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别问,我科举>第132章 湖广会馆

马车并没有进入永定门,出示文书,门前有官吏登记接收,几人顺着街道继续往里边走,不过并不是漫无目的,而是边走边问,

经过几次打听,他们可算是明确了目的地。

又寻摸了一会才找到了他们要去的地方,自然是湖广人开设的会馆。

这里是湖广常德会馆,在这个时候的北京城里。

准确说是外城,湖广会馆有几十多家,大多位于崇阳门外。

内城就挨着皇城根了,设置会馆成本太高,而且极为不便。

这个时期,各省、府的大多都有类似于办事处的地方,设置会馆更多的是为了方便来往客商和举子赶考所用。

这时候的北京城里,除了湖广会馆外,湖广各府都会在京城设置会馆。

大多数人做了京官之后,多半都会在外城租下一个院子建一家会馆。

主要是为了方便同乡人居住和交流,同时也请他们作为信使为自己和老家联系提供便利。

这个时候内阁首辅是郑礼宁,他是江西人。

因此对江西老乡更是照顾有加,虽然不能说拉帮结派,毕竟江西籍官员里反对他政见的也有,但确实,这个时期北京城里江西会馆是最多的。

会馆的兴建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应考举子的住宿问题,另一方面也方便本地商人在顺天府活动。

如湖广在京中就有几十多座会馆,这些会馆倒也并不全是试馆,也有行馆,类型可谓十分丰富。

常德会馆是一座纯粹的试馆,李宁安三人到时,会馆中并没有什么人。

会馆里面的陈设倒是比李宁安想象中更阔气一些,毕竟常德尚算富庶,商贾不少,建一座漂亮的会馆并不麻烦。

李宁安喊了好几声,才听到有人应他一句:“这呢,这呢,可是进京赶考的举人老爷?”

李宁安,黎敬浩都是应声,那掌柜仔仔细细观察着三人:“倒是好几科没不见这么年轻的举人老爷了。”

常德府科举中进士的士子一直不多,湖广各府中,武昌会馆与荆州会馆一向热闹。

到了会试之年,举子们呼朋引伴,带着书童护卫入住。

往日也有来往于湖广及京城的商人们居住在其中。

“先上一壶热水,再烧几个菜,等吃完饭再送桶热水上去。”黎敬浩招呼道。

赵琪打了个哆嗦,“这地儿着实太冷了,一会儿可得好好泡下脚暖和暖和。”

“第一次进京城的常德人大都不习惯这边的天气。”掌柜笑道。

看赵琪直抽抽,笑道:“现在还不是最冷的时候,若是到了正月那会儿还要更冷一些。”

掌柜收了银子,手脚也麻利了许多。

当下便吩咐小二上了热气腾腾的开水,李宁安放了些干梨,泡开后给黎敬浩、赵琪各自倒了一杯。

“这干梨是我家后山上种的,奶奶趁着日头好晒了不少,现在这个时节,喝点梨水暖暖胃会好很多。”

许氏和王莲英为李宁安收的包袱可谓齐全,药剂吃食等等一应俱全,足够李宁安在京师一直待到殿试结束了。

喝了梨水,三人才觉得稍稍缓过来劲了。

自通州渡口下船之后,几人坐了一路马车,才在傍晚时到达了会馆。

哪曾想京城的天气说变就变,来之前已经心理准备,可还是超乎了预期。

套了两件衣服,可冷风还是嗖嗖地钻进衣领里。

李宁安打定主意,等安稳好一定买两件羊夹袄。

小二上了热菜,大多都是常德的菜系,不过也有京城本地的菜色。

掌柜又在几人脚下支了个炉子,放在桌子中间,三人将会馆提供的薄被搭在桌下,盖住腿,炉子里的木炭埋在炭灰中,虽不见火光,但却分外暖和。

掌柜见没什么人,便与李宁安几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

据他说,他是大概十多年前从常德来到京师,当了这常德会馆的掌柜。

这间会馆建于靖安年间,庆宁元年时又翻新过,大体便如现在这样。

庆宁便是新帝的年号,现在是庆宁三年。

李宁安,黎敬浩和赵琪在住进常德会馆后,很快就遇上熟人,都是些府学中的同窗。

还有许多不认识的,几人聊过之后李宁安才知晓,这几位士子已经不是第一次赴考会试了。

他们都是靖安年间考的举人,年纪最大的那位已是第三次进京赶考了。

大多是前几届乡试举人,都是李宁安等人的前辈了。

对于这个时候还寄居在会馆里的举子来说,都是上届,甚至上上届会试落榜的,基本上是已经考了不知道多少次会试了。

在同窗的引荐下,李宁安很快就认识了这些人。

这些士子的年纪比李宁安大太多了,更是有人与李明溪的岁数相差不多。

李宁安有些感怀,这么大已经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却仍坚持举业,可以想到科举之艰。

彼此通报姓名过后许久,其中一位头发已经略显花白的士子忽然道:“李安和?莫非你就是上一科湖广解元李宁安?”

“在下正是。”李宁安回道。

“安和兄高中解元的事情,我们虽远在京城,但同样听过的,而且你的文章我一样有拜读过,我等远不如矣。”那士子道。

听到李宁安是上科解元之后,几位士子态度愈发热切。

他们都听说过李宁安的名字,读过不少他乡试时的文章。

李宁安这两年倒是没有那么低调,参加了不少文会和大儒讲座。

所以自从他考中湖广乡试的解元,他的名气便一日胜过一日,府中不少士子对他都很是仰慕。

相对来说,李宁安还是和孟益科、张伯远、魏永等靖安二十八年的举人更加熟悉。

毕竟与李宁安那一科临近,对于在此之前中举的举子,那就是连续落榜两次了,估计会试机会渺茫。

当然,这是李宁安的心里话,可不会说出来。

放下行李安顿好后,李宁安几人就到了前院,张伯远已经叫人准备了酒席招待他们。

湖广常德会馆并不大,只是一处两进院子。

不过院里分前左右三间厢房,实际上能够住人的院子有三个,前门则是经营餐饮的酒楼。

毕竟会馆不能只进不出,经营会馆的掌柜可以利用这个赚些钱,省的老是伸手向背后的金主要钱。

桌上的除了他们这两届的举子,张伯远还叫上了靖安二十五年的举人许世隆。

听张伯远讲,此人文采斐然,屡试不中多有时运不济的状况。

宴席上,李宁安也知道了,张伯远他们几个上届的举人当年就跑到京城参加会试,雄心满满而来,结果现在却都落寞的住在这。

“每此会试,全国各地举子云集京城,真的有几千,更甚怕是有上万人,就只为争夺那三四百个名额,与乡试之难不可同日而语。”张伯远话里明显带了几分颓废。

“明年会试可收到礼部消息,大概取多少举子?”

李宁安关心这个,故而开口问道。

“庆宁元年是四百人,不过那年朝廷是有恩科的意思,所以名额加了些,今科还不知道,估计不会再录这么多了,但最少也是三百人。”

张伯远想想才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