    徐清没想到他会多想,忙低头道歉:“对不起。”

    秦风也意识到自己反应过激了,弯腰整理墙角的瓶子,没再看她:“咱们认识不少年了,一瓢饮盛名在外,传什么的没有?还有说一白金屋藏娇,半山上养了好几个女人,你瞧见过没有?他一个万年大光棍,身边什么时候有过女人?你别听外面人瞎说,他但凡肯卖碎瓷,我这里也不至于……”

    他没再说下去,只是左右看了看,一时有点茫然。徐清环视一圈,发现四周安静异常,忽然察觉到什么:“今天不烧窑?”

    “也不是每天都烧,会统一定个时间,得先把窑攒满了才行。”

    秦风眼里有一闪而过的落寞。徐清看出来了,凡尔赛小王子的真实境况也许并没有他说得那么好。

    “烧柴窑是不是很贵?”

    秦风笑了:“清妹,看来你是真的不了解行情,柴窑岂止是贵。”

    以清代景德镇的卵型柴窑为例,烧一次得耗柴二十二吨,还得用两尺长碗口粗的松木,一半干一半湿,要求苛刻,耗费人力物力巨大。

    满窑一天,烧两天,冷却一天,一共四天,一窑成瓷五万斤,其中十之八九还有可能是次品。

    改造后的蛋形窑虽然缩小很多,松木柴量也随之大减,但窑内气氛、湿度、天气等不可控因素,依旧无法抵消这种古老烧瓷方法的大风险和大成本,这就导致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时间一长,就没多少人敢尝试了。

    “有句老话怎么说来着,十年出个秀才,三十年才能出个把桩师傅。能一次性烧成全窑的瓷,才不枉费这一趟劳心劳力,否则都是亏本生意。亏个一次两次还能吃得消,亏个三次四次谁还烧得起柴窑?”

    柴窑本身就是奢侈品,只有古瓷圈那批顶级大师、名家玩得起,自打大师瓷市场严重缩水,那些大师就消失不见了,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战气窑、电窑,寻求更加稳定的生产和可持续性发展,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古窑都已日薄西山。

    每年光是维护和保养就要砸进去不少钱,松木价格更是水涨船高,人力物力难以权衡,各方面都有点吃力。

    “你跟程逾白提过这个问题吗?”

    秦风一拍大腿:“一点小事干嘛要跟他说?清妹你是不是瞧不起我?我可是富二代好不好!虽然有点难,但我在想办法了,怎么都得撑下去。传统陶瓷可是永远的神,那么大块肥肉,我能放过?”

    徐清看他心里有数,没再多说什么。两人等了一会儿,程逾白姗姗来迟,伙合工人把这几天的坯都装进匣钵里,秦风安排人开始满窑。

    说到满窑,是个厉害的功夫活。不同类型的瓷器需要不同的温度,就在放在窑内不同位置。

    青花烧1280度,釉里红1325度,摆的位置就很考究,相差不能太远,又要有所区分,就特别考验把桩师傅的本事。秦风在景德镇物色三年,才找到一位经验丰富的把桩。

    可见梁佩秋的神赋有多稀有了。她忽而想起徐稚柳,再看程逾白时眼神有了细微的变化,她努力将他与故事里的小梁拼凑在一起,结果可想而知,他和小梁实在差太远了。

    “你在看什么?”

    程逾白看她晃神,帮着把窑口的水缸装满,擦干手走过来:“不是说要上去看看?原来龙窑很长,窑蓬上可以睡人,夜里都要盯着火,就近睡在旁边,现在都简化了,有测温计和设备监控的辅助,没必要再像以前那样盯着。”

    徐清没吭声,跟在他身后。

    走了一会儿,程逾白停下脚步,回头看她:“你怎么心不在焉的,在想什么?”

    “你相信转世吗?”

    “什么?”

    徐清站在台阶上,可以看到正在搬运松柴的工人进进出出。一座仿古柴窑,仿佛将她拽回千年以前。

    她看着程逾白,透过他好像看到码头云集的货船,入夜后大小巷弄里穿行的行色戏班子,敲锣打鼓咿咿呀呀,随着吴侬软语的远去,一名少年倚窗而立,仰头看天上明月。

    而在灯火阑珊处,一名白衣胜雪的少年则望着他。

    一回首,窗纸上映出两道剪影。

    她忽而心跳漏拍,来不及和程逾白多交代一句,立刻转身。

    自打遇见徐稚柳,她从来没有怀疑过故事的真实性,发自内心相信那个眼神温柔且坚定的少年,即便他身上偶尔会有阴郁的光影,她仍旧相信他,相信他的所有。

    可就到刚才,一闪而过的念头打破了原先成立的一切。

    程逾白会是梁佩秋的转世吗?就算是,那梁佩秋是徐稚柳故事里的梁佩秋吗?

    他说的都是实话吗?

    一路上她心潮澎湃,回到家第一时间找到躺椅上的徐稚柳,脱口而出道:“你有没有想过,也许小梁并不是杀害你的真凶?”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心怀钦慕,怎可能光凭做戏,滴水不漏?他那么聪慧的人,怎会看走眼?

    “你们之间是不是也有什么误会?”

    徐稚柳从梦中惊醒,一睁眼,瞳仁里有来不及撤去的大片阴影,像是黑夜里不知不觉盛开的荼蘼。

    徐清正要说什么,对上他阴沉的目光,瞬时冷静下来。

    她并不在意他是否说谎,是否欺骗她,事实上,她在意真相,更在意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也?像你以为的和程逾白之间的误会吗?”少年面上没什么表情,淡淡说道,“你就打算每天谈情说爱,以到达你的理想之地?徐清,你忘记爷爷了吗?忘记你曾经受过的羞辱了吗?”

    徐清的心彻底沉到谷底。

    “如果你非要用这种口吻和方式跟我说话,我可以给你时间,想清楚了再沟通。”

    她呼出口气,转身准备上楼,徐稚柳叫住她:“你之前说会带我去看月亮,还算话吗?”

    落地窗里有他的倒影,在城市闪烁的霓虹灯下,她极力分辨,他似乎变成一张模糊的面具。她顿时心慌难安:“徐稚柳,你到底……”

    “如果还算话,你可以提前兑现诺言吗?”

    他问她可以吗,她无从拒绝。

    “你可以告诉我为什么吗?”

    “没什么,只是想家了。”

    他微微一笑,那双眼眸里承载的依旧是同细沙一样的柔软与坚定,可徐清知道,他变了,他早已不是当初的少年。

    她能感觉到他正走向一个地方,而她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