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国人就对土地爱得深沉。

  比如上者赏赐功臣,总会听到赏良田百顷;比如无论是商人发家了,还是将士解甲了,或者读书高中了,人们最先做的事情往往都是置办田产。

  土地是百姓的根,百姓靠天靠地吃饭,种田是刻入骨子里的本能。

  金斗本就是穷苦人家出生,他太明白产量翻番的重要性了,是以刚从王书口中得到这个消息,即使还没去验证,他也丝毫不敢耽搁地将消息报了上去。

  金斗自由身很久了,在宫内时候他事情就做得稳当,如今在宫外的事业更是搞得红红火火,惹了不少红眼出来,背地里的酸言酸语从未少过。

  毕竟在外人眼中他放弃了大好的前程自降身份成了一介商人,别看现在这玻璃做得有声有色的,哪比得上天子近臣的身份?何况他还是个注定没有后代的阉人。

  那些外人哪里知道,他与内廷的联系从未断开,不仅皇帝还记得他,麦冬公公也仍旧是他一个禀报就能找到的人。

  甚至许多内廷人愿意来他这上班,日日巴望着呢。

  那些只会红眼别人的酸鸡们懂什么,哼哼。

  思维发散只在一瞬间,这点小骄傲涌上心头,将金斗心中的忐忑压下去些许。

  虽然这消息来得模糊,但人家敢说要上交,应该不是假的吧?

  且他心中对帝王有着天然的信任。

  那么厉害的陛下,定然能分辨真假。

  果不其然,他等来了帝王的召见。

  金斗瞬间内心大定。

  安临琛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砸晕了一瞬。

  田产哎,翻番哎!

  有人说自己有法子让农田产量能翻上三番哎!

  他终于等来了属于他这个时代的大神农了吗?

  “宣王书觐见——”

  安临琛强压激动,立刻将外面通报的人宣进了殿。

  洪亮的唱礼声如炸雷,直将王书的脑袋炸成浆糊;他明明只是来帮着工友传递个消息,怎么就突然面圣了呢?

  金斗师傅的能量如此之大吗?真真恐怖如斯。

  王书腿都是软的,最后根本记不起来自己说了些什么;只记得皇城里的一切都新鲜又高贵,还有皇帝袍角那闪闪发光的金色丝线。

  他不中用,最终还是金斗将消息做了补充,不过他听到的东西到底已经隔了两层,更是不知道具体情况,最终只是详细地解释了一遍来龙去脉,以及点出李丁与李涛两个关键名字。

  见两人实在交代不出什么重要东西,安临琛干脆放人出宫,而后让人去请那李涛祖孙了。

  直到事情都安排妥当,大殿重新安静下来,安临琛才拍了拍手,要了一壶清茶。

  当皇帝那么久了,他已经很少会有如此急切的时刻。

  在听到通报的时候,他居然直接忽视了‘来禀告者不是本人’这样的消息,直接将人提溜进宫来了。

  发热的大脑此刻冷静下来,他颇有些不好意思,好在除了小云应该没人会察觉到自己此刻这颇丢脸的心情……

  心情收拾完毕,田产相关的资料刚好被人送了上来,安临琛翻开卷宗细看起来。

  土地的一切向来重要,往年产量数据在户部都有记载,可惜前朝的只能追溯到乾道十年之间,后面不是断了记载就是数目作假无法作为详实记载。

  不过光手中这些,已经能够证明前朝初期的粮食亩产量相当不错了,可以说是小农经济的高峰,或者说这个世界的明朝,比自己那个世界的大明,更能打。

  比如《日知录》提到‘小民佃租富室田,亩出私租一石。’租税为50%,即亩产为2石米;而《河间志》记载“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说明小麦的产量超过1石。

  翻译成他熟悉的单位,1石为70公斤,1亩为0.92市亩。因此,前朝粮食亩产量为:北方小麦,155斤/市亩;南方大米,305斤/市亩。

  这些数值对比后世或许很低,但现在的人口和技术都和后世没法比,而且,大锦现在的田产量,还没人家记载的高呢。

  现今的大锦与后世比起来,一个词就能概括全部:地广人稀。

  大锦在太和三年末完成了首次人口普查和土地清丈,这些又都是与新土地政策挂钩的,所以相对准确,如今不过刚过去四年,实际相差并不大。

  登记人口倒是年年更新,如今登记在册的总人数约为1.9亿,而普查中记录在册的耕地数目约在3.5亿亩,这其中倒是没有包含还未入税的新开垦荒地。

  若按照记载,总人口中农业人口约1.43亿,农业劳动力513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1,239斤。

  这不是一个可以说很低的数字。

  但均值说事,向来是虚假繁荣。

  现实里仍旧有许多人在饿肚子,‘农夫犹饿死’的事情,每朝每代都有发生。

  大锦发展至今,仍旧在努力寻找一个平衡,东粮西调是常有的事,多数地区都是‘产量高的大哥努力拉扯着下面嗷嗷待哺的娃’。

  比如两广,本地地势复杂,导致农业上的发展并不均衡,只有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较为发达,而山区则遗留了刀耕火种的传统。是以本地年年都需要粮食调济,西江流域山区与珠江三角洲沙田区供应广州府,而东江上游山区供应东江平原,潮梅山区供应潮州府,高州、雷州供应海南岛及潮州府。①

  除此以外,经济作物还占了一成左右的种植面积,虽然粮食作物是绝对的主导地位,但经济作物侵占的往往是农业发达地区的高产田。

  但就这样在他看来不怎么样的产量,却已经让天下人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共识。

  卷宗翻着翻着,安临琛开始发起呆来,他想小云了。

  突然来个天降大神农,其实也是小云的意愿吧?

  他的嘴角无意识的带起了一抹笑意。

  这人啊,向来嘴硬心软,远比自己以为的更温柔。

  城郊李家。

  李涛正在自家地里忙活,远远看着有队官兵往村里来,心中不由得一突。

  不会是自家孙子上交不成惹人红眼了吧?

  不过还没等老爷子怎么深想,一个老人就声音洪亮地喊住了他。

  “李老头,快来,你家孙子不得了,给你挣大面子啦!”此人正是他落户地的村长,刚才他的心神全放在官兵们身上了,半点没看到他。

  这声招呼让李涛的目光转移过来,看着村长脸上那褶子都笑到撑开了,李涛心下安定些许。

  ——呼,看来是好事,自家孙子应该没惹事,这些官爷们应该不是冲着抓他们来的。

  其实老爷子若再仔细点,就能看到跟在官兵后面被挡得严严实实的、他那幽魂一样的孙子了。

  李丁是真的没想到,他前脚找完王书,还没出盛京城,后脚就被请到了一个衙门里“喝茶”了;找到他的公公笑眯眯的,看着很是可亲,却开口就是“陛下想要见你和你爷爷。”

  夭寿啦!

  他差点没吓尿好么,王书那小子竟然有这等直接通天的人脉!

  李丁脑袋成了一团乱麻,哪怕已经跟人回到了自家京郊村子里,魂儿也还在天上飘着呢。

  村长的声音像是一记炸雷在他耳边响起,李丁这才晕乎乎地喊了起来:“明明是我爷给我挣了大脸面,你说反了。”

  李涛:“……”

  原来他这倒霉孙子也在?

  李涛并没有理他这丢人的孙子,直接找上了最前面的领头人。

  领头人面白无须,身姿笔挺,看着很是随和的模样,但那一身气派令人不敢放肆。

  李涛不确定对方身份,只拱手试探道:“这位大人,请问有什么事?”

  来人正是麦冬。

  伴君多年,他已经很少会直接出面处理找人这种小事情了,但这次陛下的激动不是假的,他自然会尽全力最快将此事办好。

  “老丈您好,确实有要事找您,听说您神农在世,特来向您讨教些问题。”麦冬笑眯眯地说着看似捧杀的话,这‘神农’二字一出,若效果是真更好宣传,若效果是假则更好判刑。说话间,他上前一步执了个晚辈礼,“这话许是有些夸张了,希望老丈不要被晚辈这狂言吓到。”

  官爷这话一出,李涛彻底踏实了下来。

  刹那之间诸多想法划过李涛脑袋,老爷子身手灵敏地避开了这个晚辈礼,只受了半礼,接着立马将人往自己家里引,“跟我来吧。家伙把式和经验都在放在家里了。”

  临走之前,李涛隐晦地看了眼自家孙子;没想到这小子办事还挺利索,自己刚说要上交,接着就有大官人来问话了。

  就是现在这魂都飞了的样子着实打眼,丢人!

  官家既然派人来看,就是来看真伪的,他也没迂回客气,直接明示道:“我之前在冀州小叶村,也用新肥料种过几年的地,你们可以派人去查查,这些年用了我的肥料和法子后那些地的收成,和外面的平常人家比,少说产量翻了一番……”

  “另外,家里现在有我新发酵的活肥和窖肥,东西有些不雅,官爷们别嫌弃,这新肥对土地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且那些活肥和窖粪肥都很难得,还能解决日常残渣的去处……”

  李涛开始介绍起来,他也不拽文嚼墨,只用大白话和数据介绍着自己的东西,但说到兴起处,恨不得立刻就飞到他心爱的肥堆面前,那可是他不嫌臭从小叶村拉回来的!

  是的,虽然给村里发酵的大堆肥料拿不回来了,但他自家小茅草屋后面发酵的肥料,还是归属他自己的,自然是有权处理。李涛在搬家的时候,可是把它们都搬走了,臭烘烘的一路,既保证了他们的安全,也带回了这些他心心念念的发酵肥。

  麦冬安静听了一路并未出声,直面发酵后的肥料也面不改色,一路上有来有回地问了李涛不少问题,直把李涛问得打心底里高兴。

  看来这人确实是认真的,这上头的官爷们,对民生问题够关心呢,他没选错。

  “辛苦老丈,您说的那些,后面我们都会派人去一一证实的,听小公子说您想把这肥田技巧上交去?可有什么所求?”麦冬跟着李涛将这个小小农家转完一圈,又认真翻看了老人手写的几本农书,神色柔和不少,“只要是您想要的,想来都能满足。”

  “当不得什么小公子,您喊他声李家小子都是抬举他了。”李涛听他称呼连着摆手,随后才回答下一个问题,“……这,现在还真没觉得缺什么?”

  李涛对现在的日子很满足,儿孙在身边,有房有牛有田有存款,甚至连闹心邻居都没了。

  多好的日子啊。

  看人苦恼的真实,麦冬笑了笑也不勉强,这才招手让人拿出了两套崭新的衣服,“可能要麻烦老丈和您孙儿收拾下自己,咱们陛下要见见你呢。”

  李涛僵硬了起来,嘴也张不开了,“陛……陛下?”

  是他想得那个陛下吗?

  这念头刚冒出来就被自己狠狠压了下去,天底下除了皇帝还有哪个能称陛下?

  他忽然福至心灵,明白刚才自家孙子为何是那副魂游天外的模样了。

  这搁谁谁不迷糊啊!

  不过家里怎么着也得有个顶事的,孙子已经这样了,他哪能也倒下了!

  想到这里,老爷子脸色立马清明起来,双手接过衣服,又向着麦冬草草行了个礼,“麻烦大人稍等片刻,马上就收拾好了。”

  话音刚落下,他就拽着自家孙子去了里间收拾去了。

  农村房子没什么隔音效果,何况李老爷子已经激动到意识不到自己说话有多大声了,麦冬站得挺远,仍旧能隐约听到不少,“你这不争气的……这家果然没了我不行……好好收拾……这可是要去见圣人啊!”

  他失笑一声刚准备再走远些,老爷子洪亮的嗓门先一步传来,“回头我定要去看看,咱老李家的祖坟这是冒青烟了吧,我一介白身居然能有机会面见天颜,不不,这定然是祖坟着了!”

  麦冬:“……”

  祖孙两人收拾自己之际,麦冬迅速安排好车马,又安排人取些样本先走,那小叶村也要人去;等桩桩件件有条不紊的安排结束,正好李家祖孙出来了。

  麦冬笑了笑:“老丈,还请上车。”

  乾清宫。

  在接到麦冬的回复时,安临琛叫来了小太子,还有许多户部的重臣。

  这农田大改革,怎么看都是户部的活儿。

  殿外传来通报声,安临琛点头将人放了进来,一眼就看到了走在最前面的麦冬,悄咪咪在心里给他点了个赞。

  这些年,麦冬逐步沉稳,看着清俊不少,办事的能力只增不减。

  这不,上午才见到个说不清缘由的王书,下午就把本尊弄到殿前来了。

  如此高效的办事能力,不愧是能给皇帝当秘书的。

  麦冬提前说了的‘陛下有请’,让李涛没有像王书那般丢脸,前言不搭后语的。

  “草民参见陛下,陛下圣安。”

  “免礼,平身。”安临琛笑着给他指了座,他眼神晶亮,难得有如此明显的情绪外露,“听说老丈手中有非常厉害的种田之术,肥田之法?”

  “这是神农投身人间渡百姓来了。”

  这样的高度肯定之词来自皇帝,直把李涛激动满脸通红,恨不得当场把心掏出来做证明。

  不过余光里同样红耳赤的孙子,再次给了他警醒。

  这老李家,就他一个靠得住,可不能在圣人面前出糗!

  “草民李涛,祖籍江宁,种田三十载有余,如今草民能够很好的实行连作多熟的耕作,不仅旱地能在两熟以上,水田亦能多连作。其中水田的连作,除种双季或多季稻外,稻与麦或杂粮也能轮作,同时保持地力不减。”

  能连续轮作,且地力不减,是他产出惊人的重要原因。

  这话一出,殿内不少人的耳朵瞬间竖了起来。

  能留在户部的大臣多少都是懂点农桑的,这单一个轮作却不减产,已经够惊人。

  李涛接下来的话语更是让在座众人惊讶。

  “能做到这些,主要是因为老身对各种肥料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包括生产、成分、肥效,还有相关的农具,根据这些年的试验结果来看,最高增产可达翻三番后还多出三层,当然,这是在南方且已经改良过的土地上得来的。老生能够在保持‘地力常新’的情况下,改良土壤,合理施肥,培肥地力。”

  他很细心,更有毅力,有些时候为了选出更好的肥田方式,一块田能被他划分出大大小小各种格子,成宿成宿的守在田里观察变化。

  李骥说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连忐忑都少了,他声音沉稳,但细听不难听出其中深埋的骄傲,“光各种肥料细分,老身记载的已有一百余种,更是在前人的积肥方子上做出了窖粪法,其施用的效果……”

  一时间,大殿里只剩李涛的声音,以及边上起居舍人手中飞快的落笔声。

  种田把式上,李涛不敢说自己做到了极致,但在施肥技术方面,他自认不输掉任何人。

  此外,这是个机会,是天下百姓的机会,他一定要抓住。

  只要皇帝没打断他,他就一直说,能说多少是多少。

  在官家找上门之前,他只以为自己会见到个小官,然后自己的东西会被一层层的转交,成为别人的功劳;但只要真能让天下人得利,是谁的功劳、是谁发明的又有什么关系。

  谁曾想、谁曾想……竟是自己得以面见天颜,并有机会当着圣人的面说这些东西!

  他只孤身一人,又能教几人呢?

  殿内随便拉一个都比他厉害太多,若是这些大人们能稍听进一耳朵,稍提起些兴趣,都是底下民众的福祉。

  老人家的心声明明白白的飘在头顶上,看得安临琛一阵沉默。

  这就是最普通的百姓啊。

  心愿既渺小,又弘大万分。

  “老丈不必自谦,您所做之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以后的千千万万年,都会有人记得您的名字。”

  从宫内出来之时,已是满天繁星,李涛已经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出宫的了。

  却在这颠沛流离半生后,第一次觉得安定,对未来生出向往。

  种田向来是大事,如今春耕已是尾声,但并不妨碍把这件事宣传出去。

  很快,“神农在世”、“新形种地法”、“新式肥料”等等的相关报道就出现在了报纸上,各地争相报道,哪怕平时在意报纸的人都或多或少听进了些许,毕竟事关田地。

  小叶村的六年产量对比更是仔仔细细的刊登在了上面。

  原本小叶村被这突然来造访且是调查田产量的事情吓得半死,后来知道不仅不要他们上交,而且还找他们上报纸,人人都沸腾了。

  不仅每家都很乐意报出自己这几年的产量,更有甚者觉得自己被压下去了,暗戳戳多报几斤。

  得知自家村子突然出名,全部是因为那已经迁出村的李家祖孙时,小叶村长的脸色极为复杂。

  他们似乎,把一个大宝贝放走了。

  报纸过后就是新农书,安临琛直接大笔一挥,给人提了个《李涛农经》的名,随后加班加点地刊印发出去,更是给了老爷子一笔丰厚的出版费。

  农之一事利国利民,却也向来枯燥,他感谢李老爷子能够一坚持就是许多年,这些密密麻麻的真实记录远比一纸空言更能打动人心。

  新农书一经推出,到处都是议论声,相信的已经开始着手沤肥,争取等到秋日农耕的时候就能用上,不咋相信的也在心里留了个印象,端看别人折腾了。

  倒是没有站出来嘲笑的。

  一来朝廷背书的出版了《李涛农经》,寻常百姓对官方权威还是认可的;二来,小叶村的种田产量明晃晃地在报纸上印着呢。

  之前报纸一出,人人都恨不得亲自去那小叶村看一番;有本事的真去了,去不了的也要打听,口口相传间,小叶村用新肥料新把式种地后产量翻番的事情传播的更远了。

  农书献上去以后发生的事情,让李涛犹如踏上了云端,整日抱着那自己命名的农书笑呵呵的,更是拒绝了圣人封爵之事,只领了一块‘大善之家’的牌匾,那书本出版后的银子还是安临琛硬塞给他的。

  李涛现在完全处于一种乐傻了的状态。

  圣人认可他的种田理念,圣人夸他家是大善之家,圣人给他的农书出版了!

  嘿嘿,嘿嘿嘿嘿……

  面圣的后劲上,反而是李涛比李丁更大,年轻人倒是先恢复过来,李丁将奖赏的钱财收好,又联系了村人大摆三天流水宴,才将这热闹慢慢散去。

  新农书的热度不断,李涛每日都乐呵呵的,有人上门来请教更是毫不吝啬的倾囊相授,后来京郊这新落成还没有个正式名字的村落,正式更名为‘神农村’。

  经过一个秋耕的检验,《李涛农经》与新式种田法迅速走进千家万户,太和八年起,开始使用新法子种田的人猛增,农产的富足带来欢笑也带来新生,这一年的新增人口越来越多,世界猛然新增了一大股能量。

  世界在欣欣向荣,云葵的脸色却越来越苍白。

  注释:①参考资料来自 清代广东粮食政策述略.吴建新.

  另文中的人数和田产啥的参考了明初,但做了改动,不必过于考据。古代一个国家人口亿万相当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