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二年秋,金陵城外落叶纷飞。

  今年似乎是个寒秋,离冬日明明还早的很,却感觉穿多少衣服都抵挡不住透骨的冷。

  朝代更替已然结束,大明王朝趋近平稳, 百姓的生活一天天的好了起来, 然而却总觉得像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似的。

  每个人的心里都绷着一根将断未断的弦。

  明朝, 几乎是中国历史上, 中央集权制走向最顶峰的时期。

  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十多年,好不容易适应了奢靡又快乐的皇帝生活,却从天幕里听见“明末”两个字,他恨不得一口鲜血喷在天幕上。

  顺便问问, 怎么就明末了。

  后代子孙, 真是没用, 想当初他开局一个破碗, 都能建立大明王朝,把天下从蒙古人手里抢了过来, 还将其经营的风生水起,怎么又没了?

  转念一想,朱元璋又觉得,王朝更替乃是必然的规律,即便他实在是不甘心, 却也做不了什么。

  朱元璋在国家的治理和□□上十分的简单粗暴,对于他而言,最直接的维护皇权的方式就是避免大权旁落, 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谁也不知道这样平静如潭的大明即将走向另一个历史的临界点, 而从此以后,皇权将与相权结合在一起, 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今年秋天真的格外的冷,然而迎接秋季的是一整个难以避开的寒冬。

  而在这样寒冷恐惧的气息之中,酝酿的是一件震动整个朝堂的滔天巨案。

  ......

  大唐。

  高阳公主并不知道明朝是距离大唐多少年以后的朝代。

  也不知道陈圆圆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向身份尊贵,养尊处优的她,对于普通人抱有一种优越感以及同情感,因此陈圆圆这样的流落青楼的民间女子,很难进入高阳公主的眼中。

  她听天幕,就好像在听故事,并不是很上心。

  但人又总是容易由己及人。

  时间流逝的太快了,尤其是跟随着天幕的种种盘点,就仿佛是亲自跟随历史走了一遭似的。

  高阳公主还尚未从大唐的衰落以及唐朝历史上出了位女皇的震惊中走出来,现如今又告诉她大明也快完蛋了。

  数月的时间,她见证了几个王朝的落寞,而人这一辈子却只能活短短的数十年。

  所以,有什么可害怕或者顾虑的呢?

  人这一辈子这么的短,想做什么,想要什么,都要抓紧时间,抓紧机会去争取才对。

  这样想着,高阳公主一个不注意,手上的书忽然落在了地上。

  身旁侍女替她把书捡起来,放在软榻上,高阳公主伸手去拿,才发现,手撑着头已经被压的酸软疼痛了。

  傍晚的夕阳已经缓缓落下,外头黑压压的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

  侍女把屋里的灯点上,才来劝慰道:“公主,您已经看了整整两日的书了,先歇会儿吧。”

  高阳公主打了个哈欠,命她把灯拿过来,围在桌子上,让她的身旁亮一些,不至于太伤眼睛。

  她才不要歇息。

  这本经书,乃是《大唐西域记》的作者,会昌寺辩机大师亲手抄写,她点了一个月的头香才得到的。

  若是不能好好看完,下次去寺庙里,她拿什么东西和大师讨论佛法。

  高阳公主撑着头读书,又想起多日未见房遗爱了,不知他又去哪里逍遥了。

  那日在家里相见,房遗爱见高阳公主在读佛经,问她怎么忽然对这些东西感兴趣。

  高阳生怕自己爱慕高僧的事情败露,心虚之下,又和他吵了一架。

  房遗爱本来只是礼貌关怀,见她又凶又恶,也气急败坏的离开了。

  两人至今还未说过话。

  不说便不说吧,高阳想,反正也没人在乎。

  ......

  从天幕的语气中来看,大明仿佛就要完蛋了。

  吴三桂在考虑自己要不要另择明路,改投新主。

  如今天下混乱,农民起义层出不穷,陕西的李自成、关外的皇太极,个个都不是好惹的主,明朝已是强弩之末,就算强撑也撑不了多久了。

  再加上几个月前的黄河水患,百姓受灾严重流离失所,民心也早已聚不起来了。

  吴三桂不是个愚忠之人,谁当皇帝不是皇帝,效忠谁不是效忠,真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原本田弘遇邀请吴三桂来他府上赴宴,他是要拒绝的。

  田弘遇虽也算得上皇亲国戚,却实在入不了吴三桂的眼。

  吴三桂手握重兵,位高权重,但田弘遇却没什么可利或者可图的地方。

  可这次不同。

  田弘遇亲自登门邀请他时,专程说过了,江南名妓陈圆圆在他府上。

  吴三桂是听过陈圆圆之名的,尤其是在天幕盘点之后,陈圆圆就更加的名声大噪,只可惜前不久他途径江南一带时,听闻陈圆圆遭人掳走,已不在苏州。

  因此未能得见其容颜。

  想不到的是,她竟然在田弘遇府中。

  吴三桂有点意外又有点惊喜,因此破例答应了此次赴宴。

  ......

  田家宴会还未开始,天幕又缓缓打开了:

  【离开大明皇宫,本以为是陈圆圆荒诞人生的一个结束,没想到却是她另一段戏剧人生的开始。】

  【因为她在田府中认识了吴三桂。】

  【对,就是那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男主角,也就是他,未来会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

  【诚然以当时明朝的战斗力,就算没有吴三桂,明朝也必注定会灭亡,而清军想入关,要么绕道要么强攻,只不过多废些功夫而已。】

  【但当时明朝已经被李自成所灭,即便吴三桂重整旗鼓抵挡清军,恐怕也是军心涣散,以卵击石。】

  【但是,你开山海关就开山海关吧,为何要找一个那么离谱的理由,把陈圆圆丢进这个泥潭里。】

  天幕说完这一大段话,若有与之相关的人员内心都是崩溃的。

  首先是朱由检。

  他听到明朝灭亡这几个字,首先是觉得愧对天地祖宗,自己还是没能保住大明。

  但在崩溃之后,转念一想,他又觉得自己没什么错。

  他的木匠哥哥朱由校把大明交到他手中的时候,就已经破烂不堪了,作为一个还算是励精图治的勤勉皇帝,他能坚持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

  当初的朝堂是什么样子?

  魏忠贤与客氏专权,一片混乱,他还没来得及处理后宫与宦官当政的事情,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死起、流寇作乱层出不穷。

  没有人在高中摆烂三年后,高考的前一夜努力复习能够考上大学。

  朱由检是人不是神,他没有那么强的能力,让大明起死回生,能做的都已经做了。

  但是,他知道自己绝不是能够在国破家亡之后还能苟延残喘之人,等到大明王朝破灭的那一天,大概就是他的生命结束的那一天。

  但在此之前,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解决。

  吴三桂是吧,放清军入关是吧。

  朱由检在心里思考,怎么处理这个吃里扒外、卖国求荣的吴三桂,毕竟现在内忧外患,要是把他逼急了提前造反,更是完犊子。

  朱元璋在两百多年以前,听着这些明末这些操蛋的事情,气的抓耳捞腮。

  可惜的是他不知道什么是穿越,否则一定恨不得穿越到明朝末年,先杀吴三桂,再锤朱由检。

  什么,你说明朝灭亡不全是朱由检的问题。

  那可管不了那么多了,朱元璋现在就是主打一个暴躁。

  马皇后在后宫听见了天幕的内容知道朱元璋会动怒,连忙赶到殿前来,仔细宽慰他。

  她一边给他顺气,一边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咱们这些人何必操八百年后那份心呢?还不如好好想想当下的事。”

  没有八百年只有两百年哦。

  朱元璋真的被气急了,马皇后的话让他反应过来确实还有很多事情未曾处理,于是他翻了翻面前的奏折,说道:“皇后不提,朕都快被气忘了,最近确实有些重要的事情还没处理。”

  “何事?”马皇后问。

  朱元璋与马皇后乃是从微末相识的结发夫妻,两人感情深厚。

  因此在朝政的事情上朱元璋从不避讳于她。

  他说:“近来弹劾胡惟庸之人不在少数,朕在想,有时候丞相的权利是不是有些过大了。”

  马皇后很了解朱元璋,因此也知道他所在意的并不是丞相的权利有多大,而是这权利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如果不能,那一切都好,如果能,那就决不能容忍。

  胡惟庸不是没有能力徒在其位之人。

  但有时候太有能力了也不好。

  结党营私、排除异己都是小事,最重要的事,作为丞相,权利不可盖过君上,更不可能独断专行,甚至忤逆了皇帝的想法。

  做臣子的,有时候想要活的长久除了自身具备能力意外,还应深谙中庸之道,更应该了解皇帝的内心。

  很明显,胡惟庸不太了解,他更不知道,未来的不久后,自己会一命呜呼成为历史上最后一名丞相。

  而他这个案子后面所牵扯出来的,除了他一个人的九族还有上万名与他一起赴死的同僚和同僚家属。

  作者有话要说: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