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三国:陛下何故造反>第646章 这盛世当如郑公所愿
  郑益恩的声音朗朗上口,开篇并没有直接叙述正文,而是讲述了郑玄在著书之时的时间与时事。

  而后方才根据时事引出新政,交代新政细节之时,又详细的分析了这些新政举措的益处。

  当然,在分析新政对百姓有益的同时,又分析了许多可能会遇到的危机以及解决措施。

  《郑公书》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古人著书对理的阐述,转而变成了一种对政的探讨。

  在关于当下新政的内容优劣等等方面郑玄实际上已经快要完成了。

  但是对于未来时局变化之后,政策可能会受到的影响缺少了阐述。

  但是董默在接手之后,不单单是点名了政策法规应该根据时局变化而及时改善,同样也点明了未来政策改善的方向与中心思想。

  “以民为本…”

  虽然“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子”的道理已经出来很多年了,但这还是第一次有当权者主动将其真正融入国家政策之中。

  在听完了整本《郑公书》之后,不论是郑玄还是沮授,亦或者是郑益恩都陷入了沉默之中。

  董默的脸上却是无悲无喜,依旧细心的亲自动手烹饪茶水。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郑玄的眼眶突然间就变得红润起来。

  “此生,无憾也!”

  他的时日无多,但毕竟亲眼见到过现如今长安的变化,知道百姓们都过上了好日子。

  他著《郑公书》,也是为了阐述新政的优劣,希望能够将新政推行下去,不要让新政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断绝。

  而董默补全的新政,也为郑玄解释了他许多的疑惑与不解。

  他一直以为董默的新政已经是趋于完整的政策,却没想到在董默的眼中,奉行的是“因时而动,因地制宜。万世不易,以民为本。”

  如此一来的话,在郑玄看来,将来许多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这天下大同的日子终究会实现。

  在郑玄说出自己了无遗憾之时,董默也目光坚定的盯着郑玄说道:“这天下终将如郑公所愿。”

  郑玄闻言满脸笑意,随即看了一眼一旁的郑益恩说道:“待到天下大定时,家祭无忘告乃翁。”

  郑益恩脸上流露出些许不舍,但他也知生老病死乃世间常态,故而恭恭敬敬的跪倒在郑玄的面前,磕头行礼道“唯”。

  在听书的时候众人又坐了很长一段时间,再加上郑玄的身体本就不好,此时显得异常的疲惫。

  于是董默十分知趣地向着郑玄告辞离开,他也实在不愿再再亲眼见到自己尊敬的长辈痛苦挣扎。

  而他也相信郑玄同样不愿意让自己看到他的窘态。

  而就在董默告辞离去的时候,沮授也向着郑玄辞别,随即迅速追上了董默。

  “董公且慢。”

  沮授在拦住董默之后,又向董默请教起了新政的一些不解之处。

  董默邀他上车同行,沮授也没有拒绝董默。

  二人一路同车来到董府,在车上聊了一路,而后又在府邸之中聊了小半天的时间。

  沮授自觉收获颇丰,随即略显感叹的开口说道:“若早些年能遇董公这样的明主,授也不至落得如今这般境地!”

  在沮授话音落下之时,董默笑着开口邀请道:“如今亦为时不晚。”

  沮授愣愣地抬头看了一眼董默,随即却是摇了摇头说道:“老夫已无心官场纷争,董公美意,恕老朽不能…”

  他的话没有说完,董默却是笑着开口说道:“就算不能为董家之臣,先生不一样可以做长安大学的文科院长吗?”

  沮授顿时反应过来,而后笑着向董默拱手说道:“郑公书乃是郑公一生心血之作,老夫也当替郑公将其传播开来。”看書喇

  而后董默邀请沮授在府中用过膳食,这才亲自将他送出董府。

  随后庞统便前来禀告,说是荆州刘琦命人送来上奏。

  在刚刚看了一眼奏书上的内容之后,董默随即双眼微眯,而后向着一旁的庞统问道:“不知道士元以为如何?”

  庞统也看过奏书之上的内容,抿了抿嘴唇之后说道:“臣年幼,不敢妄言。宜请诸公共商此事。”

  他话音落下之后,董默十分欣慰的点了点头说道:“士元也越发的沉稳了。

  不过士元啊,中年人的沉稳很好,但是年轻人的锋芒也切莫丢失。”

  庞统眉头微皱,他有些疑惑地盯着面前的董默。

  自家主公本就是一个稳重的性格,他也正是为了学习董默,方才收敛了自己原本略显骄纵的性格。

  而今董默却告诉他应该有年轻人的锋芒,这可就让庞统有些难以理解了。

  仿佛是看穿了庞统内心的疑惑,董默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

  在寡人看来,唯有正奇相合,方才能够成就大业。

  均儿性格过于沉稳,所以寡人希望他能够显露锋芒。

  你之前的性格过于锋芒毕露,所以寡人希望你能够有所磨砺。

  但是寡人希望磨砺带给你的是越发锋利的剑刃与越发厚重的剑柄,而不是一块如现在这般连想法也不敢与寡人吐露的应声虫。

  你明白了吗?”

  董默确实是喜欢诸多事物都尽在掌握的感觉,同样有着寻常人该有的控制欲。

  但是他却非常清楚,如果什么事情都由自己来做决定,自己终有一天会陷入盲目的境地。

  臣子不会向他提出谏言,遇到事情只会向他征求意见。

  他也不会再顾及其他人的想法,最终有可能会变得一意孤行。

  最为关键的是,所有的事情都由他自己拿主意的话,那么他很有可能会把自己活活累死。

  培养臣子开动脑筋,同样是一个明君该有的举措。

  庞统恭敬地向着董默施了一礼,而后缓缓开口说道:“臣以为此事对主公有利亦有弊…”

  庞统不愧是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但没能够亲眼见到现如今的荆州是什么样的情况,但他依旧准确的分析出了与诸葛亮相同的结论。

  荆州最终会成为各方势力共同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