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集太子,诸葛亮,贾诩,蔡邕,庞统……等人前来议事。”

董曜吩咐下去,散朝后还未走远的大臣,便再次被请了回去。

众人脚步加快,心知大殿之上董曜没有开口,定然是机密之事。

“外祖父,先生。”

“拜见太子殿下。”

董恒后来慢一步追上众人,互相行礼。

“诸位,快请。”

宦官引着众人,来到章德殿内。

“我等拜见陛下,相国。”

众人入殿内,发现董曜与董卓皆在。

“不必多礼,下朝后召集诸位前来,是有一事商议,看座吧。”

董曜挥挥手,众人落座,宫人熟练的摆放着茶水。

“不知陛下有何事要商议?”

几人中论资历,年龄,都属蔡邕最为年长。

诸葛亮,庞统等人也只能在一旁听声。

“朕意,更改官员制度,多加建造学院,着重开发益州,扬州之地,修建直通都城的道路,乃至河道……”

董曜之言,令众人眼皮直跳。

新皇上位,都想做出功绩,但董曜已经足够了。

经过了打天下,现在只需要安天下即可。

这刚刚即位,便想着大刀阔斧去做这些事,似乎有些操之过急。

昔日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便是上位后急于改革,步子迈的太大。

贾诩,蔡邕董曜早就通过气,知道他的心思,当即陷入沉思。

为了改制,徐州,青州、扬州之地的豪门氏族遭难,想必就是为了铺垫。

对于董曜来说,箭已经在弦上,到了不得不发的地步。

“不知陛下所说官员制度,是想如何更改?”

蔡邕把重心放在第一个话题上,另外两个待会再议。?

“取消三公九卿制,改为三省六部制度。”

“这……”

众人听后,这哪是更改官员制度,明明是废除制度,建立新的。?

“继续说。”

董卓对自己孙子无条件支持,既然想改,那就改。

“三省,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主要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六部,分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众人一点就通。?

他们能看出来,董曜的目标很简单。

所求的是分工明确,行政效率;相互监督,相互牵制。

最重要的,便是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三公九卿制度施行已久,尤其是天下新定,若贸然更改,怕是不易施行……”

有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对于这所谓三公并不在乎。

在乎的是大夏立国不久,若施行不当,可能会引发动乱。

“天下新定尚不能更改,若时间一久,他们坐稳了朝中位置之后,更加无法更改,朕意已决,此事定下,即刻去实行!”

董曜袖袍一挥,容不得任何质疑声音。

蔡邕带头说道:“谨遵陛下圣谕。”

“建造学院,从青州,徐州之地开始,初期每个县内确保有一处学院,若多设立私学院,朝廷都会给予奖励。”

“益州,着重手工业,农业开发,扬州着重水利建设,商业开发。”

董曜暂时把大运河,四方通往洛阳的直道给放下。

说实话,他也知道国库的存货。

一个大运河,几条直道,能直接把国库给搬空。

到时候,大乱也就开始了。

“陛下,若按照您说的做,那修建陵寝之事,可能会耽搁。”

新皇即位,首要的便是修建陵寝。

尤其是董曜这般,陵寝必须要足够的庞大。

这期间需要的民力,物力,都是极多的。

“陵寝罢了,死后之事谁人知晓,不必为朕大费周章,劳民伤财。”

董曜对于古代的丧葬文化,并没有看的那么重要。

什么风水,难道找个好地方,皇朝就能延续千百年了?

还有彰显权力和地位,都死了,彰显给谁看?

“这……”

能有如此想法的人,众人还是头一次见。

诸葛亮更是有些看不懂董曜,哪有天子会这般做的。

不过董曜若真能这般做,又何尝不是为民着想呢。

“还有什么殉葬制度,统统给朕废除!”

董曜让几人实施接下来的事后,便命人各自离开。

不是他只能做这么点,而是能够实施的,暂时只有这些。

这么大刀阔斧的改革,也足以让众人消化一段时间。

尤其是废除三公九卿制,改为三省六部。

实施起来,也需要一段时间。

听闻三省六部制后,朝野内外,无不震动。

尤其是现在身居九卿之位的人,对此极为不满意。

“陛下,万万不可更改,汉承秦制四百余年,若胡乱更改,老臣……老臣便一头撞死在这殿上。”

大殿内,一名司隶世族出身,身居九卿的官员,哀嚎着说道。

其他位列九卿之人不言语,但也在观望。

只要董曜怂了,被威胁,他们立刻会火上浇油,让其放弃更改三省六部的想法。

“哼,那我大夏又要承汉制吗?”

董曜脸上挂着笑容,眼神中尽是不屑。

当初为了稳固后方,主要任用贾诩,蔡邕等人,他不得不放权,让周边世家的人担任九卿之职。

如今,反倒是成了累赘。

不过拿这一套来要挟他,不好使。

若是怕这些人撞柱,他就不会让废除三公九卿。

现在有他压着,相权作用并不大。

但等他死了,董恒也死了之后呢。

相权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皇权的利益。

改,必须得改。

“好,既然你要以死明志,名垂青史,那朕,便成全了你,把他给放开!”

“陛下,这般妄为,逼死朝臣,恐引起后人的争议啊……”

“争议又如何,若是骂,那也是骂朕,不是你们这些忠臣。”

支持董曜改制的诸葛亮,庞统等人,一副看好戏的模样。

另外一些武将,也等着这一幕,就看这些人会不会真的撞柱。

而从曹操,孙权那里出来的文臣,更是看到了希望。

原本他们是降臣,即使加入到董曜处,三公九卿也被人占据着。

可一旦这东西没了,他们的机会就来了,也能及时上位。

“为何还不撞,你想做撞柱忠臣,朕成全你。”

董曜毫不在乎,厉声喝道:“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