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官居一品>第276章 对答

殿试后的面圣,实际就是再走个过场,让皇帝确认一下这些进士是否有真才实学。一甲前三位,通常是问得最多的。

熙和帝昨夜看了苏惟生的所有文章,惊奇地发现他竟对农事也有独到的见解。

农业乃一国之本,只要农业发展好了,百姓衣食无忧,做土匪甚至造反的人就少了,边关蛮夷也不敢在大魏内乱之时趁火打劫。

如此一来,何愁不能国泰民安?

熙和帝扫了一眼十个低着头的进士,沉声问道,“苏惟生,朕看你过往的文章中提到过要加强农事管理,你说说,具体该怎么做?”

听到这个问题,后五位的人都没啥想法,赵怀瑾和排在第五名的钟进士却是心中一喜。

虽然听说过这苏惟生是寒门出身,但自来读书人就没几个下过地的——发奋读书还来不及,谁有那功夫去钻研农事?

何况苏惟生长得细皮嫩肉,一看就是娇生惯养的主儿,能知道怎么种田?

现在被问到头上,要是他答不上来,露出不学无术的端倪,那状元名头铁定是没有了,届时他们不就能再进一名?

赵怀瑾心里尤其复杂,这两日父亲分析过,以他的才学,状元之位已是板上钉钉。

岂料皇帝也不知抽了哪门子风,竟硬生生点了苏惟生为头名。

他为状元之位准备了这么久,怎甘心让别人夺了去?苏惟生要是出丑,他还真是乐见其成。

所以两人都情不自禁竖起了耳朵。

苏惟生却是乐了,自备考乡试以来,他就没去过庄子上了,但他还有个爹啊!

苏正德对稼穑之事是真心喜欢,也是真有天分。让他来考科举、之乎者也的不成,说起农事来却头头是道,而且总能想出出人意料的法子。

这两年他从各方面入手,生生把自家庄子上的产量提高了好几成,还将法子教给了清水村的村民和亲眷家里的庄头。

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连当时尚未升官的杭参政也听说了,把苏正德叫去商量了好几天,最后挑了平宁县进行试点。

前头苏正德来信时说,如今陈县令和已升任博阳府知府的柳大人还想上折子给他请功呢。不过被他拒绝了。

苏正德始终把自己当庄稼人,觉得无论往后生活怎样,都不能忘记农户之艰难。

因此经常拉着苏惟生给他细讲其中门道,苏惟生进京之后,信上也时有提及。

连博阳府那位王大夫的小儿子也被他带着成日往田间跑,本职工作都给忘了。

苏惟生觉着吧,等回了博阳,王大夫肯定得找他诉诉苦啥的。

说来王大夫与苏惟生家确实有些渊源。

当初家里一穷二白,采草药卖银子那会儿,接待他们的王掌柜就是这位王大夫的亲叔叔。

王掌柜的大哥是在博阳府开的诊堂。

后来梁太医离开之后,不是让王大夫全权照料苏正德的腿么,一来二去的,两家就更加熟了。

万万没想到,苏正德竟把人家小儿子给带偏了,听说如今只爱农事,对药材医理那是半分兴趣也提不起来。

当然,这就说远了,总之熙和帝问这方面的问题吧,对苏惟生来讲还当真没什么难度。

要真说起来,估计三天三夜也不一定能讲完。

而且熙和帝能关心农事和百姓生计,看来也没昏聩到无可救药。

最重要的是,苏惟生明显看出来这人对自己有好感,所以只要趁机把熙和帝忽悠到位,短时间内应该也能谋些好处。

因此他认真想了想,“回皇上,加强农事管理,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首要的就是农具。犁田、耙田、播种、灌溉、收割,都需要好使的家什农具。再者,若有了好用的开垦工具,咱们大魏的许多荒地就能被开垦出来。有了好的水利设施,许多旱地也能种上水稻。有了好用的播种或收割工具,许多人力也能被腾出手来,耕种更多的农田……”

熙和帝听得愈发兴致盎然。

太祖当初不是没往农事上使过劲,但他老人家出身富商之家,生来就爱享受,要他亲自干这些事儿,打死都不可能。

不过太祖还是提出设想,下严令让工部的人研究农具,后来也改进了翻车和连筒,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也在各地得到了推广。

但太祖晚年,工部对农具的研究就不那么积极了,到最后更是……总之,不提也罢。

熙和帝兴致勃勃地问道,“还有呢?”

苏惟生道,“除了工具的改进,对种子、肥料等方面也有要求。皇上想必也知道,粮食是种子种出来的,因此种子的好坏至关重要。若粮种太差,农人把田地伺候得再精细,也收获不了多少粮食。”

“如果咱们能让人反复实验、改良稻种,钻研出更高产、更耐热抗寒和抗病性极佳的种子,何愁不能增产增收?肥料也是如此……”

他按苏正德的说法,言道庄稼和人一样,需要荤素搭配才能保持健康,所以不能只用单一的肥料,另外还有因地制宜,增加作物种类等等。

岳西池还好,对未来岳父的爱好也有些了解,进京之后还送了好些农事方面的杂谈和孤本啥的回博阳府,就为了讨老丈人欢心。

其他人,包括熙和帝在内,都听得一愣一愣的,但仔细一想,却又觉得不是没道理。

只有一两个接触过农事的进士若有所思。

最后苏惟生道,“这些要一点一点说清楚,需要不少时间。如果皇上不嫌弃学生啰嗦,回头学生就拟个折子,专门谈一下这个问题。”

他说着又似是想起了什么,“当然,有的细节说不定还得请教家父。”

熙和帝诧异道,“你父亲?”

苏惟生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瞒陛下,学生所知的这些农事知识,都是家父言传身教。当然,提的那些建议……家父与学生都在田间亲自试过。”

言毕偷偷抬眼看了一眼熙和帝,“皇上若有兴趣,往后学生再与您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