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三国:人在西域,开局杀回洛阳!>第483章 楚国立都,袁基之心!
  徐州,泗水河畔。

  楚国大营,望楼之上。

  袁基,袁绍,袁胤三兄弟遥望彭城。

  “大兄!”

  袁胤面色凝重道:“据斥候来报,荀彧于数日前,在徐州下令搜刮世家豪强物资,以及迁移州内百姓,如此形势先不管,会给荀彧带来怎样的恶名,难道咱们就不出手阻止吗?”

  一旁袁绍闻言,也神色一动。

  “为何要阻止?”

  袁基面色淡然道:“比起世家与豪强,百姓才是载舟之水,袁氏立楚以后,治下将不再姓汉,而是姓袁!”

  “刘氏欲行的中兴!”

  “同样也将是袁氏的追求,你们明白吗?”

  现在有汉室来做这把刀,袁基又怎么可能站出来阻止,他只会一面安抚世家,另一面再推波助澜。

  将世家与豪强打入尘埃。

  再以世家之土壤,来施百姓以恩惠,从而获取民心,执掌社稷之权。

  “愚弟明白了!”

  袁绍袁胤对视一眼,心中充满了震动,朝着袁基恭敬行礼,因为他们知道,大兄的做法没有错,只是他们的心态,还没有转变过来。

  “兵法有云!”

  袁基摆了摆手,淡淡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再有数日,楚国将会发布楚律,到时候文若迁徙的百姓,会自己跑回来的!”

  “本初!”

  “召集治下世家家主的事情,就交给你了,也是时候,跟他们开诚布公的谈一谈了!”

  “弟领命!”

  袁绍闻言恭敬行礼应是。

  十月末,汉军撤出徐州。

  同汉军一起走的,还有近百万百姓,袁基几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徐州。

  十一月初八。

  袁基于彭城建设高台,正式登基。

  国号为楚,立都彭城。

  治下有着完整的徐,扬,青三州,荆州,豫州,幽州,也有着大量疆土,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而楚国治下。

  也从这一天开始,正式进入仲业元年。

  文臣有阎象,执尚书台。

  杨弘为太常。

  审配为督军御史,郭图,沮授,逢纪,许攸四人为督军参事。

  武将反面,陈到为虎贲中郎将,公孙瓒为左将军,文丑降格为后将军,高览为前将军,韩荀为右将军,郑宝为前中郎将,朱灵蒋奇为左右中郎将。

  孙策袭孙坚列侯爵位,任羽林郎中郎将一职。

  面对不论是文臣,还是孙坚的失利,袁基都没做什么惩罚,这也让得下面的将士,更加拥护袁基。

  袁绍,袁术,袁胤三兄弟,也都被封为郡王,袁绍为豫州梁国梁王,袁术为沛国沛王。

  而袁胤却被袁基封为彭城王。

  要知道彭城可是楚国皇都,众人虽然有些意外,但也都识趣的没有多问。

  接下来就是大赦天下。

  袁基大手一挥,直接免除治下一年的赋税,同时抹除大汉税法,公布楚律。

  楚律就是精简版的武侯律。

  在楚律公布的第一时间,就受到了无数百姓追捧,同样也让无数世家之人暗自蹙眉。

  因为武侯律本就是惠民之律。

  那就跟世家的利益,产生了冲突。

  是夜,彭城刺史府。

  一众世家之主,陆陆续续进入其中。

  大堂内。

  数百豪强家主,早已在此等候。

  “吾等参见陛下!”

  待袁基入内,众人恭敬行礼齐喝。

  “诸位免礼!”

  袁基笑着摆了摆手,开口道:“我袁基能有今日,大楚能有今天,都离不开诸君的鼎力相助,诸君不用如此拘谨!”

  “陛下过誉了!”

  “陛下……”

  众人闻言连忙自谦恭维。

  袁基同样笑着回应,同一众家主们寒暄。

  半晌之后,袁基面露矜持之色,这些家主们也都纷纷收声。

  “在座列位!”

  见众人安静下来,袁基朗声道:“占据着楚国治下,七成的名门之主,朕也就不在此赘述,朕今日请诸位来到此地,想必诸位也是疑惑许久!”

  “朕也不卖关子!”

  “当今天下时局紧张,书籍出现,亦乃大争之世,汉室背信弃义,致使诸君同吾共聚一堂,那咱们今日,就来好好说说孝廉制,已经乾汉国主所奉行的科举制!”

  “哗~!”

  众人闻言一片哗然,他们没想到一开始便直奔主题,旋即不少人暗自咽了咽唾沫,古有汉光武帝刘秀,与世家达成共治天下的协议。

  难道现在就轮到他们了吗?

  心中不由暗道袁基敞亮。

  “平心而论!”

  袁基扫了一眼众人,沉声道:“不管是孝廉制,还是科举制,都是各有优劣,我袁氏出身高府,自身也是受益于孝廉制!”

  众人闻言缓缓点头,目光期待的看着袁基。

  “然孝廉制的弊端,那也尤为明显!”

  袁基话音一转道:“正所谓成也孝廉,败也孝廉,光武刘秀应孝廉而圣,汉室同样也因孝廉,而积弊难返!”

  众人闻言,不少人面色一沉。

  “这并不朕否定孝廉制!”

  察觉到众人面色变化,袁基笑着道:“实在当今这个天下,有着太多孝廉出身,却只知尸位素餐贪赃枉法,作威作福薄德能鲜之辈!”

  “你们说!”

  “若朕之大楚,治下官吏尽是如此,朕心何安,大楚又能往前行几里?”

  “陛下!”

  一名发须斑白,面相古板的老者出列,恭敬行礼道:“听您之意,难道您更倾向于科举制?”

  众人连忙看向袁基。

  “非也!”

  袁基摇了摇头道:“朕只是道出一个实情,天下数百年来,官吏之位早有定数,是以每逢大事,便会有无数世家沦为寒门,甚至彻底沦为庶民,这一点我相信在座诸位都有数!”

  “若想长治久安!”

  “孝廉制需要奉行,科举制同样也要齐驱并进,欲获取官位,自身才能是一部分,但自身的出身,却更为重要!”

  “是以,朕的意思是!”

  “楚国选拔人才入仕,明面上,将以科举为主,孝廉为辅,世家功臣子弟入仕,同样需要通过科举,但,自身学识相当之际,朝廷将优先让列位世家子弟入仕!”

  “同样,庶民出身为吏者!”

  “千石为桎梏,千石以上官吏,朝廷都会从列位诸君子嗣中,择优而仕!”

  “如此!”

  “家族得以传承,天下得以安泰,不知诸君以为如何?”