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别问,我科举>第122章 挖地龙

“啊!那爷爷怎么还会让我与黎家人来往?”李宁安惊呼道。

要知道他与黎敬浩来往之事家中早就知晓,并没有刻意瞒着家里。

既然是三爷爷家的事,李金辉肯定不会一无所知。

“此事都怪黎家那个老不死的从朝中斡旋,不管你们这些小辈的事儿,本来之前早就调解了,只是想到黎晏绯回来,我就感觉恶心。”李金檐恶狠狠的说着。

原来如此,新皇登基肯定会大赦天下,当年黎晏绯的罪名并不是十恶不赦,有黎家从中运作,大概率会被大赦。

“行了,不说这个了,老一辈的恩怨还不至于牵扯到你们。”李金檐声音中透露着落寞。

沿着大街出城时,城门口已经张贴了皇榜,皇帝驾崩告知天下。

一时间县城有不少人为其哭泣,先帝仁义,这么多年不说国泰民安,但至少可以证明路上少有冻饿而死者。

说起来新帝属实是有些惨,皇上嫡子五人,他排行老三,按理来说皇位是轮不到他的。

可谁让先太子病逝,二皇子早夭,两个弟弟比他小许多,剩下的庶出皇子当然没有资格与他争抢。

之所以说他惨,是因为他被立为太子太早,皇帝又太能活了。

靖安帝本就是年近不惑才登基,文治武功自然不必说,可他活到七十多岁。

太子已经将近做了三十年,如今,同样是四十岁登基,又有谁能知道当今皇上可以像他老子一样活这么大岁数呢!

早些年朝中就有人抱怨天下焉有四十岁的太子,一度被皇帝怀疑是太子有谋反之心。

好在可以自证清白,不然今天登基的可能就不是他了。

皇位平稳过渡,政局相对就会稳固很多。

临近傍晚,他们才悠悠回到家中,远远的李宁安就看到家门口挂着两条白布。

先将二爷爷送回院里,李宁安敲响院门,许氏将他扶了进来,“天气冷吧!烧了热水,赶紧去洗把脸,我去给你端饭。”

刚洗完脸,奶奶就端着一大碗汤面条到他面前。

许氏对皇帝驾崩这事很是关心,“皇帝驾崩了,今年的会试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吧?”

吸溜了一口,李宁安解释道:“奶奶,没什么问题,今年会试本就与我无关,而且按照惯例,新皇登基大多会举办恩科,说不定等今年会试结束,明年还会再加一科,恩科录取的人数还会更多。”

许氏听到这,才放下心来。

皇帝驾崩皇帝驾崩,与他们这些平民百姓,没有太大关联,李宁安收了收心,便开始在家静静读书。

住进了新宅,感觉完全与之前不同。

李明溪规划宅子时,特地在他这个院子建了一个大书房,单单是书房里的大木柜,以及书箱、桌、椅就让两人打造了足足一天。

选取的都是上好的松木,出入他书房最多的便是老弟李宁定,这小子先前一直给他做书童,经验丰富的很。

再加上李宁安顺便可以教一教他,便让他留下没有去村中的学堂读书。

除了他,还有李宁邦这小子以及李宁池愿意待在这院里,先前铺设烧砖时,专门将底下挖空了,做了个地龙。

就跟北方的火炕差不多,是古代的取暖方式,在屋里地下挖有火道,火到在外面有洞口,在外面烧火,热气通过火道传到屋内,称为地龙。

本来想将整个院子都做出地龙,可是李明溪心疼,每年冬日烧炭太多不舍得,便只为李宁安这院挖了。

再三劝阻无果之后,李宁安只能任他如此。

不过与大伯说过之后,为爷爷奶奶特地挖了一条火道,防止他们冬天太冷。

因为地龙是在屋里和书房里供暖,平时让他们待在李宁安屋里取暖便可,他自己则在书房里读书,互不打扰。

挖火道,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碳的品质并不是很好。

以李宁安举人的身份,倒是可以在县城里买一些好炭,可是根本就不足以供应全家。

县城里的大族乡绅全都指望着这些好炭过冬,可没有人敢伸手全都给占了。

若想有许多好炭过冬,便只能去富裕些的城市。

像南京满足城中富贵人家的需求,肯定是绰绰有余的,可李家不可能为了烧炭就搬到南京去。

有了地龙就好很多,至少可以不用闻着没有燃烧完全的刺鼻气味。

李宁定将书房里的书分门别类全部规整好,李宁安有什么想看的都可以让他拿来。

平常还可以让他端茶倒水,这样的状态对李宁安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

每每看到老弟幽怨的眼神,他只能视而不见,用自己温柔的话语来教导他读书。

李宁定哪是能够一直坐下来安心读书的人,一看老哥神色很是认真,他便立马便屁颠屁颠的照顾起人来。

没空和他打屁卖乖,李宁安神色有些意外的看着京师的来信。

这封信是老张所写,讲述了一些最近京城中发生的事情。

这个月份当然是会试和殿试最为重要,今年这一科由于是新帝登基,皇上安排东阁大学士张原奇主考。

看到这李宁安不禁神色有些怪异,这不是黎敬浩老丈人那一家吗!

这一科的殿试,江南士子不可避免的独占鳌头。

除了榜眼是京城人氏外,像状元和探花都是江南贡院的头两名。

依照着会试的成绩,不知是不是恩科的缘故,今年应试的考生属实是有些多,朝廷特地增加了五十个名额。

本次的贡生足足有四百人,朝廷的殿试已经不会黜落学子了。

也就是说只要在“杏榜”之上,进入金銮殿之后,最低都是同进士出身。

宋逸光这回倒是厉害的紧,会试时只是第三百名,没想到殿试时挤进了二甲之中,韩启就有些可惜了,虽说同样在杏榜之中,但却位列三甲,仅仅只是得到了同进士出身。

在三甲之列,以后不管是仕途,还是初期为官,都不如一甲和二甲顺畅。

“同进士如夫人”可不是说说而已,比起进士,两者差的真不是一星半点。

这就是李宁安先前所担忧的,不过韩启高中进士,肯定是要祝贺一番的。

当即,准备写封信,他这近半年一定会在京城,主要是新科进士要在六部观政半年。

随后才会下放地方为官,一甲进士肯定是入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