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三国:陛下何故造反>第820章 袁熙使诸国
  一些原本在私底下决定藏拙,尽量少捐一些的世家豪门们都悄悄的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谁也不想自己少捐之后被其他人踩下去当垫脚石,所以几乎每家都竭尽全力进行捐款。

  只是一天的功夫,从这些世家豪商手中募捐而来的粮食和各种物资便已经足够百姓们修建河堤,甚至连修建运河的物资都已经筹集出来,并且还有了富余。

  而那些主动来到董府的夫人们也各自慷慨解囊,相比较于男人们的为名为利,这些女人的目的就单纯了许多,纯粹是为了能够与吕夫人打好关系。

  作为当今大汉丞相唯一的夫人,又是大将军吕布的女儿,又因为董默对待吕玲绮母子二人的态度,吕玲绮的地位被无限拔高。

  很多人都知道吕玲绮必定是能够在董默面前说得上话的,并且是要比其他臣子说的话更加管用。

  所以只要交好了吕玲绮,那么将来就算是她们的家族中人犯了错,由吕玲绮求情,至少也能够保全一条性命。

  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但是她们却从来没有想过吕玲绮是不是那种会为她们出头的性格。

  等到所有人的捐款都结束之后,吕玲绮又在董府设宴款待了一些人,随后才送他们离开。

  这些人回到自己的落脚之处后并没有急着离开长安,而是一边派人回去调集物资钱粮,一边在长安城中打听这次朝廷的封赏。

  而后果真没有让他们失望,捐款最多前十人一律封了“侯爵”,虽然只是那种不能够世代相传的荣誉侯爵,但是其子孙后人在通过科举入朝为官之后,都能够获得官晋一级的特权。

  并且,本人拥有这种侯爵的人还可以见官不拜,而且有权在长安开设店铺,建立宗族等等。

  地方的一些世家在得知了这些特权之后可谓是欣喜若狂。

  越是接近中枢,便越是容易接触到权力与地位的核心。

  之前他们虽然有钱,在地方上也有些势力,但是贸然迁徙到长安,也会遭受到其他世家的排挤。

  毕竟蛋糕也就那么大一块儿,谁也不愿意其他人茫然插手进来。

  但是有了这新爵之后,地方上的世家大族便可以名正言顺的向长安的世家产业发起冲击,这让已经垄断了长安贸易市场多年的长安大世家们开始惴惴不安起来。

  他们纷纷发帖邀请那些新爵到家中做客,虽然得到了这些世家口头上的承诺,不会将家族全部迁徙到长安。

  但是任凭谁都能够听出他们的弦外之音,他们只是不会全部迁徙,但还是会迁徙部分的产业到长安来。

  之前他们还可以用手中的权利去威胁他们,但是现如今恐怕…

  他们很想要联手驱逐,然而他们接下来的计划又必须得到天下各大世家的支持,最终又只能够偃旗息鼓,把打碎了的牙齿往肚子里吞。

  随后城中四门修建的那些石碑也继续进行施工,一个又一个捐赠者的名字被铭刻在了石碑之上,与这些名字一同被铭刻的还有他们捐赠的物资数量。

  一时之间引来无数人的围观,长安百姓与过往的旅客纷纷夸耀他们的仁义。

  这让原本还有些肉疼的世家大族们倍感光荣。

  无论他们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只要这块石碑依旧存在,那他们便可以名传千古。

  然而美好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很快他们便听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议论之声。

  “哎呀,这个王家是并州太原的王家吧,听说家里还出了一个三公呢,没想到竟然如此抠门,竟然只捐了粮草十万石…”

  “你别说王家了,来看看这个杨家,据说杨家也是四世三公呢,你看,粮五万石,比王家还少一些…”

  “嘶,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长安的世家捐款的数量都很少,你说他们是刻意为之还是真的没钱啊?”

  各种各样的舆论开始蔓延,最终让许多榜上有名的世家大族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名字扣下来。

  他们虽然也在石碑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却并不感到光荣,反倒是有一种被钉在了耻辱架上的感觉。

  但是为了他们心中的大计,他们又只能够忍耐下来,耐心等待着翻盘的机会。

  总不能够名声也坏了,最终的目的却没有达成吧?

  在正式确定授爵之后的大朝会前夜,王允的家仆偷偷来见董旻,将王允的书信转交给董旻之后便迅速离开。

  而就在家仆刚刚离开之后不久,董旻的儿子董玹便主动来见自己的父亲。

  他并没有去看王允的书信,而是直接开口询问自己的父亲道:“父亲当真准备与世家一起对付我们自己人了吗?”

  董旻有些意外的盯着自己的儿子董玹,对方一直以来都老老实实的在家中读书,似乎从来也没有参与朝堂政事的想法。

  今天他却突然来找自己提及朝中之事,这可就让董旻有些疑惑了。

  但是董旻也没有瞒着自己的儿子,他自觉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董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孙后人。

  他咬牙开口说道:“吾儿把自己当做董家人,但是却不代表着董默也将自己当做董家人。

  若是为父再没有所行动,那么等到为父不在的时候,那我们这一脉的子孙后人,便又都如庶民一般!”

  董玹闻言之后叹了一口气,并没有再继续去劝自己的父亲。

  父亲现如今已经陷入了某种偏执的状态,几乎已经不可能通过言语让他改变心意。

  在孝道深入人心的年代,董玹也只能够任由父亲与王允勾结。

  然而他却并没有就此坐以待毙,而是在第二天一早便将自己的次子派人送回了西凉。

  而就在第二天的大朝会之上,司徒王允主动向汉帝刘辩请辞,同时向汉帝推荐了左将军董旻接任自己的位置。

  这么多年的傀儡生活,早已经让刘辩变得麻木了。

  他几乎没有任何的思索,便直接点头答应了王允的请求。

  王允对此也是十分的无奈,毕竟按照以往的惯例,至少也该来个三辞三挽才对,结果刘辩直接答应了他的请求,就像是恨不得他早点离开一样,王允只觉得自己的脸都被打得啪啪作响。

  但是也正是因为刘辩答应得迅速,以至于根本没有给李儒和贾诩反应的时间,随后董旻便成为了大汉新的三公之一。

  这个时候的李儒与贾诩瞬间意识到了不妥之处,毕竟一切都太过于蹊跷与突然。

  但是也正如王允所预料的那般,李儒与贾诩根本不敢直接进行反对,因为董旻的身份是董家的长辈。

  哪有长辈封官,晚辈跳出来进行反对的道理?

  而这一切只是开始,随后新爵之一的董旻升官做了三公的消息不胫而走,原本都已经准备离开长安的其他新爵们顿时不淡定了。

  蜀中甘孜最开始有所动作,他儿子甘宁此时也正在董默麾下为官,如果新爵真的可以升官的话,他觉得自己的儿子或许也可以争取争取。

  于是甘孜亲自带着厚礼来求见吕夫人,谈话中不时的暗示,希望吕夫人也能够也给自己的儿子应有的待遇。

  吕玲绮如何不明白他的想法,在思索了良久之后,他答应了给甘宁加官进爵的请求,而后便让甘孜回去等消息。

  在打发走了甘孜之后,吕玲绮又派人找来了李儒与贾诩,向他们询问该如何应对接下来的局面。

  而在面对夫人的询问之时,李儒却是笑着开口说道:“这事情倒是容易,有官职在身者,加官进爵为闲职,无官无职者,赐予进学之资格,使其子女数人免试进学至大学。”

  长安世家想要把所有世家都拉到董家对立面,那也就别怪董家坑这些世家一把。

  他们想要官职,便给他们有名无实的官职。

  他们想要通过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方式来逼迫董家,那董家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来分裂他们。

  就像是王家捐了十万石粮食,那便给王家两个进学大学的免试名额。

  而杨家只有五万石粮食,那便只给杨家一个名额。

  鲁家捐的粮食多一些,那就让鲁肃升职到益州做个别驾。

  甘家捐的也不少,那便给甘宁挂一个右将军的名号也无不可。

  但是在甘宁成为右将军之后,他便不能够再继续统帅自己麾下的水军,需要回到长安时刻准备参与朝会。

  李儒与贾诩把自己的阴损劲儿表现得淋漓尽致,既给了那些世家大族想要的利益,同样又让他们彼此互相心里不平衡。

  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吃了亏,看其他得了好处的人不满意。

  没有升官之前,多多少少还有一些实权可以用。

  但是等他们升了官之后,却发现每天除了按时点卯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什么事情可以做了。

  虽然知道这是李儒在明升暗降,但是她们也终归是没有办法。

  最可怜的还是甘宁,明明他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老老实实的在训练着自己的水军,期待着将来有一天能够率领水军出海四处征战。看書溂

  结果他就莫名其妙的被封了一个右将军,朝廷当即就要收回他手中的兵权,请他回长安参与朝政。

  甘宁一下子就被逼急了,他觉得自己的老爹这是在坑儿子啊!

  年轻的时候他虽然坑爹,但那毕竟是过去的事情了呀,老爹怎么能够在这个时候坑儿子呢?

  甘宁心急之下做出一个决定,他要跟甘孜脱离父子关系,他甘宁不要接受朝廷的封赏,甘宁是要做海军大都督的男人,才不要去做什么朝廷册封的右将军。

  然而就在他说出了自己的计划之后,便被吓傻了的副将劝阻了下来。

  在这个孝道大于天的年代,你说要跟父亲断绝父子关系,那无疑是妥妥的不孝了。

  而朝廷若是任命一个不孝之人为官,也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甘宁很有可能被一撸到底,别说是海军大都督了,就算是个水军统领的位置都保不住。

  对此甘宁只能够向董默求助,希望董默能够出言收回成命。

  但是在甘宁被迫回到长安之后的三个多月以来,董默都始终没有让他官复原职的消息。

  这让甘宁被气得不轻,整天对甘孜摆着一张臭脸。

  甘孜却并不知道甘宁的想法,只是觉得自己是不是捐的钱粮不够,没有让甘宁成为最顶级的三将军之一,所以对此不满。

  甘孜暗自下定决心,如果还有下一次的话,就算是倾家荡产也要捐个第一。

  大量的钱粮流入长安,而后又从长安流入青州。

  源源不断的钱粮补给,彻底的安抚好了那些原本还有些担忧的青州百姓。

  而就在垂拱六年五月之时,新的黄河河堤终于修建完成,而董默也已经在适合的位置埋好了火药。

  只等爆炸声一响,黄河之水便会重新涌入原来的河堤。

  而这河堤的坚固程度,是原本河堤的两到三倍以上。

  今后每年都会安排人定期清理河底淤积的泥沙,如果不是接连下四五个月的暴雨,也就不用再担心黄河的下游地段闹水患了。

  而就在这同一时间,袁熙成功说服了高句丽的王公大臣,向他们“证实”了公孙康的软弱与无能,同时提出了一个疯狂的计划。

  他将亲自出使扶余,三韩,乌桓,鲜卑等诸国,建立一个以高句丽为核心的联盟,然后共同出兵讨伐昏聩而又无能的公孙康。

  原本三韩等国是不愿意去招惹公孙康的,但是恰好这个时候辽东的商路已经被打通。

  大量精美的货物涌入这些国家,让这些国家的君王们知道了中原之地的富庶,还有辽东囤积着大量他们求而不得的财富。

  随后袁熙又拿出了自己的幽州刺史印,表示自己是大汉正统的幽州刺史,他们的相助不会引起大汉朝廷的反扑,或许还能够得到大汉朝廷的帮助。

  这些边陲国家哪里知道大汉的现状,被袁熙一忽悠之后,便陆陆续续地答应了袁熙结盟的请求。

  于是在垂拱六年七月,以高句丽为首的袁家联盟正式成立,共同出兵对抗公孙康。

  高句丽出兵五万,扶余出兵两万,三韩联合出兵七万,共计十五万步兵,号为二十万。

  乌桓出兵三万,鲜卑出兵五万,号为十万骑兵。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