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别问,我科举>第229章 启程徐州

当李宁安离开京城的那天,阳光灿烂,虽然太阳很热,但微风却带来了一丝舒爽。

家中的管家和仆人们正在帮忙将行李搬上车,人手不够的情况下,李宁安自己也是亲自上手搬运物件。

“安和,你真是太客气了,都要离京了还不肯让我们帮忙。”老远黄顺荣就迈着步子过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李宁安抬起头,看到赵林成、黄顺荣和王明升等人站在他面前,他笑着问道:“各位仁兄怎么来了?衙门今日不是当值吗?”

“知道你今天要离京,秦学士特地给我们放了一天假,叫我们来送送你。”

赵林成等人不仅自己动手,还带了家里的仆人一起前来。

大家忙碌了一会儿,终于把李宁安要带走的东西都装上了车。

其实他要带走的东西并不多,基本上都是旅途上需要用到的,但车马属实是大件,几个人真心搞不动。

李宁安感慨地说道:“我进京赶考的时候只有两个好友陪伴,如今不过三年,竟与诸位相识,真是我李宁安三生有幸啊!”

家中有林贺义带来的仆人,也在京中买了些人,李宁安便央求了几人照料在京中的长辈,他也不确保自己何年何日能够归来,时日短些倒无所谓,时日长了,那也不必多费精力去维护了。

“安和,请放心,我们会替你看好的。”王明升拍着胸脯打包票。

李宁安苦笑道:“诸位仁兄们来送我,我却不能好酒好菜招待你们。”

“我们本来就是来送行的,你的好酒好菜等你回京再说。”

老弟、林寻和谦谦先上了马车,李宁安在最后,他晋升东宫日讲官的时候,家中拜会之人络绎不绝,有要与他结为知交好友的,有要将家中子弟拜入他门下的。

但如今外放,只有几位在翰林院相识的同僚来送行。

众人都知道他得罪了宰相,能够有这么多人来送行,李宁安已经很知足了。

“多谢各位仁兄相送,能够与你们相识,真是我的荣幸。望诸位前程似锦,一帆风顺。”

李宁安对着他的好友们深深地鞠躬。

年纪较轻、性格直率的王明升看到李宁安这副模样,眼眶也有些湿润:“安和,愿你一路安好。”

李宁安笑了笑:“多谢!”

“安和,多多保重。”

“安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以你的才华,必定不会被埋没。等你归来的那一天,我会等着你!”

李府门前聚集了不少百姓,因为李宁安连中三元,李家在京城中还是有很多人都知晓。

现在李宁安因得罪潘世同而离京,百姓们特意前来送行,向这位大雍朝的文魁致以敬意。

“诸位请珍重!”

东篱在一旁看了自家姑娘一眼,随后展开诗词慢慢念道: “池望安去遥天涯,相思情棉绕心花。行舟载梦飘云海,愿池保重千万家。

姑娘,这首诗是昨晚上彭大送来得,听说老爷改了好久。”

东篱是李宁池的贴身女使, 还有一个贴身的女使叫金粟。

两人是姐妹,买人时特意寻来的,都识字,先前都不是寻常人家,家中有人耕读,可惜家道中落。

两个女使的名字都是李宁池哥哥李宁安取得,出处来自诗句‘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没取“青霞”“小蝶”等好听的,只为一个好寓意:希望自己的妹妹有一个如山峦的夫君。

目光稍显呆滞,李宁池不知想起了什么,“哥哥可还说了什么?”

东篱摇了摇头,看小姐思虑,出声安慰着,“老爷不让您去送,就是怕小姐担忧过甚。”

“对啊!只待老爷治河有功,回京是迟早的事。”一旁的金粟出声附和着。

东篱心中更是觉着李宁安对妹妹真好,自打翰林院的同僚笑话过他诗词天赋欠佳后,老爷是许久不作诗了,今日或许怕伤感,竟作了首诗送来。

笑了笑,李宁池并不作声,手中掐算着珠子为哥哥祈福,期望他一切顺遂。

不让李宁池去城门送行并不是李宁安有什么想法,秦子健这小子拿着礼物递到谦谦手上时,李宁安是一阵没好气。

这小两口动作是真快,成婚不到一载宁池就怀上了。

自是为妹妹高兴,可看着秦子健没皮没脸的样子,真是让李宁安气不打一处来,有一种小白菜被猪拱了的意味。

辰时(上午九点前)

通州码头之上,不远处的河道里各类船只如前世的车流一般即将驶入了北京这座巨城。

北京人口百万,城中嚼用人畜的运输只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

运输的绝对主力是河运。

李宁安之前看过朝廷的邸报,去年大雍河运入京九百多万石的漕粮。

只是漕粮而已,别的货物没算。

难怪朝廷急着疏浚运河河道,这关乎着下半年京城的粮食供给。

李宁安的东西早早的通过马车运到码头上,此时连同马车正在被搬到运河之上朝廷的巨大官船上。

李宁安看着老弟把相思牵到了后面一艘船的船舱里。

午时,皇宫,皇帝依旧在处理着朝廷公文。

看着影卫司递上来的帖子,问道: “李宁安去徐州了?”

“是,陛下,今日上的船。派了人跟着了,定会保他平安。”

皇帝瞥了一眼大内官道:“嗯,河道水深着呢!别让他死了。”

大内官神色略有异样,皇上算是点明了态度。

李宁安这下终于可以动身离京。

人潮依旧涌动着,通州码头上的繁忙场景让李宁安感到似曾相识,短短三年间这里似乎没有任何改变。

然而,他的内心早已与三年前完全不同。

在科考的时候,他只需要关心学业,但是现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要关心。

进京之前,李宁安也曾幻想过成为官员之后的生活。

他的设想基于他所见过的小说和电视剧场景。

然而,进入翰林院之后,他却走上了学者型人才的道路,实际工作很少,虚词却很多。

唯一值得夸奖的大概只有任东宫日讲的那一段经历。

根据潘世同的意思,他要自己学习欧阳端的政治经历,同时还要学习治理水利的能力。

难道这位老师是要将他培养成一个全才?

然而,李宁安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如此自负。

潘世同未必真的是要培养他,对方如今是内阁话事人,朝廷上等待他召见的官员可以从午门一直排到相府。

而李宁安怎么看都只能算是个微不足道的存在,并不需要让宰辅费心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