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欢乐宋>第161章 总管和同知

顺着洮水跑了半宿,夜幕下,前方出现军营的轮廓。

虽然明知道这里九成九就是志愿军的军营,但向来谨慎的王大卫还是戴上夜视仪,缓慢靠近,仔细观察。

二战时,小日子的舰载机曾多次试图降落到美军航母上,下场都很惨。

忽然,视野中,望楼上,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年叔。

踏实了!王大卫收了装备,催动阿黄飞奔过去,高声呼喊:“年叔,年叔!我回来了。我是王大卫啊......别放箭!自己人。冷静!”

距离营门四、五十步左右,地上插着火把,防备偷袭用的。王大卫停在火把旁边,没敢再往前走。望楼上的人影看样子都端着弩呢!

年叔的身影消失在望楼下,不一会儿,营门打开一道缝,一人一骑“挤”出门,朝王大卫飞驰而来。

越来越近,确认就是年叔,王大卫下马迎候。

奔马靠近,速度未减,年叔已经跳下马来,借着惯性跑到王大卫面前,一把将他抱住,放声大笑,随后松开手臂,一拳捶在王大卫的胸前:“哈哈!你小子还知道回来啊!”

这一拳挺重,王大卫却很开心:“那当然了,我怎么舍得了年叔您呢?”

年叔的笑声陡然升高:“哈哈......呸!哈哈......虽然明知道你小子说的是假话,但老子还就是乐意听。来,跟我走。”

说着拉过自己的战马,骑上去,转头向东。

王大卫骑上阿黄,不解地问道:“年叔,门在这边。你要带我去哪儿啊?”

年叔:“我知道。但这门你进不去。你王叔的军营,规矩大。这大半夜的,官家来了也得等到天亮。你跟我走就得了,咱们去后营,后营你能进得去。”

王大卫:“后营?后营不归王叔管?”

年叔:“都归他管,他是都总管嘛!但是你能进后营,你是后营行军总管。”

王大卫惊呼:“啊?”同时,脑海中闪过一堆信息:行军总管,始于北周,非常设,因事而置,事迄则罢。

意思就是:这个职务平时是没人干的。要打仗了,把手头能用的军队搜罗到一块儿,再任命一个牛人当头头儿,这个牛人就是行军总管。等仗打完,这个职务也就作废了,原来干啥的还回去接着干啥。

如果这场仗规模很大,或者上头很重视,那就在总管前面加个“大”字,叫:大总管。

行军总管历经北周、隋、初唐,至盛唐之后,逐渐消失。被另一个职务——节度使——取代。

之后,节度使日渐强大,强到了——你想“置”,可以啊!想“罢”?嘿嘿!你动一下试试?

试试就试试,这一试就试了一百多年。

最终,还真被赵匡胤给试成了。

节度使彻底废了,虽然还有,但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可以多拿一份儿工资;如果上朝的话,能站得离皇帝近一点儿。

但这个工作还在,还得有个对应的职务名称啊!于是宋朝发明了“部署”这个词儿。雍熙北伐中,曹彬的正式职务就叫“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

注意:是“都”部署,不是“大”部署。

再后来,宋英宗即位,原名赵宗实,改名赵曙。为避讳,部署这个名字得改,于是干脆改回去,还叫总管。但是,都部署没改回大总管,而是叫都总管。

王韶用这个名称显然是有过考量的。

其一,志愿军并不是宋朝官方军队,但王韶依旧用宋朝官制的名称,你可以说他是为了避免用新名字引起指挥混乱,但,他难道不是在潜移默化地为这支军队打上“宋军”的烙印吗?

其二,都总管事迄则罢。显然,王韶是在向汴梁和这次行动的“股东们”暗示:我就管打仗这一段。我只要攻占青唐,完成《平戎策》的第一章。其他的事情,只要不影响《平戎策》的第二章,我都不管。

顺便提一下,老赵家别管其他的事情干得如何,登基即改名可是一条的的确确的善政。用的都是生僻字,就为了怕老百姓不方便。

“部署”这个官名纯属意外。不过也没啥大不了的,一个临时性的职务,平时都没人干的。

相比之下,辫子朝可就不一样了。就拿那个在电视上把小姑娘们迷得不要不要的四爷来说,人家登基之后也改名了,不过他是这么改的:

朕打一出生就叫胤禛。让我改,凭啥?要改那也是别人改。之前叫胤x的,以后统统改叫允x,连老十三也不能例外。谁不服?谁敢逼逼叨叨?让他见识见识什么叫文字狱。

年叔可不知道王大卫脑子里都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他见王大卫吃惊到不能说话,笑道:“嘿嘿!你小子没想到吧!你人虽然不在,官儿还给你留着呢。”

王大卫回过神:“怎么能这样呢?这不耽误事儿嘛!”

两人缓缓东行,年叔道:“没耽误。给你找了个副手——李成。你是后营行军总管,他是权发遣同知后营诸杂事。你不在的时候,都是他管着后营。

还真得夸你两句。你小子的眼光是真不错,你说李成有萧何的本事,他还真有。到现在,一点儿纰漏没出过。

你王叔常说:后营就这样,想出彩,那是很难的。不出纰漏就是最大的本事......”

王大卫的脑子又不够用了。

“同知”这个官儿在宋朝时还不流行,例如知州的副手现在叫通判,但在枢密院里却有同知官。

枢密院的扛把子叫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取决于任职者的资历,文彦博做,那就是枢密使,换王韶做,顶天了也就是个知枢密院事。虽然明面上管得都是一样的事情,但,其实差很多。

当然,那就是个假设,王韶现在距离做知枢密院事还差老远呢!甚至,就算他这次全取青唐,也还是不够,顶多做个副手——枢密副使。

如果扛把子是枢密使,副手就叫枢密副使。如果扛把子是知枢密院事,那副手就是同知枢密院事。

李成的官职比这个还复杂,前面还有“权发遣”做前缀。这也是宋朝的一大发明。

官场上,有一种需要,就是越级提拔某人。这种需要很普遍,有些年轻人一看就是出类拔萃、鹤立鸡群的样子嘛!让他按部就班地发展,那是浪费,更是犯罪。

怎么?你不同意?你是在质疑甲大佬教子无方?还是在质疑乙大佬的眼光?如果这个年轻人没那么优秀,乙大佬能把家中千金嫁给他?无知蠢材,滚一边儿去。

有需要,就要解决。硬上,容易遭人话柄,加个“权”字就行了。

权在这里当姑且、暂时讲。意思是:现在没有合适的人选,他虽然差着一、两级,让他先干着。

看,是不是就很合理了?

但是,如果差得不只一、两级,而是好多级呢?丙大佬的年纪不小了,着急啊!

这有何难?再加呗!“权”字后面加上“发遣”不就行了嘛!多大点儿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