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大明:开局认错爹,怂恿他造反>第61章 朝堂上吵起来了
  “按你这意思,是在说皇上无道?刚刚登基就引得天下大乱?”说话间,黄子澄审视着徐增寿。

  徐增寿怒火中烧,当场就啐了一口,怒喝道:“呸,卧槽你祖宗。”

  自知道这个消息以来,徐增寿已经是憋了一肚子的火,见黄子澄话中还暗藏杀机,想要坑害自己,顿时当着文武百官破口大骂起来。

  监察御史尹昌隆听徐增寿一骂,顿时也站出来怒喝道:“徐都督这是仗着自己是忠臣良将之后,就可以在皇上面前如此骄狂?”

  “你闭嘴,跟你有啥关系?”徐增寿骂道。

  但他也知道自己这些话要是建文帝有心,完全可以治他一个君前失仪之罪,情急之下直接指着黄子澄骂道:“你奶奶个腿儿,竟敢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坑害我?”

  说着转而看向朱允炆,“皇上你也看到了,这黄子澄仗着皇上的宠信,妄图打压微臣,居心叵测,老奸巨猾,还请皇上为臣做主啊。”

  站在武将前列的徐辉祖也听不下去了,叱骂道:“住口!黄大人也是你可以妄自菲薄的?”

  “还不向皇上请罪?”

  朱允炆看着这朝堂乱做一锅粥,一拍龙案,“够了,这朝堂可是你们随意喧哗之地?统统退下!”

  户部侍郎郭任跨前一步,朗声道:“皇上今日储财粟,备军实,果何为者?乃北讨周,南讨湘,其目的乃是为了剪除燕王羽翼,湘王此举乃是自己为之,徐都督明明知道,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是不满皇上决策,还是不愿意为皇上分忧?”

  意思很明显,就是说皇上储备钱粮,武备军队,为的不就是削藩吗?

  这几个削藩的王爷都是跟燕王关系不错,要削藩燕王必然要先将他们铲除。

  湘王明明就是以此行为来陷害皇上,你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这话是对皇上的决策不满?

  郭任这话倒是说的没错,但是这话直接就将朱允炆的意思挑明了。

  他跟三位大儒一直以来都是打着先瞒住燕王的计划,这被郭任当面说出来,面子上有些挂不住。

  但自己又不好直接跳出来反驳。

  对着黄子澄等几位大儒连连使眼色,让几人先行辩解几句。

  几人还没领会到朱允炆的意思,这时又一个御史跳出来道:“郭大人的意思是,在诸王没有犯错的情况下,都可以随意拿捏,将其都贬为庶民?”

  “连日来,这朝廷上下,各地百姓可都是议论纷纷,说朝廷谋害湘王,意欲杀鸡儆猴,以至天下哗然。”

  “这些事儿郭大人一句自己为之,轻描淡写就揭过去了?”

  这话一出,众人都面面相觑,四处打量这到底是谁胆子竟然这么大?

  敢跟着徐增寿在这儿瞎胡闹?

  等都御史袁泰定睛一看,好家伙,这不是自己手底下的人吗?

  咋的?

  这小子是想在背后捅我一刀?

  自己去抓湘王把事情办砸了本就心情烦闷,昨日在谨身殿就已经被朱允炆和三位大儒骂了个狗血淋头,今日这事儿要是处理不好,还不知道要受个什么处分呢。

  现在倒好,自己手底下的人也跟着唱反调了?

  可那御史偏偏不顾自己顶头上司想要杀人的目光,不卑不亢地就把话说完了。

  这话也是让朱允炆和三位大儒连连皱眉。

  无他,他们也没搞明白,为什么这事儿就像是插上了翅膀一样,就那么两天就传遍了天下。

  就算他们想要冷处理,但天下百姓都已经先入为主,再加上有之前连削诸王的事情打底。

  想解释也解释不清,这才是他们最为头疼的事情。

  “你……”袁泰正准备呵斥那御史两句,让他不要再说了。

  可那御史根本就没看他一眼,只是出列对着朱允炆抱拳道:“皇上,这诸王镇守天下,乃是先帝定下的国策,如今皇上登基才数月,就连削诸王。”

  “湘王还惨遭焚死,他们可都是陛下的叔叔,先皇要是在天有灵,也不忍心看自己的一干儿子被赶尽杀绝。”

  “臣等知道,这削藩之策不过是一些无知儒生的胡乱谏言,如果皇上继续听信他们的话,可能很快就是朝局混乱,百姓怨声载道的局面啊。”

  “如今天下百姓可都在议论,说皇上表面仁孝,实则心狠,对自己叔叔都能下此狠手啊。”

  这位御史语气相当诚恳,可以说都是肺腑之言。

  但是这话说出来那就是打黄子澄为首的三位大儒的脸,还顺带指责了朱允炆听信谗言。

  这让三位大儒顿时绷不住了,身为兵部尚书的齐泰怒喝道:“你这话是在说吾等误导皇上,迫害诸王逼他们造反?”

  那御史轻笑道:“齐大人此言差矣,下官可没这么说,下官此时只是在尽一名御史言官应尽的职责罢了。”

  “齐大人这么说,莫不是想效仿黄大人给徐都督下套,也想坑害于我?”

  说着又是对着朱允炆缓缓抱拳,“皇上,臣并无此意,还请皇上为臣做主啊。”

  “你……”齐泰顿时气的老脸通红,但是一时又不好再指责这御史居心叵测。

  一句话终究是没说出来,然后黄子澄和方孝孺又是站出来为自己和朱允炆展开辩护,朝堂之上一时间又是吵得不可开交。

  而且很多人竟然都觉得这朝廷的削藩之策很是不妥。

  比如都督府断事官高巍和户部右侍郎卓敬他们就是曲线削藩派的代表,他们觉得造成如今这番局面就是因为朱允炆采用了黄子澄和方孝孺等人的意见。

  按照他们的主张,这藩还是要削的,不削朝廷纲纪不立。

  但是削了又伤了叔侄之间的感情,所以朱允炆应该对诸藩加强恩宠,如果有骄逸不法者,初犯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则告太庙废处之。看書喇

  然后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比如在北边的诸王,儿子就分封去南边,在南边的诸王呢,儿子又都给分封去北边。

  或者将燕王改封到南昌,他失去了根基必然难以再行造反之事。

  这样一来,天下必然称颂这朱允炆贤明。

  可朱允炆一心想的都是一劳永逸,永绝后患。

  看着混乱的朝堂诸公,朱允炆此时已经焦头烂额,还有些心烦气躁。

  他知道如此着急的削藩之策,原本就有很多朝中大臣不满,但是碍于他皇帝的威严,这些大臣一直以来也只是上了几封奏疏。

  不敢在明面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如今湘王险些被烧死,这些人终于再也忍不住,发出了自己反对的声音。

  如果再这样下去,到时候可能就不只是诸王对朝廷心生防备,就连这满朝文武,一大半怕是都要离心离德了。

  现在如何处置湘王他都已经拿不定主意了,只觉得头脑发昏,想着自己是不是真的太急了,要是当初没有那么轻易地听黄子澄和方孝孺的意见,会是什么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