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三国:陛下何故造反>第513章 董默的震惊
  在得到了李儒的谦让之后,陈忌躬身施了一礼以示感激,随后急忙向着董默开口说道:“主公,孙坚战死在了南阳。”

  随着陈忌的话音落下,不论是董默还是李儒都是一愣。

  略微一沉吟之后,董默示意对方坐下,然后继续开口说道:“说说吧,怎么回事!”

  陈忌随即从手中取出一份奏报,恭恭敬敬的递给董默之后方才开口说道:“从荆州传回消息,荆州刘琦派兵佯攻长沙,引得南阳太守韩当派兵增援。

  然后文聘与黄祖二人亲自率领十万大军于南阳设下伏击,最终将孙坚射杀。”

  就在陈忌话音落下之后,董默又仔细的看了一眼奏报,随即却是叹了一口气道:“看来这乌程侯还是没能够逃脱宿命!”

  落下之时,又神色复杂的摆了摆手说道:“此事我已经知道了,派人去江东吊唁孙坚吧!”

  伴随着董默的话音落下,陈忌先是有些犹豫,最后却是咬牙开口说道:“主公,孙策必定向荆州复仇,正是夺取荆州的良机呀!”

  董默闻言之后将目光看向陈忌,见对方神色坚定的盯着自己,他不由得叹了一口气,随后继续开口说道:“如今变法正是关键时候,不宜轻举妄动。

  等完成变法之后,本侯便要设法强国强军,届时方才是出兵关东之时。

  此时孙策就算是出兵攻打刘琦,双方之间也不会太过激烈,最多不过点到即止而已!”

  虽然是杀父之仇,但是只要孙策不傻,这个时候都绝没有与荆州死磕的道理。

  毕竟刘备与曹操正在围攻袁术,如果袁术败亡,那么不论是从徐州还是从豫州都可以出兵南下攻打扬州。

  只要孙策不傻,绝不会在这个时候过多消耗手中兵力。

  否则就算是他拿下了荆州,最终也不过是给刘备与曹操二人做嫁衣而已。

  所以孙策与刘琦之间虽有一战,但是这一场战争的结局却是已经注定了。

  在确定董默不会出兵之后,陈忌虽然有些不甘心,但是最终也没有开口多说什么话,而是将目光看向一旁的李儒,也十分好奇李儒会给董默带来什么样的消息。

  李儒向着董默拱手施了一礼,刚刚想要开口说话的时候,却是又想起这是自己弟子吴盛的功劳。

  于是他伸手拉了拉一旁的吴盛。

  吴盛见状之后当即会意,刚想要开口说话的时候,耳边却是突然间响起了董默的声音。

  “佩阳什么时候回到长安,竟现在才来见本侯!”

  伴随着他的话音落下,吴盛有些尴尬的挠了挠头,随后方才继续开口说道:“今日才到的长安,刚刚拜会了老师,便直接来了君侯府邸。”

  董默的脸上露出了些许笑意,盯着吴盛看了两眼之后说道:“佩阳可是带来了什么好消息?”

  吴盛见状之后面色平静的点了点头,随即缓缓道出了蒲元与袁农的事情。

  董默脸上的笑容顿时消散,而后变得凝重了起来。

  伸手接过了吴盛递过来的《汉农稻书》,细细的开始研读了起来。

  在场的所有人都面色平静的坐在那里,未曾发出丝毫的声响来打扰他。

  董默的双眸越来越亮,竟然在这书上看到了一丝后世的影子。

  而后他径直从原地站了起来,面色凝重的向着吴盛说道:“若是能够将此书推行益州,只需十年的时间,我大汉百姓便不用再为粮食发愁了!”

  他话音落下之时,径直上前拉着吴盛的手说道:“这位先生现在何处?”

  吴盛有些尴尬的咳嗽了一声,随即方才继续开口说道:“先生依旧在犍为挑选优质稻种,他认为南方的天气更加适合稻谷的生长,所以不愿意前来长安。”

  董默闻言之后点了点头说道:“这才是真名士!好,他既不愿意来见本侯,本侯便亲自去见他。”

  就在他话音落下之时,一旁的陈忌与李儒几乎同时开口说道:“主公(少主)不妥…”

  他们没有说出其中的缘由,但是董默却能够明白他们话语之间的意思。

  “呼——”

  董默长长的吐出了一口浊气,然后又仔细的思索了片刻。

  “如此大贤,若是不能够亲眼见之,当真是人生一大憾事!”

  话音落下之后,便将手中的书籍交给了一旁的陈忌说道:“请先生将这书籍刊印一万册,随后将之送到长安大学之中。

  无论文武医墨弟子,只要能够看得懂这书籍上的内容,并且对农业感兴趣,都将他们召集起来。

  另外再给治下的所有县令,郡守,州牧一人送上一份,让他们自行研读这农耕之法,然后再想办法推行乡里,让百姓们都按照新的方式来进行耕种。”

  董默虽然知道一些耕种的方法,他前世毕竟不是农民,哪怕是在书上了解过些许东西,知道翻土,施肥等等,但是毕竟没有亲身实践过,所以他哪怕有心改善农业,却也不敢擅自指手画脚。

  毕竟农业乃是国家之根本所在,关系着所有百姓的生计,董默可不想因为自己那半吊子的知识而影响到了百姓的生计。

  他一直都想要找一个这方面的人才,但是却一直没能够如愿以偿。

  而今既然发现了袁农,那便万万没有放过改善农耕的道理。

  在董默的命令之下,掌握了活字印刷术的长安大学很快便印刷出了一万册,所有学子人手一本的同时,也将他们向着四面八方发了出去。

  然而可惜的是,董默虽然重视农商,但是长安大学的学子却大多各有所长,并没有多少人对农业知识感兴趣。

  最终愿意研究这本书的人也只有区区六十余人。

  虽然这个数字与预想的相差甚远,但是董默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结果,随后便安排他们前往犍为,亲自向犍为的那位袁先生请教。

  既然袁农不愿意前来长安,那便把弟子派到他的面前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