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三国:陛下何故造反>第357章 索要玉玺
  “阿弥陀佛,袁公明知玉玺下落,何故故作不知耶?”

  在听到了袁术的话语之时,莲生大师却是双手合十唱了一声佛号,然后面色奇异的盯着袁术说道。

  袁术闻言之后先是一楞,略微思索之后却是想起传国玉玺似乎还在孙坚的手中。

  他顿时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色,而后看向莲生之时,眼眸中更多了几分尊崇。

  “不愧是莲生大师…”

  这天下知道孙坚有传国玉玺的人不多,要么就是他袁术,要么就是袁绍。

  但是在瞬间夺得传国玉玺之后,袁术与袁绍也只是给曾经的刘表说过。

  虽然在这些诸侯的圈子里面,传国玉玺去向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但是民间毕竟没有流传这些消息。

  最为关键的是,就连袁术自己都不敢确信传国玉玺在孙坚的手中,眼前的莲生大师却能够言之凿凿,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他的心底由衷的生出了敬佩的情绪,随后开口与袁术说道:“大师啊,本公虽然知道传国玉玺的下落,但是孙坚也不会将传国玉玺交给本公啊!”

  他话音落下之时,莲生大师却是摇了摇头说道:“孙家同样有帝王之气,但是却需要付出两代家主的性命作为代价!

  并且就算是能够称帝,国运也不过一百年,最终或许还会落出的一个绝嗣的下场。

  你可将此言转述孙坚,若他冥顽不灵,贫僧再想办法相助袁公便是!”

  伴随着他的话音落下,袁术的面色当即一凝,随后十分诧异的开口向着莲生问道:“依照大师的意思,孙家竟也有…”

  他的话没有说完,莲生大师便摆了摆手说道:“袁公之女,可是嫁给了孙家!”

  袁术闻言之后面色骤变,他原本只是想要与孙坚联姻,以此恢复同盟,共同瓜分荆州与扬州。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嫁女儿的举动竟然分润了自己的帝王之气,竟然让孙家也有了称帝的机会。

  心念至此,袁术的内心悔恨不已。

  但是木已成舟,为今之计也只有想尽办法说服孙坚交出传国玉玺。

  袁术随即亲笔书信一封,将莲生大师已经抵达汝南的消息告诉给了孙坚,并且在书信中提及了关于孙家帝运的问题。

  而后他又在书信之中苦口婆心的与孙坚说道:“莲生大师乃是得道高僧,他既然断定了孙家气运与传国玉玺之事,本公便希望文台能够谨慎考虑此事。

  如果文台手中当真没有传国玉玺便也罢了,只当是本公误信了莲生,只需书信一封,本公必定替文台主持公道。

  但如果文台手中当真有传国玉玺,便希望文台兄能够交予本公,本公愿意全力相助文台取荆州,而后再联手瓜分扬州。”

  孙坚在收到这封书信之后整个人都傻了眼,传国玉玺在他手中确实是藏了许多年。

  而他也从来没有跟旁人提起过这件事情,当初袁绍等人就算是怀疑,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也不曾逼迫自己。

  而今袁术这封信可就来得太突然了。

  书信中提及到了一个同样给孙坚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莲生大师。

  如果莲生只是说他手中有传国玉玺的话,那么孙坚还会狡辩一二,毕竟是天命之争,他孙家获得传国玉玺便是得了上天垂青,如何不能争夺天命?

  如果按照莲生的说法,孙家的帝运势必会落到孙权的身上。

  孙权生来就紫髯碧眼,一副天潢贵胄的模样,常年被孙坚隐藏在家中,几乎很少让他出去示人。

  莲生说他孙家有帝王之气,这句话是孙坚极其愿意相信的事情,但是莲生又说孙家的帝运需要他与孙策父子二人的性命去换。

  这下子可就让孙坚有些为难了。

  一方面他舍不得代表天命的传国玉玺,且他不愿意放弃孙家帝运。

  但是按照莲生大师的说法,如果他不这么做的话,自己与自己儿子孙策势必会成为孙权的垫脚石。

  莲生大师的许多话都与他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谋而合,以至于最终孙坚对莲生的话已经信了八九分。

  孙策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找到了孙坚,他语气十分坚定的开口与孙坚说道:“我与二弟都是父亲的儿子,若是能够为二弟争得天命,孩儿就算是刀山火海,也绝不退缩。”

  在听到了孙策的话语之后,孙坚反倒是对此事更加纠结起来。

  他自己征战沙场多年,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是作为父亲,怎么能够愿意自己的儿子为所谓的帝王之业陪葬。

  最为关键的是,这孙家付出两代人性命换来的帝业,或许连一百年的国运都换不来。

  思索了五六日的时间,始终拿不定主意的孙坚却是突然间收到一个消息。

  他最终决定用传国玉玺换荆州,如果可以的话,将来在扬州再分一杯羹自然更好。

  哪怕是没有了所谓的天命,也可以借机扩充孙家的势力,以此保障在将来的乱世获得更多的筹码。

  当孙坚果真将传国玉玺送到袁术面前的时候,袁术对于自己即将取代汉室成为天子更是深信不疑。

  而就在这个时候,前线又传回了纪灵在江夏大败刘繇,将刘繇赶回了江东的消息。

  这个消息更是让袁术亢奋不已,认为这是天命所归,苍天庇佑,故而他麾下的军队方才能够所向披靡。

  实际上纪灵之所以能够击败刘繇,根本原因却还是来源于刘繇自己作死,逼走了自己麾下最为勇武的大将太史慈。

  太史慈虽然不得刘繇看重,但是他在那些基层的将领心目当中却是有些极高的地位。

  一个名为魏延的年轻人在太史慈增援江夏时投奔到了太史慈麾下。

  虽然他一直寸功未立,但是却也因为个人的勇武而被太史慈提拔为了一名伯长。

  虽然这个官职很小,但是魏延却觉得太史慈对自己有提拔之恩。

  太史慈被刘繇逼走之后,知恩图报的魏延却并不甘心就这么让自己的恩公咽下这口恶气。

  准确的说是,魏延自己不打算咽下这口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