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三国:陛下何故造反>第294章 岷江之战
  对于君主来说,善于纳谏也是美德。

  董默答应了赵云的请求,选择亲自坐镇大军与黄忠一同佯攻巴西郡。

  也正是因为这个决定,让他得以保全了自家性命。

  兵分两路的安排落到了甘宁耳中的时候,原本想要跟着黄忠一起行军的甘宁有些忐忑不安起来。

  在迎接董默的时候,黄忠说的话至今依旧历历在目。

  他十分担心黄忠会真的把他推荐给董默,这样他就不能够继续跟随黄忠习武。

  为了不被黄忠想起这一茬,他决定暂时避开董默,不与董默亲自见面。

  于是就在董默黄忠与高顺领兵南下巴西郡的时候,甘宁选择了跟随赵云一同西征梓潼。

  大军行至岷山,却被一条蜿蜒盘旋的河流阻拦住了去路。

  这河流乃是长江流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岷山南麓,经四川盆地,由西北向东南汇入长江,其水量之丰厚,两倍于黄河,被这个时代的人认为是长江的源头所在。

  由此向北绕过岷山,也能够对梓潼发起攻击,但是如果这么做的话,耗费的时间将会是现在的数倍有余,根本起不到奇袭梓潼的目的。

  根据乔瑞的巴蜀地形图记载,益州北部的梓潼同样是山峦叠嶂,道路崎岖,根本不适合骑兵作战。

  再加上赵云此行的目的乃是攻城,就算是带着战马到了梓潼城下,这些战马也是无用。

  在经过了短暂的思索之后,赵云决定放弃战马,选择以步卒的渡过岷江,最后奇袭岷江西侧的梓潼。

  留下了一千多名士卒在东岸扎营看管战马,他自己则率领着剩下的两万多人开始砍伐树木制造木筏。

  三天的时间便已制出木筏数百艘,每一艘都能够容纳七八人,只需要来回几次的功夫,便足以全军渡过岷江。

  然而就在赵云准备渡江的这一天,湖面上却是起了大雾。

  凉风吹拂在士兵们的脸上,就如同刀割一般。

  “出发——”

  望着看不见对岸的江面,平静得有些可怕。

  但是这样平静的江面,江面上笼罩的大雾,都可以成为赵云渡江的理由。

  毕竟大雾会遮掩敌人的视线,别说是岷江边上并没有什么水军,就算岷江真的有什么水军驻扎,恐怕也很难发现董卓军队的踪迹。

  赵云没有想到的是,他终归还是小看了刘琦麾下的人才。

  亦或者说是他小看了刚刚投奔刘琦不久的法正。看書溂

  在这位少年谋士的谋划下,文聘十分轻易的拿下了益州。

  这虽然是对荆州的刘琦十分有利,但是同样也让刘琦背负上了背信弃义的骂名。

  这个许多人把名声看得比性命更加重要的年代,法正并不能够以此功绩走上刘琦的朝堂,甚至还要刻意的避开与这件事情之间的关联。

  文聘作为一个战功赫赫的武将,也正是因为背了这个黑锅,故而在夺下益州之后,他非但没有受到什么封赏,反倒是在明面上遭受到了刘琦的责罚。

  对此法正与文聘也没有丝毫的怨言,反倒是十分的感激刘琦。

  刘琦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奖赏他们,也就不会将她们推到明面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件事情也就不会在持续发酵下去,从而影响到二人的未来发展。

  刘琦已经对他们作出了惩罚,也就代表着他们犯下的过错已经不会再被刘琦追究。

  最为关键的是,他们给了刘琦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又为刘琦背下了黑锅,在刘琦的心目当中,他们已经成为了刘琦的心腹。

  也正如法正所预料的那般,在发现董默增兵汉中之后,刘琦第一时间找到的人便是文聘与法正。

  新投奔的张任与严颜虽然同样被刘琦委以重任,但是他们毕竟算不得是刘琦的心腹。

  遇到危机之时,刘琦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文聘,并且还顺带着也召来了法正。

  当刘琦向法正询问如何应对董卓的进攻之时,法正却是不慌不忙的开口说道:“汉中虽有兵马六万,但是却不足以攻破巴蜀。

  如果想要占据巴蜀之地的话,那么他便必须得兵分两路。”

  话音落下之后,法正毫不客气的来到益州的地形图前,用手指的图上的一个地方说道:“若我是董卓,要攻打益州,便会派遣一路兵马攻打此处。”

  在他话音落下之后,刘琦皱眉沉声问道:“以卿之见,该当如何应对?”

  法正随手指在岷江,然后开口说道:“要取梓潼,必先渡岷江。

  可于此地设伏,半渡而击之。

  再调舟师顺江而下,董贼可破也!”

  听到了法正的建议之后,刘琦心里还有些犹豫。

  他非常担心董默会派遣大军强攻巴西郡等地,若是此时分兵,会有被董默各个击破的风险。

  就在他内心犹豫不决的时候,文聘却是毫不犹豫的站出来支持法正道:“末将愿意领兵镇守岷江。”

  有了文聘的支持之后,刘琦便只好答应了法正的计策。

  以文聘为大将,法正为军师,领荆州兵三万,水军三千北上岷山。

  大军依山傍水扎营,在上游建有水寨。

  寨子里的船只并不多,只有刘琦迁都时带来的三千多名水军。

  但就算是如此,相比较于依靠木筏渡江的赵云军来说,也是占足了便宜。

  当赵云的军队抵达岷江之后不久,荆州的探子便发现了他们的动向。

  在得知赵云准备依靠木筏渡河之时,文聘对于法正的钦佩便可谓是五体投地。

  他原本想着趁夜偷袭赵云军队的营寨,但是法正却否定了他的计策。

  此时夜袭赵云营寨,虽然也能够给措手不及的董卓军造成诸多损失,但是却远远达不到让董军溃败的程度。

  反倒是会因为渡江作战而不能及时撤退,平白损耗了益州的兵力。

  故而法正向文聘提议,趁着董卓军队渡江之时于岸边设伏,等到董卓军队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再发起进攻,最后派遣水军顺江而下。

  这是法正一开始就提出来的计策,也是目前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案,文聘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