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我在大明贩卖鸡汤>第237章 忽悠书呆子
  见现场的气氛有些尴尬,叶希贤微微一笑道:“将军出身穷苦,恐怕更希望朝廷能施行仁政吧?”

  “确实如此。”周林重重点头道:“天下百废待兴,急需休养生息。臣虽为武将,却宁愿放弃马上封侯的机会换取百姓的幸福安康。”

  朱允炆闻言点头道:“因此,将军才会帮助乡里脱贫致富?”

  知道太孙肯定会把自己查个底掉,周林索性直言道:“臣不仅想帮助乡里的百姓脱贫,还想帮助天下人致富。只是……”看書喇

  话说一半,他的神情变得有些萧索。

  “将军有话尽管明言。”

  见他似有苦衷,朱允炆露出好奇之色。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
  周林起身施礼道:“臣与文武不融,做事寸步难行。这个理想只怕最终会变成水中月、镜中花。”

  黄子澄没有现身,周林正好借机试探一下太孙的态度。

  “此言差矣!”

  朱允炆摆摆手道:“朱陆之争,早已有之。将军不用担心朝中文臣不肯接纳。而且以将军功勋,更不必担心遭到武将们的排斥。”

  周林叹息一声道:“臣说的是北平诸将和文官。”

  朱允炆的眼中闪过一丝喜色道:“你是说他们心有异志?”

  “殿下慎言!”

  叶杀贤惊得冷汗直冒,暗怪殿下犯了交浅言深的大忌。

  朱允炆瞥了他一眼道:“叶先生不必惊慌。周帅在陛辞时已经将一些事情告知曾公公。而曾公公已经将所有事情转述给陛下。”

  原来如此。

  首发&:塔>-读小说

  周林恍然大悟,终于知道太孙为何会突然伸出橄榄枝。

  稍后,朱允炆直入主题道:“将军文采不凡,不知对历史可有研究?”

  “臣粗鄙,略读过一些史料。”

  “不知将军对前汉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可有研究?”

  重要的戏码来了。

  周林微一皱眉道:“两次内耗根在不明尊卑,乱在藩王掌兵。依臣看,当年的皇帝应该大力削减诸王护卫,使军权重归朝廷。”

  朱允炆对此很是受用,却故意摆出不以为然的态度道:“藩王俱是宗亲骨肉。如果能忠于朝廷,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殿下何出此言?”

  周林装出一副吃惊的样子,“臣非不顾宗亲之情,只是藩王之事,与历朝历代之稳固关系重大。以臣愚见,宗藩过强,必生巨变。若想天下安康,唯有削藩!”

  一番话说得朱允炆和叶希贤瞠目结舌。

  首发&:塔>-读小说

  虽然有周兴和曾安的保举,可朱允炆万没想到周林会有如此强烈的削藩之志。

  观察一番,朱允炆长叹一声道:“祖训之下,你让当时的皇帝如何处置?”

  周林摇摇头道:“臣虽久在边关,依然知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藩王若不肯就范岂不是有违君臣之道?”

  没等朱允炆开口,叶希贤捋须问道:“若宗藩不愿配合,何解?”

  “先易后难,徐徐推之。实在不成就用汉时的推恩令化解此事。”

  周林抛出黄子澄的论调。

  “爱卿说得很对!”

  朱允炆略显激动。

  沉吟一下,叶希贤开口问道:“只是诸王素为陛下信任,如何能够顺利削藩?”

  周林哑然失笑道:“叶大人如果不信任本官,不如不问。”

  塔读@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若有不服,便是谋反!”周林故意提高声音,“天下卫所皆是朝廷兵马。天子下旨,莫敢不从。只要能劝陛下缩减诸王所控兵马,只留仪卫,此事易尔!”

  文人出身的叶希贤哪里懂军中的同袍之情。在听到如此慷慨激昂的话语后,他激动地拉住周林道:“征讨不臣之时,将军可愿为殿下驱遣?”

  周林沉声说道:“本官久沐皇恩,无以回报。若天子有令,臣定会全力讨伐不臣!”

  “此言甚善!”

  叶希贤明白他是准备在殿下登基后大展宏图,当即拱手道:“事关重大,还请将军保密。”

  周林淡然一笑道:“若被他人知晓,本官随时都会身首异处,也请叶大人保密!并且,在行事之前本官依然会听从燕王的调遣,还请殿下莫生猜忌。”

  “应该的,应该的!”

  不得不说,太孙的属臣都是一群书呆子。对于臣子们的空话、套话很是受用。在他们的眼里,只要能在口头上表决心的都是可以信任之人。

  历史上,杨士奇和重新回归朝廷的谢缙深谙此道,平时把削藩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等燕王进入应天,哥俩麻利儿地率领群臣在宫外迎接。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当然,这一世的谢缙会不会回归朝廷尚无定论。

  忽悠完叶希贤,周林也没心情继续品尝宫廷晚宴,直接起身告辞。

  等他走后,朱允炆一脸兴奋地走进来道:“叶卿,此事先不要与黄先生他们说。孤觉得周将军是个可用之人。”

  清楚黄子澄等人跟周林的理念不合,叶希贤连忙拱手道:“请殿下放心,臣定会守口如瓶。”

  朱允炆点点头道:“具体的,还要看看他的表现。如果敢于直面四叔,孤定保他成为通州卫的统兵官。”

  赵兴贵已老又只忠于当今陛下,朱允炆不得不考虑为他找一位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