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玄幻奇幻>大秦:逍遥江湖>第234章 一统天下之铺路

嬴政听完凌云的话,不禁沉默。可以说先前自己所思所想尽在秦国如何能够攻取天下,而没有想到这一层。今日凌云提出的这些问题,可谓一针见血,直击问题本源,这也是历代秦王在年老之时所思索的问题——天下何事能够安定?

智囊樗里子——嬴疾曾经说道:待天下重修秩序之时,天下可安!

秩序是什么?

那就是人心安定,国家有序。

人心乃是第一位的,这就是天下各个学派的生存观点!

而如何维持秩序,便是天下各派学问的观点的不同!

嬴政若有所思,沉寂下来,原来如同滔天巨浪的心境,慢慢变得平缓深沉。

看着冷静下来的嬴政,凌云微笑,看来秦国以后的路可以走的稳一些了!

与此同时,雍城城防正在进行一场血腥的攻防战。无数的士兵涌上城头,又有无数的士兵自城上坠落。

一时之间城上城下尽是哀嚎,如同人间地狱!不过嬴僖依旧高居城墙,稳稳地把控着城门。他看得出来,此刻的叛军乃是强弩之末,此刻若是有一支偏师,哪怕只有1000人,就能够挫敌锐气,让其自溃。

“将军,攻城士兵支撑不住了,如今我们没有后援,仅凭我们不到5000人的部队实在是拿不下城门。”

攻城的先锋将军见自己的士兵如此惨烈,心下肉疼不已。那可是自己的兵啊,这要是都死绝了,自己这个将军也就算是干到头了!

只是带队将军并不在意,或者根本在意不了。只见将军通红双目,如同疯魔的说道:

“张方,本将告诉你,就是先锋军都死绝了今天这雍城也得拿下来,我们已经是叛乱之人了,若是不能够成功,《秦律》能够饶得了你我吗?”

“将军!”

先锋将军张方还想再说些什么,但是转眼就闭嘴了,是啊,自己都是叛乱之人,焉能有好下场,只有奋力一击,才能保全自身,说不定还能有所富贵呢!

想到这里,原本还有些不忍的心情瞬间变得冷漠了,转而冲到第一线指挥作战!领兵大将见状也是微微一叹,自己等人这是已经上了贼船了,只希望后3000人的援军早一些到。

言罢,也奋力向前。

秦军军制,将军以上才不用冲锋于一线,毕竟能够做到将军的人少之又少,无一不是国家重要资产。更重要的是能够成为将军的都是熟读兵法,靠军功升官的最多也就是千夫长顶天了!

只是就在他们奋力攻城的时候,平阳重甲军两万人早就将援军,也就是携带重型攻城器械的援军消灭了,蒙武带领蒙恬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随后带领军队急速的向雍城靠拢。

另一方面城中的各个潜伏的反叛势力在阴阳家和秦军的配合绞杀之下,所剩无几!

只有一小部分躲在城中暗处,各国酒肆、客栈之中。

“嗯?”

“有意思!”

凌云察觉到王宫内部几丝杀气,嘴角微翘,转身看向一旁正在读着自己给的《吕氏春秋》的嬴政,不禁有些好笑!

此刻正在门口驻守的盖聂也察觉到了不对,立刻仗剑而出!

“先生,不知道盖聂先生能否消灭那群叛逆?”

嬴政头也不抬地问道。

“大王不是早就知道了吗,更何况还有暗中守护大王的那位大宗师,如此严密的防护,在下不知道还有什么人能够突破!”

嬴政慢慢的合上了书卷,好奇的问道:

“不知先生给孤这本书的意义何在?”

听着语气之中充满了抵触情绪,凌云不由的笑了笑,到底嬴政也是一个人呐,好恶之心也是有的,对于吕不韦所着的书籍也是心有抵触,再加上着黄老之学加上经济之道本就不同于当世的其它学问,没有人指导更是看不懂。

不过凌云还是想要嬴政辅修一下黄老之学,毕竟在自己看来,嬴政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的建设基本没什么问题,就是经济一路有些拉胯。

李斯是个好丞相,可以说秦国能够一统天下他站的功劳很大,和韩非相比,李斯更适合当官,而韩非更适合着书立说,成为一代大家!

但是出身法家的李斯,对于市场或者说经济一路并不灵巧,这就造成了秦国一统天下后依旧赤贫,当然这里面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从李斯和嬴政的政令来看,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依旧以《秦律》中的粮食和赋税为依托,进行国家统筹,实在是不灵巧!

凌云没有回答嬴政的问题,反而问道:“大王可知秦如今的赋税多少,来源如何,粮食多寡?”

嬴政明白这是凌云在考教自己,略微思索便说道:“我秦国赋税以粮食、甲盾、兵器、马匹、金铁为主,来源于各地各县的赋税,依赖于郡县制,我秦国历经几代,再加上吕相经营,府库还算充盈!”

“至于粮食吗,关中的几大粮仓已经充满,巴蜀之地据说还在筹建新的粮仓,等明年郑国渠完工,我秦国更加可以增加良田数万!”

凌云听完嬴政的话,不禁鼓了鼓掌:“大王不愧是一英主,所知甚详。”

“那么大王可知各县赋税都掌握在谁的手里?”

嬴政本来啊听到凌云的夸赞有些得意,自己对这些经济民生自然有所涉猎,这是作为王的必修课,同时也得益于吕不韦的影响或者说压迫,自己对秦国的家底还是很上心的。

不过在听到凌云接下来的问题时,嬴政有些蒙圈了,他不知道凌云所问何意?这赋税、粮食不是由各个县的县令进行统计收集吗,按理说就应该掌握在县令的手中啊!

看着嬴政疑惑的表情,凌云就明白了,到底是王室子弟,对于下面的小九九一点都不知道,不过这也正常。除了刘邦和朱元璋,估计历代帝王里面没几个知道真相的!

“大王就没想过,地方上会故意隐瞒?”

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