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官居一品>第383章 董先生

挖好洞第二个月的初十,大概在三年前的二三月份吧,刘婶提前钻过去等着,结果就看到董先生跟一名青年男子并肩走了进来。

那男子脸孔生得秀气,眼神却有些瘆人,神色也有几分阴沉。

通身的气派一看就出身不俗,举手投足之间尽显贵人风范。

因离得太远,刘婶听不见他们说什么,也只能算了。

刘婶以为那只是董先生的友人,起初也没觉得不对。

可接下来的几个月,那男子次次都来,来了就让随从守在门口,自己跟董先生进了屋子。

两个大男人,长得都跟兔儿爷似的,鬼鬼祟祟地关在屋里还能干什么好事?

刘婶认定二人关系不简单,瞬间恶心得要命,就不再想把女儿嫁给董先生了。

可她还是有些好奇,毕竟龙阳之好这种事,她只听有些租客私下讨论过,亲眼见到还是头一次呢!

所以,刘婶就闲着没事儿跑去偷看。

后来天热起来,有一次,那男子一进院子就解开了披风。

刘婶透过树丛,看到了绣着银龙的衣摆。

听到这里,苏惟生心中一动。“银龙?”

小柱点头,“小的听少爷提过,龙纹式样的图案只有皇上才能用,而且用的是金线。可皇上都四十多了,就算三年前,也不可能突然变成个青年男子。”

“小的就想着,寻常人家知道龙是皇上专用,却从未亲眼见过,所以……会不会那衣摆上绣的,并不是龙,而是蟒呢?那齐王和蜀王的衣裳上头,绣的不就是银蟒吗?少爷,您说那男子会不会是蜀王?”

苏惟生半眯起眼睛,“董先生本就是蜀王的幕僚,有重要的事大可在蜀王府商议,何必偷偷摸摸跑到外头的民房?”

男宠?那刘婶还真敢想!

“何况蜀王九月份就死了,他今日还去那儿干什么?”

“这个小的也打听过了。”小柱道,“董先生是去看妹子的。他与那神秘男子每月一次的会面结束在去年年底。自那时起,董先生就没再去过太平巷。”

“直到九月里,他那宅子住进了一名病弱的女子,还带着几个下人。为此,董先生还一反往日独来独往的姿态,特地给街坊邻居送了礼打了招呼,说那是他的妹妹董氏,请求他们多多看顾。”

“从那以后,董先生就隔三岔五地回去看他妹妹。”

“妹妹?董氏?”苏惟生沉吟道,“我怎么觉着……有些耳熟?”

小柱笑了一下,“少爷可还记得博阳府曾咏岱?”

苏惟生当然记得,曾咏岱的父亲曾一平原为博阳府同知,后因私自提高盐引价格被罢官,回了老家闭门思过。

曾咏岱吃不了苦,跟着他母亲于氏到了京城投靠外家。说来,国子监那位于司业还是曾咏岱的堂舅公呢!

“你是说,这个董氏,就是曾咏岱那名受尽折磨的妾室?”

“是的,”小柱道,“当年为了抓曾咏岱的把柄,小的曾偷偷潜入过他家的内院,见过董氏几次。今天下午,小的打听完董先生的事之后,趁他家下人不备翻进了那个小院——里面的女子正是曾咏岱的妾室董氏。”

“还有,小的问过太平巷的街坊,董先生的确是南方口音。”

“原来,所谓的董先生,就是博阳府的董秀才,董方……”苏惟生回想了一会儿。

三年前能扳倒曾一平,还多亏了董方埋在旧居里的账册。

而他本人,杭参政找了许久都没找到,却不想此人逃到京城,做了蜀王的幕僚。

苏惟生只觉得有什么东西呼之欲出。

董先生去年年底没再去过太平巷……

年还没过完,沈云斐就被原齐王妃林氏带进宫告了御状,随后陇西贪墨案事发。

董方不再去太平巷,到底是因为蜀王妃的娘家深陷泥泞,他无暇分身,还是因为……

而蜀王身死不过两月,他就搭上了燕王,其中会不会……这事太过要紧,不能仅凭猜测。

“小柱,明日你联系一下世子,问他知不知道董方是如何进的蜀王府,又是如何搭上的燕王。再查一查董方在太平巷置宅子的时间。另外,打听一下曾咏岱的情况——不必急着回话,务必要弄清楚。”

小柱很少见苏惟生神色如此凝重,压下心里的疑惑郑重应下,

“少爷您忙,小的先告退了。”

第二天上朝,弹劾怀恩公父子和庞侍郎、严五爷的折子便如雪花一般飘到了熙和帝的案头。

说怀恩公“专横跋扈,教子无方,不将朝廷放在眼里,只手便可遮天。”

怀恩公世子则是“纵奴行凶,谋杀朝廷重臣之子孙,事后不知悔改,欺君罔上,藐视皇威!”

还有昌安伯夫人沈氏和小高氏,“不事舅姑,不敬尊长,多口舌之利,残害侄子(侄孙),心如蛇蝎!”

弹劾庞侍郎和严五爷“私闯公爵府邸,捕风捉影,污蔑与打伤当朝国舅!”

严五太太的罪名与小高氏二人差不多。

熙和帝看完就摔了折子,一是为了不消停的亲戚和臣子,二么,自然是气这些人煽风点火。

昨日的事一传出来,京城就一片哗然,如今一晚上过去了,双方自然要各显神通。

弹劾怀恩公府的有御史台、性情耿直的文官,以及庞家和严五爷的姻亲。

弹劾庞侍郎和严五爷的,自然是高家的故旧。

当然,如陈显宗、苏正良等人其实与怀恩公府并无私怨,就是单纯地看不惯外戚欺压文官清流。

所以细算起来,还是弹劾高家的折子居多。

熙和帝怒过之后便将折子按下不发,对所有人的意见也都充耳不闻,早早宣布了退朝。

可朝臣们都不是吃素的,有的打算借这件事大作文章,有的下定决心,绝不能再让皇上继续偏袒外戚,连累自己的名声。

于是退朝之后,言官们一个个都卯足了劲儿回去写更加慷慨激昂的折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熙和帝烦不胜烦,这种被步步紧逼到无法喘息的感觉,让他不由自主想起了九皇姐死后的那段时间。

回到御书房,熙和帝冷笑着又摔掉一本弹劾高家的折子,

“这些人颠倒黑白的本事是愈发得心应手了!纵奴行凶?谋杀重臣之子?没证据的事也敢拿出来说,当朕不知是谁在背后捣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