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皱着眉头说道:“公子难道以前没有看过史书吗?历朝历代灭亡的根本原因不都是因为他们不遵从儒家教诲,导致出现了昏庸,残暴之君,滥用奸臣才导致的民不聊生吗?”

“如若皇帝个个都能够成为儒家口中的圣君,又怎么会导致爆发剧烈的冲突呢?而且这也不管做生意的事啊。”

方孝孺语气坚定的说道。

要说兴亡得失,他觉得就没人比他更了解了,这玩意可是原原本本就记载到书上的东西,是万古不破的真理。

他不觉得朱闵能把这个理驳倒了。

“怎么不管做生意的事情了?治国和做生意也是有相通之处的,至于你说的圣君......”

朱闵不屑的说道:“圣君也是人啊,他不是神,他最多是让一个国家延续一些国祚,但绝对不可能让一个国家永远的传承下去。”

“自秦汉始,但凡是统一的华夏的朝代,哪个不是三百多年就灭亡了的?这是什么原因你就没有想过吗?”

“这.......”方孝孺愣住了,他确实没想过这个问题。

倒是在旁边的朱元璋有些若有所思,他最开始和朱闵谈话的时候,差不多就说道了这个道理。

“所以说叔父,你还是在强调土地还有钱的事情吗?”朱元璋此时突然开口说话了。

“不错嘛,看来你还记得我当初说过的话。”

朱闵诧异的看了一眼朱元璋,没想到这个老头子的记性还不赖。

倒是方孝孺在旁边有点迷糊了:“不知公子是何意思?”

“每个朝代都三四百年而亡确实是因为土地和钱,朝代的更替就是一次财富的再分配而已,大地主还有贵族被消灭了,土地自然就变成了无主之物,到时候百姓能种地了,自然就能够安定下来。”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是有那么一批优秀的人会脱颖而出,然后占据更多的土地,可大明就这么多的土地,多出来的人,自然就没土地了。”

“等到社会安定之后,百姓们有粮食吃了,就会生孩子,人口呈井喷式的增长,到时候失去土地的百姓肯定是越来越多的。”

“最后到吃不起饭的时候,摆在他们面前就只有一条路了,造反。”

“而这个周期差不多就是三百多年,底蕴深厚的王朝可能会达到四百多年。”

“真差不多到时候了,无论那个王朝的皇帝是圣君还是昏君都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想要摆脱这个规律就只有让土地进行再分配,可是皇帝就是依靠百官来统治百姓的,他自己就是最大的地主,他怎么可能会把自己的家产分给百姓去呢?”

“这是历史的规律,谁都阻挡不了的。”

“这这这..........”

听完这些话之后方孝孺整个人都傻眼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这是他从来都没有听到过的言论。

他本能的想要反驳,但是却找不到一个点来进行反驳。

因为朱闵的这番逻辑挑不出来丝毫的毛病,甚至还有大量的事实来佐证。

而他原本的那些昏君灭国什么的,在朱闵这大量事实佐证的说法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

是这个道理啊。

哪怕是圣君,他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土地分给那些穷苦的老百姓啊。

在一旁的朱元璋再次的听到这番言论又有了新的感触,因为他发现他的大明现在好像已经走上了要摆脱这个规律的道路了。

“叔父,咱们好像已经提前的走上这一条路了是吗?”朱元璋问道。

“对啊,就是已经走上了。”

朱闵笑了笑:“王朝之乱的根源就在于百姓没有饭吃,但若是百姓有其他的方法谋生,哪怕是没有土地他们也不会造反的。”

“只要百姓手里有钱,那些地主自然愿意把手里的粮食卖出去的,总不能一直存在家里发霉吧?”

“所以嘛,做生意才是正道啊。现在大明缺银子,只有银子多了,商品才能更好的流通起来,咱们跑到海外去赚取银子,肯定会在国内花出去,带动周边的商业发展,那些人也就有钱了。”

“他们有钱了也肯定会花出去的,这样就能够养活更多的小商贩。那些小商贩赚的钱最后无非还是买粮食,而地主们拿到了银子之后不还是要花钱?”

“甚至于那些地主发现了出海的暴利之后就不会盯着国内的百姓压榨了,到时候他们的目光自然会转移到海外去的。”

“这样一来大明就实现了一个完美的内循环,百姓们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好的,至于那些番外蛮夷过得怎么样,关咱们屁事儿。”

“所以说咱们出海乃是造福国家,为国家的发展出一份力,不要局限于蝇头小利才是啊。”

“这......”

听到这话的方孝孺久久无言,哪怕是朱元璋都不由得呼吸粗重了起来。

以前的时候朱闵根本没说为什么要打出去,现在他明白了。

原来那些他最瞧不起的商人居然有着这么大的作用,居然能够起到盘活整个大明的重要作用。

如果真的发展到了朱闵说的那个地步,他相信大明绝对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朱闵看到两人的样子之后丝毫没有意外,毕竟他这次讲的这些已经是涉及到了资本主义萌芽,甚至是资本的原始积累了。

对于他们两个这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当然,冲击大点儿也没事儿,毕竟这都是经过了历史验证的,在明末的时候沿海地区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只是可惜由于时代的限制,早早出现于华夏的资本主义萌芽,就一直是萌芽阶段,根本就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

更别说后边满清的统治了,直接让华夏错过了整个资本主义时期。

方孝孺这会儿已经接不上一丁点儿的话了。因为这些实在是太冲击三观了。

本来他还以为自己跟朱闵辩论只不过是说说治国之道,又或者是孔孟之道。

可谁知道朱闵根本懒得跟他说这个,甚至是直接搬出来了一套全新的体系,关键逻辑上还没有丝毫的毛病。

这种感觉让他非常的不舒服,就好像自己已经备好了满腹经纶,就等着跟对方辩个三天三夜了,谁知道对方直接掏出来了一把大宝剑,三两下就把自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