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三国:陛下何故造反>第360章 义子孙策
  袁术突然间开始拉起了家常,这让孙策顿时警惕了起来。

  但是他却并没有直接开口打断袁术,而是静静的聆听着袁术追忆往昔的废话。

  终于,眼看着孙策便要不耐烦的时候,袁术终于说出了他自己的真实目的。

  “本公一见贤侄便感到亲近,不知贤侄可愿拜本公为义父啊?”

  伴随着他的话音落下,孙策只觉得一种恶心之感涌上心头。

  他虽然年少,但却继承了霸王绝学,年纪轻轻已是顶级武将之列,心比天高,豪气干云。

  年少的时候,他便以自己的父亲作为榜样,崇拜的也大多都是一些武力高强之人。

  总之孙策对于袁术这样的人很没有好感。

  与对方打交道之时称一声伯父已经很让他反感了,现在倒好,袁术竟然还要认他当义子。

  他很想要就此拒绝袁术的请求,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却是注意到了周瑜正在给他使眼色。

  少年时便与周瑜相交,他如何不明白周瑜是在劝他答应下来。

  脑海中想起自己此行的谋划,他也知道若是成为袁术的义子,或许便更加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

  就在孙策犹豫不决之时,袁术却是继续开口劝说道:“说起来你我两家本就是世交,而今两家也已经结了姻亲,要是贤子能够拜本公为义父,那今后你我两家便更是亲如一家了!”

  伴随着他的话音落下,孙策抿了抿自己的嘴唇之后咬牙道:“承蒙袁公不弃,小侄敢不奉命!”

  话音落下之后,直接出列跪倒在袁术的面前,将额头磕在地上,口中开口说道:“孩儿孙策,拜见义父。”

  袁术闻言之后当即大喜,径直上前将孙策从地上扶了起来,十分开心的开口说道:“当初本公欲与文台结拜为兄弟,却被一些不想干的人阻止!今日能够收伯符为义子,也算是了却了本公的一桩心愿。”

  话音落下之后,随即又唤来仆役换置酒席,又请来了自己麾下的文武将校,当真是好一番庆贺。

  袁术麾下的文武们得知了孙策被收为义子的消息,个个脸上都写满了震惊的神色。

  有人是羡慕有人是嫉妒,而有的人则是神色复杂难以名状。

  向孙策敬酒的人络绎不绝,想要巴结这位袁术门下的新贵。

  等到酒过三巡之后,周瑜却是突然间起身开口说道:“伯符今日拜袁公为义父,此乃天大的喜事。

  奈何这喜事来的太过突然,以至于在下竟然都没能够为袁公与伯符准备贺礼!

  忏愧忏愧…”

  他话音落下之时,上首的袁术便将注意力落到了周瑜身上。

  只见他英姿勃发,羽扇纶巾,仪表堂堂,气质儒雅,一看便是少年俊杰。

  单单从相貌上看,袁术便对他也生出了诸多好感。

  听到他的言语之后,袁术却是笑呵呵的向着一旁的孙策问道:“吾儿,这又是哪家的少年俊杰?你可还没有向为父介绍呢!”

  孙策闻言之后只觉得腹中一阵干呕,但他还是强行忍住了内心的不适,随即开口回应道:“这是策的义弟周瑜,周公瑾,乃是故洛阳令周异之子。”

  袁术闻言之后先是一愣,随即满脸诧异地盯着周瑜问道:“没想到的竟是故人之子!”

  话音落下之后,他又仔细的打量起了周瑜两眼,随即笑着开口说道:“既是故人之后,那便不必如此客气。

  贤侄既然主动开口提及贺礼之事,怕是心中已经有了主意,不如便请贤侄直言吧?”

  听到了袁术的话语之后,周瑜随即朗声笑道:“听闻袁公此时正欲与孙伯父征讨扬州,瑜的叔父乃是丹阳太守周尚,瑜愿意说服叔父出兵帮助袁公出兵扬州,取扬州之地以为贺礼。”

  伴随着周瑜的话音落下,现场顿时变得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满脸诧异的盯着周瑜,没想到这个年纪轻轻的少年,竟然开口便是拿扬州之地作为贺礼。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袁术方才哈哈大笑道:“贤侄有此心意,本公心中已是大慰。

  但贤侄毕竟…”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一旁孙策便迅速反应过来。

  他随即跪倒在袁术的面前说道:“孩儿拜袁公为父,也同样没能够为义父送上礼物。

  公瑾之言倒是颇合孩儿心意,孩儿斗胆,恳请义父借与孩儿三千精兵,孩儿也愿为义父平定江东。”

  孙策的话语之后,袁术整个人都愣住了。

  犹豫了片刻之后,他又看了一眼周瑜,这才开口说道:“吾儿既有此心意,为父自无不允…”

  袁术最终答应了孙策与周瑜的请求,同意他们领兵从丹阳南下,与身在江夏的纪灵兵分两路,共同夹击刘繇。

  昭宁八年,孙策在袁术手中借了三千精兵,而后从丹阳太守周尚借兵五千,又从历阳的吴景那里要来了两千兵马,最终组成了一万大军渡江南下。

  此时的刘繇刚刚被袁术大军击败,麾下的军队早已经士气全无。

  在孙策强大的个人武力震慑下,刘繇根本不敢与孙策交锋。

  于是他一路狼狈逃窜,便如历史上的那般让小霸王孙策夺得了江东。

  孙策随后又在江东收服了周泰丁奉徐盛等等武将,又收服了不少的江东世家,得到了张昭张弘等等人才。

  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且说孙策南下之后,袁术原本也打算让纪灵渡江攻打扬州的地盘。

  但是很快他便收到了来自北方的消息,在权衡利弊之后,最终决定将攻打扬州的重任交给自己的义子孙策,从而专心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北方。

  昭宁八年,卢植收到了幽州公孙瓒的同盟书信,却并没有顾及师徒情谊选择与对方联手,而是回信公孙瓒道:“今年老夫在九江治学,收徒若干,先授儒家仁义,而次授兵法。

  易侯用老夫之兵法北击乌桓,扬我大汉国威,此老夫之幸也!

  然易侯暗刺刘公,豪夺幽州,何谈仁义?

  老夫不敢当易侯师徒之名,亦不敢与易侯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