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劫掠者>第118章 稳定剂
  农民军还在不断的打“游击”,赵津南却头疼的紧,无烟火药是制作了出来,但是其中的稳定剂确是麻烦的很。

  无烟火药很容易就爆炸,很不稳定,但是稳定剂得多个步骤一步步的合成,麻烦的很。

  赵津南想着怎么改进一下制作的设备,或者实验看看有什么替代品!

  临近年节,大量的图纸出现在暗影局密室,关于这等机密的事情自然是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加秘后就送往了济州岛,无烟火药的试验太过于危险,就靠各个工匠和欧洲的研究人员了。

  这个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得需要多加实验,找寻最合适的方法,

  年节将至,连年大旱导致作物欠收,针对干旱的问题,赵津南想了很多办法。

  水汽遇冷然后降在地里等等,一时半会也还算有用,而且针对蝗灾,新归附的流民开始翻地,鸡鸭就跟在后面吃虫卵。

  蝗虫的卵已经到了这个程度,由不得赵津南不放在心上,至于商业上的事情,他不怎么插手。顶多就是看看账目!

  自家人管账,没什么不放心的,总体来说,有着东齐,海贸和本地的支撑,赵津南在银钱上面还是挺富裕的!

  但是粮食方面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要吃饭的人太多了。

  一船船的物资不断运往济州岛,对于火器的研究赵津南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

  山西、陕西的农民起义军今年算是过的特别的艰难,随时都可能覆灭。要不是赵津南出手,拖下去,具体情况还真不好说,说不定各路起义军就被剿灭了。

  时至今日,大明朝廷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从年初开始,山西的起义军涌入京师郊区,占领了临城的西山。

  但是令他们感到绝望的是他们遇到了带领着“天雄军”的卢象升!

  卢象升带兵打退了他们的进攻,与总兵梁甫、参议寇从化接连打败起义军。

  农民起义军逃回西山,把游击董维坤围困住。而卢象升在石城南部设下埋伏,大败各路。

  随后卢象升又在青龙冈、武安先后大败起义军,接连斩杀十几个起义军首领,歼灭了他们的手下,收降、遣返流民两万余人,京郊三府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卢象升每次上战场,都身先士卒,跟起义军战斗的时候,起义军的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顾,战马死掉就步行作战。

  每次卢象升战斗都跟对方有不共戴天之仇一样,不管不顾,一马当先,打的起义军接连溃退。

  有一次卢象升在险峻的山崖边追赶各路起义军,起义军从山顶上放箭射中了象升的额头。

  面对危险,卢象升并没有退却,反而更加勇猛的冲锋,起义军接连退却,卢象升因此获得了很大的声名。

  各路起义军被他打怕了,给卢象升起了一个“卢阎王”的称号,一遇到他就赶紧跑路了,“卢阎王”是白叫的吗?

  各路围剿起义军的朝廷大军,有着太多能打的部队,至少说打起义军那是太能打了!

  临近冬天,起义军才好不容易从王朴处突围,辗转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地,来来回回打“游击”。

  起义军被打怕了,但是他们又没有活路,投降是死,造反也是死,继续吧!

  掺杂在起义军中的王齐,刘金他们也并不好过,不过他们手底下的人都是老卒,更多的是起到督战的作用。

  死的最多的是那些底层流民,那种抄起锄头,拿起棍子就造反的百姓!

  刘金和王齐他们也很有远见,打不过就跑,跑路是他们的强项,他们身负重要任务,可不敢轻易交代在这。

  刘金此时已经开始准备谋划起替代张献忠了,至于李自成,还得指望他攻破京师呢!

  这是个气运之子,有特别的作用,这么长时间以来王齐和刘金充分认识了起义军,造反,然后裹挟大量活不下去的百姓,扩大队伍继续造反。

  队伍参差不齐,好多起义军每到一地都是烧杀抢掠的,和土匪流寇也没有多大差别,破坏力十足。

  王齐和刘金混在李自成、张献忠的队伍中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此等纪律难成大事,难怪一路被追着打!

  此时正值起义军动乱之际,两人也不好下手,好多眼睛盯着,正是团结的时候,这个时候只能报团取暖。看書喇

  既然家主给的命令是伺机而动,那就好好谋划一番吧!

  今年临近年节似乎格外的冷,对于起义军那是极为难熬,缺衣少食,困苦无比。

  而此时赵津南也有些担心王齐和刘金,这两个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赵津南心里盘算着,要不要多多支援支援后金。

  围魏救赵,让大明首尾不能相顾,这样王齐和刘金也能好过一些。

  阿济格和多尔衮、多泽此番进关也得了不少的好处,后金进关,那必然是要劫掠一番,有所收获。

  接连攻克几个地方,此行已经是有了保底,就算此时退走也无妨,此时就是考虑谋略了,看此行收获能不能成功运出关外。

  具体还得细细谋划,紧紧的吸引住大明前来支援的援军,那么此行收获就可以安稳的运出关外,也就不虚此行了。

  后金各个领军人物几乎都是身经百战的人物,打起仗来那是得心应手。

  大明朝廷调令下达,到后金劫掠完成,那基本上是同一时间,援军紧赶慢赶,到达边防,还是受到了后金的埋伏,死伤惨重。

  后金军队拖延足够的时间,然后开始退去,收获满满啊,不用送了!看書溂

  后金就这么一次次的进关劫掠,此消彼长之下,大明逐渐日薄西山!

  赵津南对于远方的战事并不上心,对于这个日薄西山的朝廷,他根本就提不起精神气来。

  灭亡了最好,整个民族也就不用这般水深火热了。

  赵津南更为担心的是稳定剂的试验,产量如何,要是没有足够的产出,那也是不行的,做不到碾压。

  至于新研制的无烟火药火棉,还是算了吧,他不打算直接用,太不稳定了,别再打着自己人。

  崇祯七年,有着他的指路,催化剂应该是可以实验成功的,先搞一些,制作一批枪,一些子旦。练习着,省的到时候士卒大量装备的时候不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