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劫掠者>第32章 摊派
  随着地盘越来越大,他越来越感觉到人不够用,必须得再招收些人用。

  趁着年底,再招收些人吧。如今他的兵大部分都藏身海外,他的守备身份招收个两三千人一点问题都没有。

  趁着年底,他回到了薛家岛这一块,留守薛家岛一千多新营士兵被他分成二十几批派了出去。

  收拢流民,人多才会力量大,他最近买的地还没有安置人。

  至于杨齐这个大管家一天天也是忙的很,忙着收租子,为家主储存粮食,这粮食一天天的消耗很大。

  再者,私盐方面李狗蛋负责,而商行这一块虽然是李大郎和李二郎在负责,但是金钱这一块,总是得赵津南拿主意的,赵津南不在,那就是杨齐这个管家做主了。

  赵津南的商行主要就是盐业和海贸,和同行也偶有冲突,只要别太过分,他也不太在意,做生意嘛,尽量和气生财。

  不开眼的,锤之!

  “杨齐,如今钱粮还有几何?”对于钱粮必须得有十分的关心。

  “老爷,今年钱余十三万六千五百两,粮食储存有五万石左右,粮食都是不断积累的,就是家丁消耗不少和运往朝鲜的种子之类的消耗,其他的倒是还好,今年收租三成,佃户们都是能吃饱的”

  杨齐抱着一摞的账本不断翻看和计算,然后给出数值。

  “这一次的去日本的也算上了吧,今年这收成也还算可以”赵津南估算了一下,除去各种开支,这已经很不错了。

  “燧发枪和大炮的制作,军饷,抚恤,赏赐这些都是大的开销,这些银两估计明年还能用个三四个月的,不过明年海贸还能运回来一些,勉强能够维持”

  杨齐估算了一下,这财政压力也是很大的,每天各种开销。

  “问题不大,一步步来吧,今年先收拢流民,拖家带口的就收了,有家有口的,总有牵挂,用起来也算放心,发展的慢不要紧,但是做事一定要小心谨慎,上下官员该孝敬的不要少了,做事心狠手辣不要紧,一定不要拖泥带水,留下隐患”

  赵津南有他的打算,要想成事,心要狠,做事要稳。

  “是,老爷,那我让小六子跟着家丁们去收拢流民,把把关,这孩子处理事情也是机灵的很,这两年个子也长高了不少”

  杨齐开始推荐他的儿子,颇有些洋洋得意的神色,谁对自己的孩子不抱有大的期望呢?

  “小六这孩子还是可以的,我记得刚来这的时候瘦的都快看不下去了,现在都成壮小伙了,等忙完这一阵,让他去军中练一练,乱世之中学一些保命的技能,那才是正途”

  赵津南满意的点点头,开口说道,他甚至有全民皆兵的想法。

  “那小的就去忙了”杨齐翻上账本抱着离去。

  快过年了,他也难能可贵的忙里偷闲。

  这一天他带着一队五十家丁出去收拢流民,离开了很远,算是野外训练,至于车辆和一部分粮食,早就出发了。

  能被称作家丁的,那就是特一营和新营,至于火枪队,还是有不少距离的。

  而收拢流民,总不能让流民饿着肚子赶路吧,给流民画大饼可不是很好画,最实际的就是吃的,有吃的这帮人才愿意跟你走。

  至于马车驴车,老弱病残的可以捎带一路。

  “这鬼天气,章秋,在外作战和训练的士兵可别缺了御寒之物”

  “放心吧,老爷,后勤这一块一直都是最优先级别的”章秋不苟言笑,看着挺老成的,可也就和他差不多大年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不愿去揭人的“伤疤”。

  “我记得你有弟弟和妹妹是吧,家里过的还好吧”

  赵津南开口问道,这话其实也是一种收买人心的手段。

  谁给了你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做人要知恩图报,效忠于我,别有其他不好的想法。

  “都还好,二十几亩地,分到三个流民干活,我的响银也高,家里吃穿用度都不缺”看書溂

  章秋想了一下,没什么差的。

  “现在分不了多少地,只能是在银钱方面多给一些,早晚,整个太阳照耀下的土地都是我们的”

  赵津南看了看太阳,有些豪情万丈的说道。

  封建年代的百姓其实很是凄惨,特别是失去土地的百姓,成为流民,可不像后世,有钱随便去,光是路引就不好说,所以基本上对于流民来说,那就是谁逮到就是谁的“奴隶”。

  明王朝来说,边关告急,全国性灾荒,起义军各地已经露出苗头。

  除去官员要贪污,各地都是需要钱的,防御边关需要军饷,赈灾需要粮食,平叛也是需要钱的。

  中央财政累计几年的亏空,可不是短时间能够填平的,虽然说崇祯皇帝内帑中还是有不少钱粮的,但是他不想出。

  这想法虽然说有些荒诞,但确实如此,崇祯皇帝对于官员的上下其手的操作已经算是有些初步了解了,是以他不想出钱。

  皇帝不出钱总不能百官出钱吧,这江山是你老朱家的,怎么办的,简单来说加征税赋。

  官员士绅大商大户那都是大明朝免税逃税优待户,加征的税赋自然是摊派到了普通老百姓的头上了。

  本来承平年代勉强能够填饱肚子,可是现在是碰到灾荒了,地里收成不好,收获的粮食就算不交税也不一定能够吃多久,这还要交税,还是加征,可想而知。

  过不下去的百姓,有一户跑了,这一户要交的税就平摊到周围几户邻居身上。

  几户还看不出来,十几户,上百户,可想而知,这些人的税就要平摊其他到其他村中百姓中,大户自然是免税的,苦的还是平头老百姓。

  几十户上百户的税平摊到剩下的人身上,那肯定是承受不了,就相当于你平时要活自己可能没什么压力,但是要是你养活十几个人,养的起吗?

  其中很多的人可能并不想跑,这个时候故土情怀可是很深的,然而不跑又能怎么样的,等着官府抓你儿女做抵押,交不上税赋,逼着卖儿卖女?

  所以,这个就是一触即发的事情,不想跑也得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