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三国:陛下何故造反>第829章 华夏的孔子说
  在与扶余王对话之后,李世不知该如何形容自己此时内心的心情。

  既有些同情扶余王的智商,又有些感叹袁熙不愧是四世三公的袁家之后。

  哪怕现如今袁家的这面大旗早已经彻底的倒下,袁熙依旧能够扯着四世三公的虎皮忽悠那些番邦小国。

  在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之后,李世又找到了高句丽王。

  他开门见山的给出了自己的条件,希望高句丽王能够选择臣服,并且按照董默的要求做出保证。

  高句丽王对于董默的要求十分的疑惑,他同样不明白为什么董默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但是既然董默已经提出来了,他便也开始认真的考虑了起来。

  过了片刻之后,他直接点头答应道:“我们高句丽本就以儒家治国,对于华夏的圣人也是十分的尊敬。

  等回到了高句丽后,本王可以命人铸造孔子的雕像,然后亲自铭碑刻字,上书——孔子出于华夏。”

  他话音落下之后,李世觉得十分的满意,他又觉得这多少有些不够妥当,然后就继续开口说道:“除此之外,我们所学儒家之经典也必须有所改变。

  嗯,这样吧,把论语的子曰二字统统改为‘华夏之孔子曰’,如此一来,高句丽世世代代便都能够铭记孔子出于华夏,主公的命令也就能够达成了。”

  他话音落下之后,高句丽王的脑海中想起了藏于王宫之中的那些典籍,里面很多都是直接用的“子曰”。

  如果真的通通改一遍的话,这些书籍的原本也就不能够用了。

  重新抄写一遍,可是要耗费大量的财力与物力,同样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高句丽王的脸上露出了犹豫不决的神色,一切都进入李世的眼底。

  李世的面色开始变得阴沉,随后神色有些不善的盯着高句丽王问道:“怎么?你不愿意吗?”

  伴随着他的话音落下,高句丽王急忙矢口否认道:“不,不是,本王自然是愿意的。

  不过我国多年来一直都…”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李世便直接面色阴沉的开口说道:“我家主公只给了你们两条路,一条是按照我说的做,一条是亡国灭种。

  本将军也不欺负你,给你自主选择的权利。

  高句丽的未来,还是由你这位高句丽王亲自来选吧!”

  伴随着他的话音落下,高句丽王只觉得对面的李世简直不当人。

  “这是两个选择吗?”

  他觉得李世霸道极了,也对李世背后的董默心生出了畏惧。

  这种一言而决一国之生死者,当真是让人望而生畏。

  在经过了短暂的沉默之后,高句丽王满脸苦涩的点头答应道:“本王同意你的要求,回国之后便按照你的命令行事。

  将所有的书籍都重新抄录一遍,旧有的书籍通通进行销毁。

  又不听从上邦号令,私自藏书的人通通坑杀。三年…不,一年之内,一定让高句丽只剩下改良之后的儒家典籍。”

  他话音落下之后,李世的脸上顿时露出了不乐意的神色。

  “我家主公岂是焚书坑儒之辈?”

  他狠狠的瞪了一眼高句丽王之后,随即继续开口说道:“给你三年的时间,把所有的书籍重新抄录。旧有的书籍全部收藏起来,本将军要带回长安送给主公当做礼物。”

  他话音落下之后,高句丽王脸上的苦涩之情溢于言表。

  他不好反驳李世,随后便直接点头答应了下来。

  而就在这个时候,李世又继续开口说道:“那个袁熙你准备如何处置?”

  他话音落下之后,原本满脸苦涩的高句丽王顿时变得面色凝重起来。

  他神色警惕的盯着对面的李世,语气坚定的开口说道:“袁,袁先生乃是本王的贵客,本王无论如何也不会将他交给将军。除非本王死了…”

  李世闻言之后微微一愣,从来没有想到高句丽王竟然如此维护袁熙。

  他伸出一只手指掏了掏耳朵,随即开口说道:“袁熙应该早就知道公孙康已经归顺了朝廷的事情,难道他没有提前与你们说过中原的局势吗?”

  他话音落下之后,原本神情坚定的高句丽王顿时目光有些呆滞。

  袁熙倒是说过一些中原的事情,却并没有与高句丽王说过董默的强大。

  而后李世便又继续说道:“他这是在哄骗你们,你还愿意保着他吗?”

  高句丽王闻言之后咬紧了牙关,在脑海中想起了袁熙,然后想起了自己与袁熙之间的点点滴滴,随即咬牙切齿的开口说道:“就算是如此,本王也不会将他交给将军。”

  李世这下子更加疑惑了,他觉得这个高句丽王与袁熙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太过于亲密了一些?

  什么样的友情竟然能够让高句丽王对袁熙如此包容?

  他见高句丽王一副铁了心的姿态,知道自己恐怕没有办法让他交出袁熙,除非自己真的出兵扫平高句丽。

  在经过了短暂的沉默之后,李世随即开口说道:“我可以让你继续庇护我袁熙,但是袁熙如果再敢离开高句丽一步,将军便派兵踏平你高句丽。”

  他话音落下之后,高句丽王的身体微微一颤。

  随后他却是松了一口气,而后满脸郑重的向着李世说道:“多谢将军,本王一定会好好的看护袁先生。”

  双方达成了协议之后,李世随即便又开始与高句丽王商议起了接下来的事情。

  高句丽王国今后以大汉附庸的身份在辽东以东的土地上发展,大汉保证高句丽王国栋自主权利,但是高句丽国王的更替必须经过大汉王朝的准许,否则大汉有权利也出兵替高句丽王室清君侧。

  每一位高句丽王国的储君都必须派到长安读书学习汉家的文化,一旦确立了储君之后,高句丽王国便不能够去进行更换。

  除非大汉判定高句丽的储君不合格,否则高句丽王便只能够任命储君为新王。

  除此之外,双方还规定了很多方面的细节。

  例如高句丽王国每年税收的百分之十将朝贡给朝廷,每年需要选出多少名秀女送入大汉等等。

  反正就是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但是也换来了大汉王朝的庇佑。

  任何国家只要敢对高句丽王国宣战,便视为对大汉王朝宣战。

  反正高句丽王国的储君就在大汉长安,就算高句丽王国被覆灭,大汉也有义务为高句丽复国。

  当然,高句丽如果要开拓新的土地,你必须得经过大汉的同意。

  如果私自扩充土地,大汉将保留对高句丽用兵的权利。

  一条条一件件事情被文字的方式书写出来,根本容不得高句丽王做出任何的反对。

  反正李世的态度就是十分的明确,只要你不同意我的要求,我就直接出兵高句丽。

  到时候高句丽的一切都是大汉的,高句丽王也就不用像现在这么烦恼了。

  高句丽王被迫签下了协约,随后便带着自己麾下的那些残兵败卒灰溜溜的回了本国。

  在高句丽王签了协约之后,李世几乎是复制了同一份同样的条约交给扶余王。

  扶余王此时也已经了解到了大汉朝廷的可怕,根本不敢做出任何的违背。

  在他同样签下了不平等条约之后,便也被李世给放归了本国。

  等李世完成这一切之后,后知后觉的公孙康方才找到了李世,向他询问为什么高句丽与扶余两位君王会被放走。

  当李世告诉他协议的内容之后,公孙康却是陷入了沉默之中。

  他知道辽东恐怕是要完了,公孙家也会就此衰败。

  别说是未来的宏图霸业,就算是要保障公孙家的发展都有些困难。

  周围的国家都已经投靠了大汉,都是受到大汉王朝庇护的小弟,公孙康对这些国家的威胁近乎于无。

  如果他真的出兵攻打这些附属国,说不定还没有等他打下来,董默的军队便已经杀到了辽东。

  所以,辽东只能够老老实实的作为一个沟通辽东诸国的中转站,别想再有什么更多的发展。

  公孙家虽然可以凭借此而富贵,但手中的权力迟早有一天会被朝廷收回。

  在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公孙康并没有声张,而是继续配合李世做起了出征三韩准备。

  而有了公孙康的全力配合,又有襄平百姓的鼎力支持,战前准备很快完成,行军路线和粮草辎重也安置妥当。

  然而就在李世大军准备东征之时,公孙康却是收到了一个令他愤怒的消息。

  鞠义在乐浪击败了三韩联军,并且在乐浪截住了逃回去三位大王。

  此时鞠义已经成功的劝降了三位韩王,与他们组成了一个新的联盟。

  这个联盟以鞠义为首,聚集了乐浪,三韩等地的大量民兵,最终组成了一支八万人的联军。

  这支军队都被囤积在乐浪城中,而鞠义也“发动”了城中的百姓迅速的增高城墙,似乎有意将乐浪打造成一个坚固的要塞。

  得知这一消息的公孙康急得不行,急忙催促李世尽快出兵。

  而李世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却是不慌不忙,对于这个鞠义却是生出了几分兴趣。

  李世让公孙康率领两万兵马为先锋,而他自己则率领五万兵马为中军。

  公孙康沿途都小心翼翼的提防着敌人伏击,当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然而这一次他却是平平安安的抵达了乐浪,望着那变得高大宽阔的城墙,公孙康一时之间竟有些无奈。

  此时已经到了垂拱六年的九月,天气已经逐渐开始变得寒冷起来。

  来自巴蜀的汉军士卒已经感受到了丝丝冷意,行军到了半途的时候,一些士卒已经开始有了发烧的症状。

  幸好李世的军中有梅德志这位神医,在他不情不愿的开出了几剂药方之后,这些小感冒很快便被治愈。

  随后李四开始分发提前准备好的御寒衣物,等他们到了乐浪城外的公孙康大营之时,几乎所有的士卒已经穿上了冬衣。

  公孙康见状之后急忙来见李世说道:“北方冬天的天气寒冷,过早的穿上冬衣,冬天的时候儿郎们可遭不住啊…”

  李世闻言之后叹了一口气,他如何不知道气候对士兵的影响。

  但是南方的士卒本就怕冷,如果再熬上一段时间,军中的草药恐怕都不够用了。

  在经过了短暂的思索之后,李世最终决定速战速决。

  于是他命人在乐浪城外架起了此行带来的十支火炮,将它们一致排在了队伍的最前方。

  城墙之上的守军满脸疑惑之时,李世已经安排他麾下的士卒调整好了炮口对准的位置。

  李世麾下的军队都见过火炮的威力,此时所有人都满脸亢奋的盯着对面的乐浪城。

  只要城墙被轰开一道缺口,他们便可以长驱直入。

  公孙康与鞠义麾下的士卒却是满脸的疑惑,根本不明白这些长长的铁管子有什么用。

  “放——”

  就在他们疑惑不解的目光下,直发套弹如同十颗陨石一般从炮筒之中被发射了出去。

  它们裹挟着劲风先后轰在城墙之上,十发炮弹有一发落空轰在了地上,六发直接轰在了外墙上面,轰得城墙之上的砖石不停的掉落。

  而另外三发则轰在城墙上面,直接轰死了几十名严阵以待的守军士卒。

  这宛如天雷一般的轰鸣之声,还有那流星一般恐怖的炮弹,当即吓傻了敌我不明真相双方的士卒。

  尤其是城墙之上的那些三韩守军,此时更是被吓得大小便失禁。

  一股股恶臭在城墙之上弥漫而出,终于有坚持不住的士兵发出一声大喊。

  “天罚,天罚,当天在惩罚我们…”

  “啊,快跑啊,天罚…”

  各种各样的呼喊之声响起,大多数的人都把这当做上天的惩罚。

  公孙康的额头开始滴下冷汗,这让他想起了大汉的某个传说。

  某位中兴大汉的帝王,似乎正是用陨石击败了篡汉的敌人。

  难道大汉又出了一位得上苍庇佑的圣人,所以方才有天赐神兵?

  他不由自主的吞咽了一口唾沫,内心比身在敌营的鞠义更加惶恐。

  要真是他想的那样,那他还想什么割据辽东呀,趁早投降才是真的!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