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仙侠武侠>孤替父兄守这江山五十载>第21章 武举

苏慕寒师徒两人上去打招呼,三人均是被苏慕寒这身打扮给震惊到了,平日里苏慕寒都是穿的十分的朴素,大家还经常调侃他一个四品侯爷穿的这般简朴。

但今日苏慕寒这一身狐裘大衣顿时就把身上那股子不凡的气质凸显出来了。真可道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叶迷)

“小苏啊,你今日这一身打扮,真是惊为天人。”长孙皇后赞叹道。

但三人也仅仅是各自赞许了一番,随后就目光全都聚集在小舞身上了。小舞本来个子就小,这一身毛绒绒的大衣,让小舞显得更加的娇小可爱。就像一个白团子。

苏慕寒把武珝拉到一旁:“青莲,当真是长大了不少啊,再过些时日就是你十五岁的生辰了吧。”

武珝点点头:“是啊,说起来这还是长大后,兄长你陪我过的第一个生辰呢。”

武珝亲昵的抱着苏慕寒的胳膊。

“说吧,此次生辰想要什么礼物?”

“嗯。”武珝略加思索:“如今长乐姐姐她们对我都很好,兄长你也就在身边,我倒是没有什么想要的了。要打以前,自然是最想见到兄长了。”

“不如这样,兄长你呢就许我一个愿望,等以后我需要的时候,就告诉兄长你。”武珝笑着说道。

“哈哈哈。”苏慕寒笑道:“别说一个,多少个都行,只要是你想要的我都会给你。”

“拉钩,”武珝俏皮的伸出了手。

“好好好”苏慕寒宠溺的笑着:“都依你,拉钩,拉钩。”

“不过。”苏慕寒严肃起来:“如今虽然陛下他们都对你呵护有加,我也在长安城,但你还是要小心为上,这长安城虽然是天下最为繁华之地,但也是最危险的地界。”

“这座城,远不止你所看到的那般平静,那平静的背后是汹涌的波涛,因此你一定要小心,我不可能时刻在你身旁,因此如果可以,学点武功防身也是不错的,不过此事我就不逼你了。你自己斟酌即可。”

“嗯嗯。”武珝笑着答应,她又何尝不知呢,她决定来这长安城,早就做好了准备,她也不想让兄长照顾一辈子,她要成为兄长的骄傲啊。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也开始飘起了细雪。一行人也往含元殿而去。冬至宴席正式开始了。

随着力士的一声吆喝。乐师们开始了奏乐。歌舞升平。大臣们,皇亲国戚也都纷纷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

只待一曲终了,李世民走到了台前:“诸位爱卿,今日朕与诸位同饮此杯,”

众人端杯起身:“谢陛下,”

“诸位,想必大家近些日子有所耳闻新的法令之事。”李世民说道:“今日,朕便要宣布此事。”

李世民拿出一道圣旨:“这封圣旨将在明日昭告天下,届时我大唐将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如同李靖等知道内情的人都是一脸笑意,成竹在胸。而那些不清楚的人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陛下,敢问这圣旨到底是说了何等之事,我等对此可是急切的很 啊。”一位不清楚实情的官员问道。

李世民微微一笑:“这件事乃是天都侯的想法,那就请他来为大家讲解吧。”

苏慕寒闻言,走了出来。来到大殿中央,一时间都成为了焦点。

“这便是那天都侯?\"

\"气宇轩昂,英俊非凡啊。”

“这便是鬼谷之人吗?真乃天人也。”

……

就苏慕寒这样貌打扮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诸位,小子苏慕寒,师出鬼谷,前些日子同陛下觐见了一些拙见,今日便与诸君说讲一番。”苏慕寒说道,同李世民示意了一番。

随后开口道:“诸位,我唐人尚武,因此在我们大唐男女老少,文人墨客都会些花拳绣腿,一招半式。”

这一点大家都是肯定的,自古便有君子六艺的说法,而唐朝,女性也注重这些,。

“但我大唐如今青年武将人才空缺,若是再过十年,二十年,届时有谁能肩负起边关重任呢?”

“天都侯,你此言差矣。我大唐人才济济,卫国公他们如今仍能上阵杀敌,还有并肩王和薛大将军。”

苏慕寒微笑道;“这位大人,你可想过,并肩王他们也是年近不惑,十年后就是天命之年,想当年关圣帝君何等的威武,常胜将军赵子龙面对年轻的姜伯约也是感慨万分。虽然天命之年仍有杀敌之力,但终究是比不过年轻人了。总有一天他们会老去,届时又当如何?”

苏慕寒接着说道:“我们要的不是以命相搏的大头兵,而是能统帅三军的主将,以及武官。因此此事必须早做打算。”

苏慕寒一番话,那些反对之言也没有了声音。

“那天都侯有何高见?”

“开设武举,”苏慕寒说道:“此等武举非是擂台比武,而是如科举一般选举真正的人才。”

说着苏慕寒把法令详细的讲解了出来。

朝堂之上,每个人都在十分认真的听着,尤其是武官们,个个听的是热血沸腾。而那些文官也是赞同为多。

待苏慕寒讲完之事,朝堂上鸦雀无声,李世民率先开口道:“诸位爱卿,以为这道法令如何?”

李世民的话才把众人点醒。随后便是热烈的欢呼。

能参加这冬至宴席的都是高官重臣,他们何尝能不懂这法令所带来的好处。在武官的眼中苏慕寒已经是堪比武侯的存在。这条法令,看似只是针对年轻人,但对于他们这些战场下来的人也是无上的保障。

他们都是行伍出来的人,对于朝堂的热忱远不如战场,但他们也知道战争的残酷,因此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继续自己的奉献,是何等的荣耀。更何况,这也是一种传承。而且,此等法令实施大唐的军事实力必然提升一个空前的高度。

而文官们也是认可。这样朝堂之上很多武官不会再与他们干涉政事。文臣武将的关系将会空前的融洽,如此一来科举的人才也会提升一个档次,毕竟科举需要顿悟,和才学。武举不一定要参加考试。这样很多资质不足的就会选择武举。科举的质量也会变相的提高。

但也有些官员对苏慕寒产生了忌惮。“此子,弱冠之年,此等才华,怕是以后这朝堂之上就没有他们这些人的地位了。”

但这种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对于苏慕寒的法令都是相当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