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三国:陛下何故造反>第864章 玄德北上
  在听到了刘备的言语之后,诸葛亮也只能够准备答应下来。

  然而就在他刚刚开口之时,陈到却是匆匆忙忙的从门外闯了进来。

  “主公,卢公卒了。”

  伴随着来人的话音落下,刚刚还准备与诸葛亮一起去长安的二人顿时愣住了。

  刘备是卢植在九江之时的弟子,而诸葛亮也是卢植在长安大学之时的学生。

  说起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也算是同门,毕竟二人之前也在同一个老师门下读过书。

  然而当他们听说卢植卒了之后,脸上却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

  “怎么可能,怎么突然间就…”

  按理说卢植如果病重,早早的应该就会通知刘备这个门人弟子。

  毕竟刘备算是卢植弟子之中身份地位最高的一个了。

  年前过年的时候,刘备派出去给卢植送新年贺礼的使者回来之时尚且告诉刘备:卢公身体健康。

  怎么刚刚过完年不久,自家老师就没了?

  刘备随即拉着陈到开口询问:“叔至,发生了什么事情?”

  听到了刘备的询问之后,陈到随即开口将自己听说的消息转述给了刘备,同时还将信使送来的书信交到了刘备的手中。

  刘备愣愣的看着手中书信之上的内容,他弄清楚了整件事情的起末之后,随即将手中书信交给了一旁的诸葛亮。

  “老师他,为何…”

  刘备智慧并不算特别高,他高的应该是情商。

  故而只是通过卢植在杨修门前自尽的消息,他并没能够猜出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他想不明白老师为什么会主动求死。

  杨修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而已,就凭借着老师的威望,实际上只需要一句话便足以致杨修于死地。

  而且,老师如果反对董默称王,也只需要振臂一呼,天下各方士子都将云集在老师的麾下,包括他刘备刘玄德,都将甘心为卢植之羽翼。看書喇

  有如此惶惶大势,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轻生?

  刘备喃喃自语了许久,却始终没能够想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然而诸葛亮在看完了书信之后,沉思了一炷香之后却是突然感叹道:“好一条毒计,好一个舍生取义!卢师千古!”

  伴随着诸葛亮的话音落下,所有人都将注意力落到了诸葛亮的身上。

  诸葛亮并没有等他们开口,随后便自顾自的解释道:“杨修在朝堂之上突然间提出要册封董相为王,这件事情董相之前很明显并不知情,所以杨修打了董相一个措手不及,将董相逼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诸葛亮缓缓的分析出了朝堂之上发生事情的风波及影响,而后他的弟子刘潜便突然间开口问道:“老师,董公封王不好吗?”

  他话音落下之后,诸葛亮伸手轻摇着羽扇,同时微微摇头说道:“好与不好,取决于董公的态度。

  封王,加九锡,禅让等等,这是篡权夺位的前兆。

  如果董公志在天子之位,那么他在推辞几次之后,便会顺势接受朝廷的封赏。

  然而一旦他封王,那么天下人便都能够知晓他的野心。

  他之前所积蓄的名望,至少有一半会大打折扣。

  不论是主公亦或者是荆州,都会因此而生出芥蒂…”

  刘备目光变得有些深邃,他抬头看向诸葛亮问道:“所以,老师的死,是为了替董相解围?”

  他话音落下之时,诸葛亮便点头说道:“卢公之死,实际上也代表了董公的态度。

  他无意于九五至尊之位,又不得不应对麾下的臣子。

  所以,这是一条计策,一条以牺牲卢公性命为代价的毒计…”

  “老师他……”

  刘备的话还没有说完,随后他便没有再继续开口询问。

  他想起了自己的老师,记起了自己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像老师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惧怕为大汉流血牺牲呢!

  “去,备马——”

  这一次刘备没有再安排护卫的意思,而是坚定轻骑北上去晋阳送老师最后一程。

  而就在他话音落下之时,他又将目光看向一旁的诸葛亮。

  诸葛亮此时眸光之中尽是灼热的光彩,卢植的死并不让他感到悲伤,反倒是让他隐隐约约有些亢奋?

  他仿佛是看到了自己的偶像,看到了指引自己人生道路的明灯。

  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若能以热血涤荡乾坤,生死何足惜?

  所以他不为卢植的死而悲伤,只为卢植的死而心生敬仰。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卢植用自己的生命成就了自己的道,诸葛亮觉得自己应该弹冠为其庆贺,而不该为其悲伤。

  所以诸葛亮突然间就笑了,他笑得很是大声,笑得刘备的面色都变得越发凝重起来。

  而就在这个时候,他一把伸手拉住刘备的胳膊说道:“主公,卢公成道也,我们应当一同快马北上,为卢公千古而贺。”

  他话音落下之时,刘备突然间就觉得自己有些不理解他对面的诸葛亮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诸葛亮抓住他的手,却是在微微发抖,另外一只紧握着羽扇的手也在发颤。

  刘备突然间就明白了诸葛亮内心的想法,他的脑海中也想起了自己的宏愿,同时也想起了自家老师卢植的宏愿。

  他突然间也笑了,拉着诸葛亮的手笑了很长一段时间。

  刘潜有些不明白,不明白老师的恩师死了有什么好庆贺的。

  至亲好友与老师去世了,不应该悲伤的吗?

  十二岁的刘潜读过一些,也知晓一些世间的道理,但是他所知晓的道理终归还是有限,所以他体会不到诸葛亮与刘备的欢喜。

  但是他却牢牢的将这一幕记在了自己的脑海之中,而这一幕也将影响他未来的一生。

  “走吧,孔明,我们走,去晋阳…”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