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三国:陛下何故造反>第393章 传诏天下
  昭宁九年二月,大汉冠军侯上奏天子,请天子诏书天下,在大汉长期以来的察举制度之上再增添科举制度,称之为“恩科”。

  增加了每一名官员察举的名额数量,同时给予不同官职以不同的加分项。

  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许多在朝中有重臣的世家纷纷,有了这项政策之后,也就代表着他们可以名正言顺的推举自己家的子弟参与朝廷官吏的选拔。

  并且在参与选拔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大的优势。

  随后,董默又提出科举制度的细节,但凡是读书人,不论是何出身,都可以参与地方设立的考试,只要能够获得一定的成绩,能够获得参与最终科考的资格。

  只要能够获得考试资格,都可以在长安参与科举。

  最开始的世家子弟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但是当长安大学的学子在长安大学教习们的推举下也获得参与科考的资格之后,长安之中的权贵们顿时也就不乐意了。

  如果是世家子弟互相竞争也就罢了,不论怎么争,最终那些官职都还是落在世家手中。

  但如果让长安大学的学子们也参与进来,那么很大可能会是他们自家子弟落选。

  对于这一点的认知,长安世家们的认知尤为清晰。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联手抵制科举的,董默又提出建立贡院,凡是获得推荐名额或者通过地方考核的学子,哪怕是在最终的科考之中落选,也可以获得在贡院之中学习的机会。

  朝廷免费提供资源供养他们学习,同时,贡生在科考中也可以获得加分。

  原本准备抵制科举的世家们开始犹豫了。

  毕竟他们的手中掌握着大多数的察举名额,贡院的建立,对他们来说优势更大一些。

  最为关键的是,像是司徒王允所在的王家便可以拥有十个推举名额。

  而像是一郡郡守这样的官职,却只能够拥有两到三个推荐名额。

  如此一来,身居高位的高官获得了更多的利益,而那些身居地位的官吏,却因此而少了许多的机会。

  世家与寒门不同,世家最大的优势便是枝繁叶茂,子嗣众多。

  况且还有收拢人心,拉拢心腹等等,这些同样都是需要作官的名额的。

  他们又怎么会甘心自己比别人名额更少一些呢?

  于是在一部分世家准备抵制地方考试的时候,个别地方世家子弟已经开始摩拳擦掌的准备应试了。

  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董默的算计,最终获得了成功,世家成功的因为举荐名额的差异而被分化。

  抵制科举的世家并没有获得他们想象中的大获成功,反倒是因为部分世家的背叛而被搞得灰头土脸。

  然而科举制度的出现真正影响到的却不只是世家,另外还有整个天下大多数的寒门子弟。

  庐江某一处富贵人家,一名相貌富态的青年正在读书,就在这个时候,一名身材佝偻的老者匆匆忙忙的赶了进来。

  “主家,主家,喜事啊,大喜事啊~”

  那老者进门之后便气喘吁吁的想要开口说话,但是却只喊出了喜事,别因为情绪激动而不能再继续言语。

  青年见状之后放下手中书籍,将老者扶在他的对面坐下,伸手轻轻的拍抚着对方的后背,脸上带着平缓而温和的笑容,语气十分柔和的开口说道:“刘伯,慢一些,慢一些说。”

  在这个尊卑有别的年代,青年能够做到如此地步,已经令人极为感动。

  老者满脸感激的想要说话,但是却又因为气急而迟迟不能够开口,一时之间竟憋得有些面红耳赤。

  青年见状之后急忙给他倒了一杯茶水,也没有再继续出言宽慰他,而是回到他的对面坐下,静静的等待着老者恢复过来。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老者终于平复了自己的气息。

  “主家,天子传昭天下,令各地官吏举荐人才前往长安参与科举。

  凡是通过科举考试者,也可以获得朝廷任职的资格。

  并且如果未曾获得官员举荐,也可以在当地进行地方考试,只要能够获得一定的考试名额,也可以前往长安参予科考。

  主家苦读多年,如今正是主家大展身手之际…”

  青年闻言之后微微一愣,看了一眼身旁堆积如山的书籍,他确实是读过了许多的书,但是他却一直没有做官的机会。

  他出身富庶之家,时常开设粥棚赈济流民,在乡野之间也有些贤名。

  然而此时的庐江却在世家的掌控之中,他们任用人才的标准乃是亲疏,而不是贤德与才能。

  故而青年一直在等待一个出仕的机会。

  科举的出现给了他一粒曙光,但是随后他便开始犯起难来。

  这项政策是从天子刘辩那里传来的,就代表着推行这项政策的人乃是董卓势力。

  此时他身在庐江,地方上根本不会开设地方考试,他又如何获得科举资格呢?

  他的心底略微生出了些许的沮丧,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却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一般,随即伸手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说道:“哎呀,我鲁家商队常年在长江上下游之间往来贸易,若是顺江而上前往蜀地,不也同样可以参与地方的考试吗?”

  在心底生出这个想法之后,他随后便向着一旁的老者吩咐道:“刘伯,你下去做些安排,把我鲁家的家业往蜀中搬迁,如果带不走的东西,便尽数赠予百姓。

  三日之后,我便要启程前往蜀地,在哪里参与地方考试…”

  诸如青年之类的人很多,尤其是那些纯粹的寒门子弟,更是不惜千里迢迢赤脚而行。

  荆州某处,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草庐之中,同样是一名身材高挑的青年。

  他恭恭敬敬的向着司马徽行了一礼,十分感激地开口说道:“老师愿意举荐弟子,弟子深表感激。

  然而弟子虽然读书时日尚短,想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入仕。

  蜀中,幽州,并州,凉州都开设有地方考试,弟子想要凭借着自身的才能去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